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赵雪屯
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苏州人,从市区到新区再到园区,见证了园区从一个农村变成大工地,再变成国际化都市。二十几年来,从湖西到湖东,从独墅湖到桑田岛,最后再回到湖西,我有幸与这座城市的开发建设一路相伴,它的成长是一部传奇。
1994年以前,在苏州人眼中,过了东环便是乡下,李公堤的位置原先是养珍珠等水产的基地;黄天荡那一片是天然湖改造的泳场,还有沙滩,每年夏天,很多人会从市里面去那儿游泳;从市区去斜塘走老机场路还要经过收费站……
2000年,我的工作范围开始扩大到唯亭那边,但家还在新区,所以每天要开摩托车横穿整个苏州城,来回60多公里。那时候的园区跟90年代已经不一样了,湖西成了一个大工地,到处在填土、修路、造厂房,入驻了一些外企,都市花园小区和新城邻里中心也已投入使用。还有很多大片的草地,傍晚有人在那儿踢足球,也能看到玩模型机的老外。
2004年,我加入了CSSD,从事城市开发工作。当时的办公地点在湖西的国际大厦,站在高处远眺金鸡湖,能看到湖东有很多楼在造,还有星星点点尚未拆除的民房。2005年我的家搬到了东湖大郡,上下班途中我会观察沿途的风景,依稀记得那时候一到夜里,路上就只有工程车在跑。后来,随着行政中心以及环金鸡湖CBD的向东迁移,湖东进入全面建设阶段。玲珑湾花园、东湖大郡、枫情水岸的交付,也让湖东渐渐有了烟火气。
而彼时,湖的另一头,左岸商业街、印象城、环球188等商业中心的落成,以及凤凰广场、天翔国际、天虹百货等中轴线上的楼宇拔地而起,使得湖西的新城气息越来越浓郁。不得不说园区的规划做得非常超前,当初划分过的功能区以及周边配套与规划如出一辙。即便环金鸡湖生活圈后来经过了几次改造,但标准也越来越高。
2007年,园区进入转型升级阶段,我的工作区域又往南延伸到了独墅湖。彼时的园区东南角还有大片的村庄和水田,星湖街的路只修到独墅湖图书馆。西交大、人大、东大等高校、研究院,科技园、生物园等载体都在建设中。08、09年,我们开始做月亮湾的基础设施开发,原本那里是一块空地,本没有月亮湾,那条圆弧形的路是一寸寸挖出来的。教投、建屋、中新置地、兆润等企业开始盖楼扩区。
2010年,我的工作区域又到了东部桑田岛,参与筹建苏州纳米城,花了四年时间,从设计到建设,再到投入使用,见证了桑田岛从一片水田地变成纳米城。2015年之后,我又被调回国际大厦工作,参与苏州中心的工程管理建设。基于园区的超前规划,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城市建设渐渐地转向地面,随着科技和商业载体的兴起,以及市政交通与商场的无缝对接,园区的发展表现出越来越高的水准。
这些年,园区从农田到填土、开挖、建楼,再到亮灯,可能你平时不注意,一晃几年过去了发现哪里又多了点楼。恰巧在参与苏州中心建设的过程中,我喜欢上了摄影,我试图用镜头通过不同的角度记录这座城市的变迁。渐渐地,出去拍照成了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夜幕降临,灯光亮起的那一刻钟是园区傍晚最美的时刻,天空呈现出很美的蓝色,暖暖的绿灯,晚霞和云彩一路相伴。而夏天也是园区四季最美的季节,尤其在台风季,从白天到昼夜,你不仅可以看到久违的蓝天,又能见到火烧云,建筑群在绚丽的灯光映衬下,形成动人的天际线,让人不由地感叹这湖畔好时光。
去年9月份,我开始飞无人机,它可以拍到眼睛看不到的城市的另一个角度。很多时候拍1小时素材,筛选4分钟,最后调成10秒的小视频发出去,能跟更多的人分享这座城市的美好,即便要花上两三个小时制作,也是值得的。
现在的我周末基本都不会离开园区,这里能满足我一切的生活需求。在苏州中心泡一天,逛逛诚品和西西弗书店,去苏州文化艺术中心看演出,去奥体中心游泳,我甚至已经开始期待未来的大型演唱会……20年前来这里也许只是为了一次下乡嬉戏,而如今,我们完全可以把时间都“消耗”在这里。因为他,早已成了宜居、宜业的国际化都市。
我曾踏访过国内外的很多城市,综合评判,园区真的很棒。欧洲很多老城人少,配套也不全。而即便有人说园区的生活配套不如古城便利,但烧饼油条也能买得到,生鲜水果也能APP下单送货到家,在互联网与科技的渗透下,这座城中人的生活习惯也会随之改变,谁说这样就不算一种生活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