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馨瑶,李娅玮
多屏互动传播中的网络节目主持方式探究
李馨瑶1,李娅玮2
(1.中国传媒大学 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北京 100024;2.广州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多屏互动的时代,网络直播行业生机勃勃。网络直播行业的迅猛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成果,更成为了人和人之间传递感情交流信息的一种新型方式,网络直播互动接近于现实的人与人交往行为,然而受屏幕的限制,互动方式又不完全一样。网络直播中的主持方式受多方面影响,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本文尝试总结网络直播主持方式的规律性因素,借助对三种主持方式的分析,得出主持方式的共性表现为情感认同、理性表演、趋向专业化。同时,主播素质不一、平台监管不力也催生了网络直播主持方式的局限性。
多屏互动;网络直播;方式探究
随着传播技术的更迭和传播渠道的发展,单纯地从某一个终端接收信息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互动需求,“多屏互动”一词应运而生。多屏互动即指在电视、电脑(即pc)、手机以及平板(即Ipad)四大主流终端等不同的屏幕终端之间,实现相互兼容的跨越性操作,其显示的内容有较强的连续性和统一性,甚至能精准到“无缝”对接,多屏互动既能实现内容的交互,也能发挥各自终端的传播优势,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使用需求。
今天的多屏互动方式由来已久,从起初手机短信、移动手机、到平板电脑等移动互联网媒体蓬勃发展,历经了几个阶段,简述为以下内容:
多屏互动现象的初探时期始于1992年,世界上出现了第一条发送成功的手机短信。2002年,我国在持久不断探索和发展多媒体短信息的技术的努力下,成功推出了彩信业务。然而这一阶段的互动方式还只是停留在一屏之中。在2002年后,可见这样一幅场景,节目到结尾时主持人都会提醒,观众可发送短信到电视屏幕下方的电话号码,这无疑实现了电视、手机的双屏互动,但应用范围不广。
2005年,“超级女声”等电视综艺节目的空前火爆也带动了电视-手机短信的互动使用高峰期,让电视、手机双屏互动开始被大众所熟知和接受。2010年开始,微博、微信的出现及快速发展,让电视、电脑、手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扫描二维码和微信“摇一摇”替代了拨打电话号码和发送短信的形式,令多屏互动的便利程度进一步升级。2005年至2010年,起步期的多屏互动技术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也预示着多屏互动的高速时代将正式拉开帷幕。
在多屏互动普及的时代,凭借即时互动性强这一独特的优势,网络直播呈现爆发式增长,成为了时下不可小觑的传播力量,网络直播市场也吸引着源源不断的资本投入。网络直播卷起了一场爆发式的全民“造星”运动,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网络直播大军中。据相关数据显示,截止到目前,中国已经有超过七百家的网络直播平台,五千万人涌入网络直播行业,观看直播的网民数量更是接近四亿。网络直播无疑成为了近年来最受欢迎的互动交流方式之一。在网络直播市场中,每天活跃的用户有数千万,市场规模上百亿。随着直播的井喷式爆发,受众们对直播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跨过直播初兴起时已经体验过的新鲜感,他们更乐于为优质的产品买单,如何优化主播的主持方式,成为亟待思考的问题。笔者挑选了以下几类具有代表性的网络主播个例,并将基于此进行主持方式的探究。
类型一:古典文化主播李峥
专栏作家、大学讲师李峥是一位热衷于传播古典文化的主播,她创办的“听筝读诗”文化沙龙通过古筝和古典诗词巧妙的融合碰撞,倡导诗意的生活方式。2015年起,李峥创办的听筝读诗文化沙龙活动已经在全国多个城市举办,受到古典诗词爱好者的广泛好评,李峥也把网络直播的形式引入听筝读诗系列活动。 2017年3月,李峥在北京启动唐宋词公益课,创作并在北京公开首演了国内首部古诗词话剧《人间词梦》,演出以“与唐宋词相遇”为主题,以现代话剧的形式演绎古典诗词的魅力,听筝读诗在网络上的同步直播也得到了较高的评价。
类型二:宠物行为学主播野老多
宠物行为学老师野老多,也是一名网络宠物达人。在微博流行初期,他就有了十万粉丝,在宠物网红界打下一片天地。如今他希望转型做宠物行为学知识分享。他认为,伴随着现在养犬的人越来越多,自己希望能教会大家通过狗的行为知道它们在想什么,能让人们舒服自在地与狗狗陪伴十余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在直播时,野老多秉持原汁原味地把生活搬到手机镜头前,他认为宠物达人没有一夜爆红的可能。要成为一个宠物达人,不能按照社会上所需要的笑点来做,而是要原封不动地展现宠物的生活。
类型三:户外主播湖边女孩
“湖边女孩”组合由胡杨和边心然两个刚从艺校毕业的女孩组成,她们在户外露天的场地进行舞蹈表演,把网络直播当作自己的表演舞台。如今,不少多才多艺的艺校学生还没毕业就加入了做主播的行列,部分艺术院校甚至开设了网络主播专业。初入行时,湖边女孩得到直播界大咖主播“霹雳爷们儿”的指引,成功涨粉无数。在直播界,这样的大主播带新人的方式并不少见。大主播的提挈直接带来了大量的粉丝和流量,对于每一个想要快速涨粉的新手主播而言无疑是具有极大便利性的。同时,弊端也同样摆在面前。对于湖边女孩来说,尽早摆脱“霹雳爷们儿”的照顾,走出足够站稳脚跟的个性道路,仍然是思考已久的问题。
网络主播是指通过移动端app或pc端平台,利用摄像头、麦克风等设备在网络平台上直播由自己或专业团队策划制作的节目,并通过视频、语音、文字等多种方式与受众进行实时互动交流的网络主持人。受众被社会环境包裹着,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在文化兴趣、信息储备、道德认同上有普适的观念内容,这种观念内容让主播和受众之间能进行无差别的平等交流,以此基础形成的互动关系也势必对主播的主持方式具有制约条件。在中国的一百万网红当中,有35.9%的人选择了网络直播,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同时,网络主播的人群分布也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新华网在《95后的迷之就业观》中列出了这样一组数据,95后中48%的人选择不就业,而当被问到,最向往的新兴职业是什么?54%的95后选择当主播当网红。
对于普通人来说,直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很多人认为网络直播只是一个帅哥美女作秀的时空。应当看到的是,网络直播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它正作为一种强劲的力量扩张式地占据着市场份额。要扭转部分受众对直播的负面印象,关键还在于主播与受众之间高贴合度的互动关系。主播要吸引受众而做出的行为,不可避免地有诸多相似的共同点,笔者将其总结为:情感认同、理性表演、趋向专业化。
柯林斯认为,情感能量是一种重要的驱动力,人们可能通过参与这些互动仪式来增进人们发展的积极情感,从而再生出一种共同的关注焦点和情绪,并形成群体的情感共鸣且根据道德规范将它们符号化。在网络直播世界中,情感的投入不受现实生活的诸多限制,更容易得到满足。由此可见,长期的直播互动中,伴随着持续的情感投入,主播对受众而言就像是一个身边近在眼前的伙伴,可能是仰慕的对象、人生的导师、分享生活的朋友等等,但具体的作用如何还得取决于直播的内容定位。主播的直播过程,能满足受众的窥私欲、娱乐及自我实现等等精神诉求,换言之,主播和受众是在公共空间中的私人平台“约会”。网络直播优于其他传统媒介的首要原因,就是无限放大化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接近性、无限缩小化交流的效果距离感,情感能量的传递也更贴近现实生活的“低损耗”状态。
再者,笔者认为大部分的直播主持方式都属于带有“表演”属性的行为。主播即传播主体的表演行为遵循着一定的社会心理逻辑,同时也有着较为严格的框架限制。进入到直播的空间中,主播们就默认进入了表演状态,这种表演状态可以以自身的某一特点为蓝本进行发散展开,逐渐塑造成一个有血有肉的“理想”主播形象。随着直播次数的不断增加,表演状态会趋向于满足受众的口味习惯,并以此获得更稳固的链接和长远的收益。考虑到直播的“表演”属性,参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派理论,主播们应该努力“成为”理想的角色而不是单纯地模仿和扮演,但直播又与传统的“表演”概念不完全一样,主播的“主持人”属性又限制着主持行为,将主播从完全表演的状态中拉回部分再赋予理性的因素。要做到这一步的“理性”,就必须将主播设置的角色形象细化,使之成为全方位鲜活的形象。
在直播平台刚萌芽时期,第一批涌入直播行业的主播们得到了相当大的收益回报,但不可忽视的是,内容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与融合是当时直播行业的一大短板。于是随着直播技术的发展和受众要求的提高,直播内容开始多元丰富了起来。同时随着市场的不断融合,网络直播平台与其他行业结合的也越来越紧密。例如,旅游加直播、在线教育加直播、电商平台加直播等等,未来直播将不会是一个单独的行业,它会成为企业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和交流方式。自此,直播从“过度娱乐化”到“参考实用强”经历了完整的过渡,如宠物行为学主播野老多,只要找到各行业结合点,并加入对用户有用的价值,直播便可以有一番作为。
网络直播中的语言传播方式与面对面的人际语言传播不同,直播受屏幕的限制,即使多屏互动技术发展的已初有成效,然而对于每位受众和主播而言,表现出来的互动关系是“一对一”的,其中的互动行为以受众方的视觉听觉信息和主播方的视觉信息为条件,双方获得的信息量不对等,造成一方主导的地位,形成“受众”市场。此时,低素质的人群成为粉丝流量中的一员时,所提出的要求也直接对主播的直播意愿产生导向性的影响,造成不良风气盛行。就目前而言,网络直播行业在这一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主播的自身素质、主持方式的普适价值等等还需要寻求更行之有效的提高办法
[1] 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 庾月娥,杨元龙.使用与满足理论在网上聊天的体现[J].当代传播, 2007,2007(3):94-96.
[3] 贾毅.网络秀场直播的“兴”与“哀”——人际交互·狂欢盛宴·文化陷阱[J].编辑之友,2016(11):42-48.
[4] 袁爱清,孙强.网络秀场直播的表演行为解析[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7,24(4):112-116.
[5] 湛亚莉.电视节目多屏互动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15.
[6] 马川.我国网络直播平台的传播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7.
[责任编辑:传馨]
2018-05-10
李馨瑶,女,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播音主持与艺术专业,主要从事新闻学研究;李娅玮,女,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主要从事播音与主持艺术研究。
G222.3
A
1672-8122(2018)06-016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