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李龙,李先
u新闻漫画家萨巴乔及其影响
陈李龙1,李先2
(1.上海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上海 200072;2.江西广播电视台,江西 南昌330046)
萨巴乔常年供职《字林西报》及其星期刊《北华捷报》,是两报唯一的新闻漫画作者,其作品也在民国时期影响甚广。本文在考证萨巴乔生平的基础上,对萨巴乔的漫画风格、作品影响进行了分析,借此展现新闻漫画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萨巴乔;字林西报;北华捷报;新闻漫画
萨巴乔(Sapajou)原名Georgii Avksent'ievich Sapojnikoff。萨巴乔是其发表新闻漫画时所用的笔名。萨巴乔毕业于莫斯科Aleksandrovskoe军校,曾是俄罗斯帝国军队的一名中尉。由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受伤导致一条腿残疾,只好弃武从文,在一所艺术学院学习绘画。1920年,俄罗斯十月革命爆发,他和许多白俄一道流亡上海,成为难民。但是,萨巴乔很快通过自己的艺术才能在上海站稳了脚跟。
1923年起,萨巴乔与《字林西报》社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并在之后担任了该报漫画编辑[1]。1923年9月1日,萨巴乔第一次在《字林西报》发表了漫画。该漫画名为《领袖公使脱身外交——符禮德在北戴河放松》,位于第12版。之后,《字林西报》经常在12、14、16等三个版面上刊登萨巴乔的漫画。1924年1月5日,萨巴乔第一次在《字林西报》的星期刊《北华捷报》上发表漫画。该漫画题目为《圆桌上的公平交易》,主题是关于何东爵士牵头召开和平会议。之后一直到1941年,绝大部分《北华捷报》头版都有萨巴乔的漫画,且多位于报头之下。可见,萨巴乔的作品在该报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时期的萨巴乔颇收欢迎,他个子高、外表出众。同时,萨巴乔也经常将自己平时的形象画在新闻漫画中:瘦高个、西装革履、头戴礼帽、有还时拄着手杖、戴着眼镜。
太平洋战事爆发后,日本占领上海租界,字林洋行出版的报刊被迫停止发行,不少未及撤离的工作人员被日本人关押。萨巴乔由于是没有国籍的白俄,故逃过一劫,但也因报纸停刊丢掉工作。日据时期,他加入了一家位于上海的、由纳粹控制的德文报纸。二战结束后,字林洋行重新出版报刊,字林洋行的很多工作人员恢复原职。可是,萨巴乔有为纳粹工作的不光彩经历,因此他无法回到报社工作。穷困潦倒的他在虹口郊区生活了几年,直到上海解放前,国际组织将他和其他白俄难民一道疏散到菲律宾的Tubabao岛。这时,萨巴乔已经身患重病,抵达菲律宾不久即去世。
在政治立场方面,萨巴乔坚定地反对苏联,对共产主义思潮持有反感的态度。这样的态度,不仅能从其画笔之下窥见,也可从他的其他社会职务中看出来。在萨巴乔笔下,苏联有时是欺骗中国政府的俄国农夫(The wooing o't,1924.3.22),有时是窃取“中东铁路”利益的红狐狸(《钻入地洞:红狐在哈尔滨》,1929.6.1),有时是准备坐收中国内战渔利的豺狗(《尾随的野兽》,1930.5.27),有时是从中国窃取利益的黑熊(《问题:怎样获得满洲》,1929.8.24)。对于苏联共产党领袖斯大林,在漫画中常常是一幅贪婪、残暴、阴鸷的模样。苏联代表加拉罕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鲍罗廷则是对蒋介石背地里插刀的人。萨巴乔不仅在《字林西报》《北华捷报》上对苏联进行讽刺,他还在上海发行量第二大俄文报纸——《斯罗沃》日报(Slovo)担任董事。这是一份反苏报纸,它将与共产主义斗争作为其“唯一动力”。在庆祝创刊十周年时,该报还发文章称:“本报坚信,俄国国民思想必胜,共产主义必败,光明必将战胜黑暗”[2]。萨巴乔与许多流亡上海的俄国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一样,对苏联采取了仇视的态度。
报纸上的新闻漫画,主要承担的是批评功能,而最常见的批评,就是评议政治。对此,英国学者鲍勃·富兰克林认为,这一类漫画的主要功能是针砭时弊,评议时事[3]。萨巴乔的新闻漫画,也是如此。他的漫画不仅题材涉及重要历史事件,还经常出现在报纸的重要版面上。尤其是在《北华捷报》,头版报头底下,绝大多数都是用来刊登萨巴乔的漫画。而且,自从1930年9月30日起《北华捷报》头版的新闻栏目改成“NOTES AND COMMENTS”之后,更突出了萨巴乔漫画的批评功能。
对于新闻漫画的功能,萨巴乔本人也有清醒的认识。他认为,新闻漫画家主要从事政治讽刺工作。1935年7月17日的《北华捷报》发表了由8个场景组成的漫画《当一个漫画家想外出度假》。第一个场景:漫画家的日常工作就是以讽刺的手法来画各个国家的元首。第二个场景:今天,漫画家乘船去海外度假。接下来的六个场景,漫画家到了意大利、德国、日本等6个国家,但都被漫画中所讽刺的对象拒绝入境。最让他震惊的是,当他返回中国,也被拒绝了。从这幅漫画中可以看出,在萨巴乔对报社漫画家日常工作的认知,就是讽刺政治。
在具体的漫画实践中,萨巴乔的选题紧跟中外时事,中国军阀混战、国共冲突、日军侵华、世界经济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等重大历史进程,都在漫画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在上文所述的《圆桌上的公平交易》中,各路军阀围桌圆桌,听何东爵士讲:“THE CERTAINTY SOUND VERY PEACEFUL !”但是,在SOUND一词底下,作者画了一条横线。意思是,和平会议只是听起来“和平”,萨巴乔在各路军阀背后还画上了飞机、大炮、枪支、军刀,漫画的真正含义是告诉读者所谓“和平会议”其实不可能达成和平的目的。再如,《温斯顿·丘吉尔的魔盒》(1925.5.2)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幅政治讽刺漫画:化身为妇女的丘吉尔正从潘多拉魔盒中变出许多怪物,这些怪物分别代表“金本位制”等金融政策。这幅漫画是讽刺新任财政大臣丘吉尔对财政一窍不通,却发布了不少财政政策。
萨巴乔的新闻漫画,不仅题材重大,其漫画技法同样非常高超。萨巴乔的新闻漫画运用的是当时流行的钢笔黑白画法。这种画法于晚清时期进入中国。英商别林洋行于1895年创办了一份漫画与文字并重、以幽默和讽刺见长的月刊The Rattle[4],曾发表《西太后训话》和《西太后归来》讽刺慈禧太后,采用的就是钢笔黑白画法。该画法与印刷技术相配合,很快风靡中国[5]。钢笔黑白画法画简单、方便,有利于即使出版印刷,因而备受报刊青睐。萨巴乔经过艺术院校的专业训练,到字林洋行工作时,已经熟练掌握了新闻漫画的套路,所以他的新闻漫画在当时备受推崇。
可以说,萨巴乔的新闻漫画的影响力是有目共睹的。首先,从其时代影响上看,萨巴乔受到了同时代人的好评。晚清民国时期,中国的著名画报,如《世界画报》《亚洲画报》等,其撰稿人多为西洋漫画家。西洋漫画的流行促使中国的漫画学习者开始“以洋为师”,很多漫画作者都有一个“洋老师”。后来驰名中国的漫画家华君武,晚年就表示年轻时学习的对象正是萨巴乔。华君武回忆,萨巴乔的国际时事漫画“线条流利、造型准确而又夸张得体,引起我极大的兴趣。我就把他当作我的老师,学他的画法[6]。”报人徐铸成在《报海旧闻》一书中,唯一提及的新闻漫画家就是萨巴乔:“在此以前,中国报纸的时事漫画,还在幼稚状态,只有西文《字林西报》萨柏求的漫画有一定的艺术水平和思想内容”[7]。徐铸成是沪版《大公报》编辑,又在租界创办《文汇报》,乃当之无愧的报界精英,他的评价应该是很中肯的。除此之外,当时别发书局也曾为他出版了好几册关于上海的画集。从这几个侧面,可以看出萨巴乔对文化圈的影响不弱。
其次,从历史影响上看,萨巴乔虽然不属于新闻史学界研究的重要人物,但他没有被忘记,而是断断续续地被“挖掘”出来。2007年Earnshaw Books出版公司重印了萨巴乔的漫画集Shanghai's Schemozzle,这本书最初于1937年出版,2007年由学者Richard Rigby重新编辑出版;随后该出版社又在2010年出版了Sapajou: The Collected Works of Old Shanghai's Greatest Cartoonist: The Early Years。当然,重新欣赏萨巴乔的漫画,并不仅仅是Richard Rigby博士的个人兴趣。2016年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上海老漫画丛书:外侨看景》一书中,也收入了萨巴乔的画作。上海图书馆的一名工作人员说,他们在编辑此书时,花大量时间翻查了《字林西报》,“发现了当时白俄漫画家萨巴乔(Sapajou)于1937年8月9日至12月20日在《字林西报》上发表过记录中日战争的漫画。”由上述证据可以看出,萨巴乔的新闻漫画既影响了画界后辈,又得到了报界同行的高度评价,他在民国时期的上海新闻界是有一定影响力的。
在民国新闻史的研究中,对报人的研究主要的着力点在于报社老板、名记者、名编辑等,对从事新闻漫画工作的报人有所忽略。其实,新闻漫画在一份报纸中占据显赫地位,它常常通过夸张、诙谐的笔法来表达对时局、对人物的看法,直观又显眼。有人这样认为,“漫画常常可以代替社论的地位,迸发出不亚于社论的力量[8]。”所以,加强对新闻漫画家的研究,可以使得对新闻人物和新闻业务的研究更加丰满、充实。萨巴乔所供职的字林洋行,办有近代中国颇具影响力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和《北华捷报》,这两份报纸也是近代在华外报研究者重点关注的媒介。对它们唯一的漫画作者进行研究,或许能更加准确地把握这两份报纸的发展脉络。
[1] 汪之成.上海俄侨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3:574.
[2] (英)鲍勃·富兰克林著.诸葛蔚东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1.
[3] (英)波罕·林奇著.张春颖译.西方漫画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37.
[4] 华君武.不正派的人,就不要做漫画家.澎湃新闻网,2015-8-11,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62763.
[5] 徐铸成.报海旧闻[M].上海:三联出版社,2010:62.
[6] 方翔.“抗日漫画战”全面打响80周年画笔就是手中的武器[D]..新民晚报,2017-7-7.
[7] 黄茅.漫画艺术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7:13.
[8] 甘险峰.中国漫画史[M].北京: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
[9] 郑建丽.晚清画报的图像新闻学研究(1884-1912)[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10] 展江.美国报纸的社论性漫画[J].国际新闻界,1999(1).
[11] 李珊.晚清时期<北华捷报>上的中国声音[J].近代史研究,2015(5).
[责任编辑:艾涓]
2018-05-25
陈李龙,男,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编辑,主要从事新闻传播史研究;李先,女,江西广播电视台编辑,主要从事编辑工作。
G214
A
1672-8122(2018)06-01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