对于工程勘察设计行业而言,2017年是充满变革与挑战的一年,也是设计产业与行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新开端。处于变革新起点上的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在2018年又将面临哪些新机遇和新挑战?
综合各方面信息,尤其是近几年行业格局的深刻变化,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2018年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的转型发展将迈入重整分化“分水岭”时期。在此之后,强者愈强、弱者将愈弱。近年来,业内真正推进机构升级发展的单位将逐步显示其强大的活力与生命力,业务创新的财务效应、价值增值效应将逐步体现出来。那些尚未清晰自身战略布局的单位未来将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而那些积极创新的企业由于在过去几年已经基本完成布局,未来将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行业未来发展将进一步呈现两极分化趋势,行业结构将由金字塔型向哑铃型转变。哑铃型结构中,一部分具有综合化、一体化、集成化优势的企业站在价值链高端,另一部分精专特色化发展的单位也会有很好生存空间,原来处于行业中间层的企业数量会逐渐减少。这一趋势在2018年将会更加明显。本文试从市场、竞争、业务、管理4个方面进行分析。
整个行业的增长在进一步回升。回顾行业近年来的发展态势可以发现,本应在2009年出现的行业发展拐点,由于4万亿元的投资拉动而延后出现,直到2013年行业均保持平稳增长。到2014年下半年,开始显现较明显下滑趋势,尤其是建筑设计行业。2015年,除几个反经济周期的行业,如铁路、水运、公路等行业加大投资外,业内普遍感受到发展的艰难。而这一趋势持续到2016年上半年才开始扭转,2017年行业基本处于上行阶段。因此,我们认为,2018年行业增长会进一步回升,但这不是触底反弹,还是震荡调整。因为目前支撑行业发展的还是反周期的大投资,而业内企业发展会进一步分层,重新洗牌力度将会加大。
城市建设领域将成为设计企业的主战场,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朗。过去,业内将21个细分行业分为建筑设计、土木工程和工业工程三大类,每一类都有其特点和发展方向。未来,21个细分行业将会越来越融合,大家都将关注城市建设市场。目前,城市建设已成为企业的主战场,也不再是市政一个行业的事,水利、建筑等行业企业都要参与进来。水利行业过去都是做城市之外的流域设计,未来将更多关注水生态、水环境市场,交通和市政行业间的差距将越来越模糊,将会进一步融合。
在存量市场中找增量。随着投资结构的优化,市场的进一步分层,大规模的投资增量市场将大幅缩减。企业未来应更多考虑如何在存量市场中找增量。例如,建筑设计领域的既有建筑改造;土木工程领域的基础设施检测、运营维护;工业院应关注工厂化的项目运营。存量市场不再像传统市场那样把设计、施工、建材等环节界定得很清楚,其更加适合做“产品”,存量市场将成为另外一个重要战场。此外,目前PPP在推进过程中严控财政付费,转向侧重从运营中获得收益,这种转变将为存量市场带来更多可能。
行业服务从广度向深度转变,向服务有价值、价值可衡量、价值可实现进行布局。过去行业重点关注的是建设投资,而不是所形成的物业价值。而在存量运营环节,这一逻辑已经行不通。例如,对文化旅游项目全产业链服务而言,不管是多少比例,基数不再是投资,而是在形成后的整体价值。
未来企业业务核心价值在工程建设价值链之外。行业过去更多的是关注自身价值链,而将来应该更加关注工程建设价值链之外,如大数据等。
未来行业的竞争层次将会发生变化。来自行业外的竞争、不同行业生态间的竞争、融合会加剧。过去一年中,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力度较大。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引入哪些战略投资者?对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而言,过去最习惯于寻找能够带来业务的战略投资者,例如,建筑设计院会愿意找万科这样的房地产开发商作战略投资,但现在这一逻辑已经发生改变。以深圳建科院为例,2012年其引入中关村园区公司和创新投作为战略投资者,就是希望企业能够从面向单体建筑逐步过渡到园区设计市场,从而进一步走进城市建设领域等。
企业的更新迭代周期在缩短。过去细分行业都有自己的龙头企业,企业的规模昭示着竞争力与地位,业内企业的发展很容易找到标杆企业。未来,随着外部经济环境、政策、客户需求的变化加快,企业发展模式也将会出现剧烈变化:标杆企业缺失、同质化竞争削弱,企业都在以自身的发展为标杆,围绕自身核心竞争力进行积极布局,不断创新、突破。
竞争要素更加多元化,迈向信息与数据的竞争成为核心。随着商业模式创新的探索、新业务布局的不断推进,企业的核心竞争要素也在发生变化,从过去的资质竞争,走向了资源、技术、信息、数据等全面竞争。随着全过程工程咨询的开展,PPP、工程总承包模式的推进,运营成为了设计企业关注的核心焦点,未来信息与数据将成为企业介入运营的核心竞争要素。
从内部角度来看,行业企业需要重新审视内部管理边界,哪些需要控制?哪些需要管理?哪些需要协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过去,企业的业务链条只集中在设计环节,随着产业链条的延伸、全生命周期模式的推行,企业的服务内涵更加深化,未来对于风险的管理也将不断加强。
大平台、小组织模式的强化,未来资源流动的加剧,业内企业业务转型困难的矛盾将主要源于资源没有形成有效匹配。过去,行业更多地关注于自身拥有的资源,未来应该关注对资源的有效整合与管理,企业更多的是要立足于成为资源整合的平台,同时能够有效地对接外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