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色日金矿地质特征与找矿标志研究

2018-01-25 09:33何俊江张志强李世恩李文君
中国锰业 2018年5期
关键词:矿带斜长北西

何俊江,张志强,李世恩,李文君,王 平

(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八队,青海 西宁 810012)

1 地 层

研究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古元古代金水口群白沙河岩组(Ar3Pt1Jb),出露面积较小,主要以捕虏体形式赋存于岩体之中。分布于研究区南、北部,以捕虏体形式赋存于岩体之中。区内地层走向为北西向,倾向南或北,倾角50(°)~70(°)。不同岩层间互层产出,厚度不均匀,相互间界线不明显,地层岩性主要有片麻岩和斜长角闪片岩组成,其次为大理岩和少量黑云石英片岩[1]。

1)黑云斜长片麻岩(gn):浅灰色,中—粗粒鳞片粒状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主要造岩矿物为斜长石(50%~60%),石英(20%~25%),黑云母(10%~15%),其次为白云母、铁铝榴石和角闪石。

2)斜长角闪片岩(sch):组成金水口岩组的主要岩石类型之一,呈似层状产出。岩石为深灰色—墨绿色,细粒纤粒状变晶结构,片状构造。主要造岩矿物为普通角闪石(35%~45%),斜长石(45%~55%),其次为黑云母、铁铝榴石、方解石和石英。

3)片麻状斜长角闪片岩(sch):岩石为深灰色,细粒纤粒状变晶结构,片状构造。主要造矿物为普通角闪石(35%~45%),斜长石(45%~55%),其次为黑云母、铁铝榴石、方解石和石英。

4)黑云石英片岩(sch):深灰色、银灰色,粗粒鳞片粒状变晶结构、糜棱结构,片状构造。主要造岩矿物为黑云母(25%~35%),石英(50%~60%),石榴石(1%~10%),其次为斜长石和白云母。

5)大理岩(mb):呈透镜状、带状产出。岩石为灰色、灰白色,中—粗粒花岗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造岩矿物为方解石(65%~85%),白云石(10%~20%),其次为石英、蛇纹石、透闪石等。

2 构 造

研究区内的断裂构造十分发育,以压性或压扭性断裂为主,构成主干构造;张性和扭性断裂居从属地位。断裂构造从其展布方向可分为四组:即近东西向、北北东向、北东向、北西西—北西向,具多期活动的特点[2]。

2.1 近东西向断裂

近东西向断裂发育在研究区中部,贯通整个研究区,是区内的主干构造。在研究区内近东西向断裂主要有F2断裂、F3断裂、F14断裂、F19断裂、F22断裂、F30断裂、F35断裂。

F2断裂:位于研究区中部,东西向横穿整个研究区,长约15 km,受昆中断裂的控制,规模大、延伸远,规模一般在几米至十几米间,断裂构造一般以压性为主,断面近直立,断裂带内构造角砾岩和断层泥发育,F2断裂延伸至研究区西部,与其相交的北北东向构造为区内主要的控矿构造。

F3断裂:位于研究区西南部,发育在白沙河岩组黑云斜长片麻岩与花岗闪长岩的接触带中,长约3 000 m,宽一般在一米至十几米间,岩性以构造角砾岩、碎粒岩、碎粉岩等构造碎裂岩为主。F14:位于研究区中东部,为左行平移断层,长约5 200 m,宽几米至十几米之间,走向275(°),倾向北西,把原本相连的AuⅢ-1号矿体错断,水平断距约30 m。F19:位于研究区东北部,发育在斜长花岗岩中,区内长约3 000 m,宽一般在一米至数米之间,走向近东西向,倾向北,倾角70(°)~80(°),断裂带内发育有AgI-1矿体,矿体严格受构造控制,为区内的控矿构造。F22:位于研究区东部,发育在斜长花岗岩及钾长花岗岩的接触带中,长约3 000 m,断裂带中见有后期充填的石英脉,岩石破碎、蚀变强烈,可见较强的褐铁矿化、孔雀石化、硅化等。F30:位于研究区东南部,发育在金水口群白沙河岩组内,长约3 000 m,宽一般在一米至十几米之间,岩性以构造角砾岩、碎裂岩为主。F35:位于研究区中部,为左行平移断层,长约700 m,宽1~10 m,走向275(°),倾向北西,把原本相连的AuⅡ-1号矿体错断,水平断距约50 m,向下延伸逐渐消灭,属浅层构造。

2.2 北北东向断裂

位于研究区中部,目前发育5条北北东向断裂构造(F4、F5、F7、F12、F18),均发育在花岗闪长岩、斜长花岗岩岩体内,宽度几米至几十米,构造蚀变带中岩性以构造角砾岩、碎粒岩、碎粉岩、蚀变岩、构造碎裂岩为主。研究区发现的含金构造蚀变带均为北北东向,该组断裂构造为研究区内主要的控矿构造[3]。

F4:位于研究区西部,发育在斜长花岗岩中,区内长约150 m,宽一般在1~5米之间,走向10(°)~15(°),倾向北西,倾角60(°)~75(°),断裂带内发育有AuⅣ-1矿体,矿体严格受构造控制,具较强的蚀变现象,出露断层泥,为区内的控矿构造。F5:位于研究区中西部,发育在斜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中,区内长约3 000 m,宽一般在一米至数米之间,走向10(°)~15(°),倾向北西,倾角50(°)~80(°),断裂带内发育有AuI-1矿体,矿体严格受构造控制,为区内的控矿构造。F7:位于研究区中西部,与F4断裂平行产出,发育在斜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中,区内长约1 200 m,宽1~3 m,走向15(°),倾向北西,倾角60(°)~78(°),断裂带内发育有AuⅡ-1矿体,为区内的控矿构造。F12:位于研究区北部,从瓦勒尕矿区延伸至研究区内,发育在斜长花岗岩内,研究区内长约2 500 m,断裂带内见断层泥发育,岩石较破碎,蚀变较强,夹有石英填充,具硅化、褐铁矿化、高岭土化等。F18:位于研究区北东部,从瓦勒尕矿区延伸至研究区内,发育在斜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内,区内长约3 000 m,宽一米至几十米之间,断裂带内岩石较破碎,蚀变较强,带内圈定了金矿体一条(AuⅢ-1),为区内的控矿构造。

2.3 北东向断裂

F13:位于研究区北东部,发育在花岗闪长岩及斜长花岗岩的接触带内,其形成时间早于近东西断裂,走向约45(°),倾向北西,倾角55(°)~80(°),构造带性质为先张后压扭。F26:位于研究区东部,发育在印支期的花岗岩及斜长花岗岩中,区内长约1 100 m,宽一米至几米之间,断裂规模较小。F27:位于研究区东南部,发育在金水口群白沙河岩组内,区内长约500 m,向北东方向延伸出研究区,倾向北西,规模较小。

2.4 北西西—北西向断裂

F6:位于研究区中部,发育在花岗闪长岩及斜长花岗岩内,区内长约1 000 m,沿北西方向延伸至瓦勒尕矿区内,为左平移断层,走向280(°),倾向北西,瓦勒尕矿区内把原本相连的AuVI-1号矿体错断,水平断距约50 m。F31:位于研究区东南部,发育在金水口群白沙河岩组内,研究区内长300 m,为F30断裂的次级构造,规模较小。F20:位于研究区东部,发育在斜长花岗岩中,研究区内长约1 000 m,走向北西向,倾向北,断裂带内发育有AuV-1多金属矿体,蚀变较强,为区内的控矿构造。F21:位于研究区东部,发育在斜长花岗岩中,研究区内长约2 000 m,宽一般在一米至数米之间,走向北北西,倾向北,断裂带内发育有一条AuVI-1矿体,局部见有断层泥发育,为区内的控矿构造。F25:位于研究区东部,发育在钾长花岗岩内,研究区内长约400 m,为次级构造,断裂规模较小。F29:位于研究区东南部,发育金水口群白沙河岩组内,长约250 m,断裂规模较小。

3 围岩蚀变

由于多期次岩浆及岩浆期后热液,加上各种成因的变质热液对本区岩石的作用,形成了一系列的热液蚀变岩,主要分布于花岗闪长岩中的后期构造破碎带中,蚀变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碳酸岩化、黄铜矿化、高岭土化等[4]。

硅化主要分布在构造破碎带中,分布比较普遍,常呈脉状产出,主要以充填作用为主,常与其它硫化物一起形成含金硫化物石英脉和硅化岩带。绢云母化也较普遍,呈显鳞片状变晶,多与氧化铁互混,充填岩石裂隙中。黄铁矿化是区内分布最广的一种蚀变类型,在构造破碎带中形成较宽大的黄铁矿化构造破碎带,黄铁矿呈星点状、稀疏浸染状、细脉状和条带状分布于岩石中;呈自形—半自形晶结构,他形晶结构,与石英、绿泥石、绿帘石以及其它硫化物(主要是黄铜矿)一起呈脉状产出,亦有呈粗粒晶、块状与石英一起呈脉状产出,也有呈粉末状、糜稜状,具碎裂结构。黄铁矿应是本区最主要的载金矿物,也是各矿体的主要金属矿物成分[5]。

4 矿体特征

在研究区内共圈出6条含矿带,其中含金5条(AuI、AuⅡ、AuⅢ、AuⅣ、AuVI),金多金属1条,通过以往圈定的AuⅢ矿带规模进一步扩大,新发现的AuⅣ、AuV、AuVI矿带通过槽探工程控制产出稳定,品位较高,找矿前景较大,现将各矿带分述如下。

4.1 AuI矿带矿体特征

AuI矿带位于研究区中部,产于华力西期斜长花岗体内构造蚀变带中,呈北北东向展布,位于HS乙110AuAs(AgCuPbZnMoSnSbBiCo)异常区内,长约4 000 m,厚度1~6.2 m,倾向北西,倾角50(°)~80(°),蚀变特征主要以硅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方铅矿化、高岭土化为主。目前共圈出2条金矿体,矿体呈串珠状分布于AuⅠ矿带中,多呈脉状、细脉状及小透镜状产出,主要矿体特征如下。

AuI-1矿体:位于AuI矿带中部及南部,矿体产出严格受构造控制,目前由10条探槽和7个钻孔控制,控制长1 300 m,控制延深120 m,真厚度0.8~5 m,金平均品位5.24 g/t,最高25.9 g/t,主要矿化蚀变为硅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绢云母化等。AuI-2矿体:位于AuI矿带的北部,目前由1条探槽(16TC26)控制,控制长100 m,厚度1.3 m,金品位1.21 g/t,主要矿化蚀变为硅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高岭土化等。通过对AuI矿带南部地表追索时发现1条与AuI平行的含矿蚀变带,推断该处异常为AuI矿带南延部分所引起,相信通过进一步工作有望扩大矿带规模[6]。

4.2 AuⅡ矿带矿体特征

AuⅡ矿带位于研究区中部,与AuI矿带平行产出,产于华力西期花岗闪长岩内构造蚀变带中,呈北北东向展布,位于HS乙312AuAgAs(PbZnCoSn)异常区内,为瓦勒尕AuVI矿带北延。长约1 500 m,厚度0.8~5.0 m,倾向西,倾角60(°)~80(°),蚀变特征主要以硅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方铅矿化、高岭土化为主。在AuⅡ矿带两侧,次级平行的构造蚀变带发育,目前共圈出2条金矿体,主要矿体特征如下。

AuⅡ-1矿体:产于华力西期斜长花岗岩内构造蚀变带中,目前有4条槽探及4个钻孔控制,控制矿体长600 m,控制延深190 m,真厚度0.4~1.2 m,金平均品位5.78 g,最高239 g/t,该矿体主要由石英脉及角砾岩组成,主要蚀变有硅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方铅矿化、高岭土化等,AuⅡ-1矿体成矿后而受到后生平移断层(F5)的破坏,构造对矿体的影响程度大,使原本相连矿体向西断开,水平断距约50 m,但依据其成矿特征、控矿因素判断为一条矿体。

AuⅡ-2矿体:产于华力西期斜长花岗岩内,与AuⅡ-1矿体平行产出,目前有1条槽探(16TC13)控制,走向北北东,倾向西,控制矿体长100 m,厚度1.3 m,金品位1.12 g/t。

4.3 AuⅢ矿带矿体特征

AuⅢ矿带位于加合龙沟西侧,产于华力西期斜长花岗岩体内构造蚀变带中,呈北北东向展布,位于HS乙317Pb(ZnNiCoAuAgAsSbSn)异常区内,长2 300 m(新增1 100 m),厚度1~10 m,走向10(°)~30(°),倾向北西,倾角60(°)~80(°)。目前共圈出1条金矿体,矿体呈脉状状产出,主要矿体特征如下:AuⅢ-1矿体:目前由8条探槽及2个钻孔控制,控制矿体长1 200 m(新增600 m),真厚度0.8~2.1 m,控制延深270 m,倾向北西,金平均品位5.01 g/t,最高12.1 g/t,岩石组份以石英、长石为主,岩石多呈碎块、粉末状,硅化、高岭石化较普遍,见有星点状的黄铁矿、铅锌矿和较多的褐铁矿。通过钻孔控制深部发现1条银矿体Ag:83.7 g/t,厚1.3 m,圈出AuⅢ矿带厚9.8 m,带内上盘圈定了一条矿化带,厚度2.6 m,Au平均品位0.5 g/t,下盘圈定AuⅢ-1矿体厚1.3 m,Au:4.63 g/t,后排钻孔见AuⅢ-1矿体厚2.1 m,Au平均品位1.03 g/t,控制斜深160 m,说明矿带深部延深稳定,该矿带是目前区内发现的规模最大。

4.4 AuⅣ矿带矿体特征

该矿带为新发现的含矿蚀变带,产于斜长花岗岩中,整体呈北北东向展布,长约300 m,厚度约1~3 m,倾向西,目前圈出1条金矿体:AuⅣ-1矿体目前由一条探槽及一处打块样品控制,控制长约150 m,厚度1.5 m,其中17TC11中Au:15.8×10-6,Ag:72.5×10-6,北部打块样品Au:0.72×10-6,该矿带是一条与AuI、AuⅡ平行产出的矿带,空间上呈等间距定向排列,矿化蚀变类型相似,所以AuⅣ矿带沿走向还存在较大的找矿空间,且矿带沿走向、倾向控制程度较低,还存在较大的找矿空间。

4.5 AuV矿带矿体特征

该矿带为新发现的一条金多金属矿带,整体呈北西向展布,长约800 m,厚度0.8~3.0 m,倾向北,目前圈出1条金多金属矿体。AuV-1矿体由两条探槽及1条剖面控制,矿体长约300 m,厚度0.8~1.2 m,其中17TC28中见厚度0.8 m,Au:1.12 g/t,Ag:26.6 g/t,Pb:0.76×10-2,Zn:1.3×10-2多金属矿体,矿带东部剖面上圈出高值地段与矿带对应较好,Au>500×10-9,Ag>5 000×10-9,说明矿带向东有一定的延伸。

4.6 AuVI矿带矿体特征

该矿带为新发现的一条含矿蚀变带,整体呈北西向展布,长约1.5 km,厚度约1.0~3.0 m,倾向北,目前圈出1条金矿体:AuVI-1矿体由2条探槽及3处打块样品控制,控制长约500 m,厚度1.4 m,金品位1.3~12.72 g/t,目前矿带沿走向延伸稳定,工程控制程度较低,还存在较大的找矿空间。

5 控矿因素

区内所圈定的矿体、矿化体均产于构造破碎带中,金矿体的产出严格受断裂构造的控制,构造破碎带不但是矿液运移的通道,而且也是矿质沉淀的场所。岩浆活动与成矿的作用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为矿产的形成带来物源,同时亦为成矿作用提供热源。

1)东昆仑地区矿床大多数矿床成矿类型受制于中生代为主的岩浆作用,华力西—印支期中酸性岩体在研究区出露较为广泛,岩浆活动与成矿的作用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为矿产的形成带来物源,同时亦为成矿作用提供热源。中酸性岩体中Au的平均含量偏低,低于地壳及酸性岩的丰度值,在蚀变过程中Au有可能被部分活化出来进入成矿溶液,为成矿提供物质来源。

2)研究区内金矿体的分布受到北北东向构造的控制。北北东向可能是近东西向断裂的次一级断裂,是不同时期由不同的区域构造应力场派生出来的脆性断裂。构造在本区起到了重要的控岩、控矿作用,是区域性的导矿构造。金矿床和矿点均位于这些次级大断裂的旁侧,其分布受断裂的明显控制。

6 找矿标志

1)区域标志:中酸性侵入岩大面积分布,构造发育,有零星金元素异常也是主要的找矿标志;

2)异常标志:金的高异常区是找金的有利地区。多元素异常套合好,异常强度高,浓集中心明显的化探异常,是找金的有效标志;

3)蚀变标志:地表强氧化带发育,且具强褐铁矿化、硅化和绢云母化是直接找矿标志;

4)构造标志:北西向、北东向构造及其派生的次级构造蚀变破碎带是矿体的良好储矿空间,寻找该类断裂构造是找矿重要的间接标志;

5)构造蚀变带的规模变化标志:构造的交切、开启和产状变化部位是金矿富集的主要地段,构造破碎带产状的变化对矿体的富集和厚度变化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往往造成矿体膨大、富化或矿体的尖灭、再现。

猜你喜欢
矿带斜长北西
冷润生
我早有准备
小秦岭金矿田北矿带大湖、灵湖深部金矿控矿构造与蚀变特征
隐形矿带:视野外超乎想象的矿产资源(一)
隐形矿带:视野外超乎想象的矿产资源(二)
金矿外围的混杂矿带成矿作用及找矿预测研究
还有人那么爱你(外二首)
兴城
弓长岭何家采区斜长角闪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北西”系列爱情类型片的创新方式和本土化价值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