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霞
(湖南文理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美声唱法来源于国外,是一种科学的发声方法与演唱风格,凭借其独特的优势,能够引起聆听者的共鸣。因此,美声教学在音乐教育当中所占比重较大,也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但是在美声教学当中存在着重视技术教学而忽视艺术性培养的情况,无法满足学生音乐学习的需要,甚至会让学生进入到一个极端的学习状态当中。对此,美声教师要进行教学技术和艺术的思考,让学生在掌握声乐技术的同时,能够把握好美声的艺术性。
气息是美声演唱的动力,更是演唱的生命与灵魂,气息运用技术在美声演唱当中占据重要地位。演唱气息控制和一般生理呼吸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前者具备技巧性的特征,需要对呼吸进行有效的控制,尤其是需要结合具体的演唱需求进行气息的控制。当学生在学习美声唱法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好气息控制技术这一要点指导学生运用横膈膜呼吸法,提高气息控制的灵活性。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学习这一科学的气息控制技术时,需要调控好身体的姿势,保证自然状态,同时需要保证心情安静,全身心的感受呼吸的运动,提高气息控制能力,在美声演唱当中有更加精彩的表现。
在美声教学当中,发声技法占有极大的比重,主要指的是演唱者对真假声比例的控制与处理。学生如果能够在美声演唱时协调控制好真假声比重的话,不仅能够有助于保护嗓子和声带,与此同时还可以让演唱更加的均衡,呈现出来的声音更加的美妙动人。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学习美声唱法时掌握科学化的发声技法,在发高音时拉紧声带增加震动频率,而在发低音时需要松弛声带,减少振动频率。在这其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在发高音时,用嗓,要顺应规律让声音逐步渐进,从真声过渡到假声,并且以假声为主,在保证发声省力的同时,还可以提高演唱协调与统一性。在这其中,学生的心理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所以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先让学生克服心里紧张恐惧的情绪,再循序渐进的掌握发声技法。
美声唱法对于共鸣技术的要求较高,这也是美声唱法当中极为特殊性的一个特点。演唱者能否让呈现出来的声音具备穿透力,在这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就是共鸣。声带发出的声音较为单薄,需要在共鸣的支持之下美化声音,并让声音扩大,使其变成美妙声音艺术。另外,歌唱音色有优劣,不同的人在音色呈现方面也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是均需要共鸣保证实现。在美声教学当中,教师需要将重点放在混合共鸣教学和指导方面,让学生可以将头声共鸣、咽腔共鸣和胸声共鸣进行不同比例的混合,让发出的声音更加的稳定、柔美和洪亮,让美声演唱质量大幅提升。
演唱艺术的核心内容是在演唱的过程当中投入深厚的情感,如果演唱时没有真挚的情感融入和情感流露的话是无法展现出动人心弦声音的,同时,也会让整体的演唱缺少艺术性特征。即使是演绎的是同一首作品,最终是否可以获得震动人心的艺术效果,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情感表现。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在学习美声时,注意在演唱的过程当中融入情感,并将这种情感用声音的方法传递出去,让学生个人情感和声乐作品情感有效整合,营造良好的音乐艺术情境,帮助学生把握歌曲内涵。
歌唱表现力并非只是借助声音大小完成表现的,事实上更多是借助多方面、巧妙连接的方法,让声音出现高低、停顿、快慢等多方面的变化,让整个音乐作品的艺术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所谓歌唱艺术,不能够片面的站在声音技巧的角度进行说明,要关注感动听众的能力。假如只是唱出音符,那么只能够算作技术工匠。所以,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美声歌唱表现的艺术性特征,指导学生灵活应用速度、力度和差异化音色变化等方法,增强歌唱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语言是沟通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而歌唱语言则是配合声音传达信息和情感的载体,是艺术化的音乐语言。要想让学生在美声演唱当中表现出作品的艺术性特征,就要指导学生关注歌唱语言,注重清楚的咬字和语言的表达。教师要改变学生在演唱时牺牲语言的错误思想和做法,通过指导学生深入分析和研究歌词,提高语言表达清晰和准确度的方法,保证歌唱艺术性,也让学生真正掌握美声学习的艺术性技巧。
美声教学是一种系统复杂的教学课程,要求师生之间进行密切配合,强化师生互动交流,指导学生掌握美声唱法的技术性和艺术性特征,让学生的音乐技能掌握水平和艺术性素养得到综合锻炼,为学生今后的美声演唱表演奠定坚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