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策略浅议

2018-01-25 09:10王建伟
山西青年 2018年20期
关键词:舆情管理学生

王建伟

(天津工业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天津 300387)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一)发生突然,传播迅速

一方面,大学生时间较为自由,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关注网络信息,并且乐于对社会上的各种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情绪易于受到事情后续进展而发生不稳定变化。另一方面,大学生网络社交的圈群性明显,互动传播效应增强。某一焦点事件发生时,会有很多人针对这一事件在网络上发表看法,大学生也抱着“关注后续发展”、“有积极传播责任”的心态而盲目跟帖、转发、发表随意性的评论,在短时间内形成“铺天盖地”的单方面倾向性意见或者观点,网络舆情形成。

(二)以偏概全,影响消极

大学生在网上看到焦点事件后,就简单的认为自己知道的就是全部、看到的就是真相,很少或者几乎不去求证事情真伪。同时,在传播过程中,不实消息还有可能不断被歪曲和放大,结果导致不实言论大量散播,带来负面影响。究其原因还是法律约束力弱、网络道德修养不够,对于不良行为产生的后果认识不足,为不良言论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现状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高校舆情逐渐凸显的现状,对高校舆情管理提出了挑战,很多学校也在不断尝试新举措应对变化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但面对情况突发、变化多样的舆情现状,高校在网络舆情管理和引导方面仍需与时俱进。

(一)网络舆情管理相对被动

当前的普遍高校管理部门及领导都已经意识到网络舆情、新媒体发展对于学校稳定与发展的重要性,很多高校也加强对官方微信、微博等“两微一端”的建设和管理。但是,现阶段高校的媒体传播和舆情引导观念还是侧重于单向宣传,学生被动接受、互动性差。

尤其是对于突发事件的舆情管理,基本还是处于事件发生之后的被动解释,很容易错过第一时间说明和解释的机会,对后续事态发展不利。如果再单一地采用以往否定或删除言论、关闭评论的方式,不但无法消除负面影响,还会引发学生反感、甚至激化矛盾以及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面对网络舆情,要运用更加积极主动、科学合理的工作模式进行管理和引导。

(二)网络舆情管理队伍不专业

鉴于舆情发生的特殊性和对学校安全稳定的重要性,需要高校成立专门的部门进行实时监控和整体协调部署。事实上,目前很多高校并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舆情监控部门,多采用有关部门互相协作的方式,包括宣传部门、保卫部门或学生工作部门。由于舆情发生的不确定性,更多时候,是作为这些部门的特殊情况或者临时工作任务来处置,容易出现部门之间因职责不明确、缺乏整体联动而导致对于事件的处理不及时或者拖延,效果不佳。

此外,专业的网络舆情管理和引导工作人员在各个高校中普遍紧缺。对于舆情收集和监管的技术手段落后,更多情况下还是靠人去发现;由于工作经验不足,对舆情收集、分析和研判的能力较差,对舆情的严重性估计不足而导致措施延后等等,都会严重影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和学校的安全稳定。

三、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策略建议

舆情是一把双刃剑,要客观公正的看待舆情的发生,全面把握其特征,并科学有效地管理和引导,才能使高校网络舆情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促进高校的和谐稳定。

(一)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反馈

建立完善监控反馈机制是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监测的重要手段,是舆情监控的重要前提和必须前置的行动。

在目前高校中,主要实现方式有两种:一是建立有效的网络舆情监测队伍,主要由思政工作者和学生骨干组成,需要他们做到责任心强、且熟悉网络舆情常识及规律,能通过日常工作生活学习,及时了解学生群体的关注事件、态度和情绪,必要时上报主管部门。二是建立准确的网络舆情动态信息库,需要专业的网络技术设备和专业人员,通过日常网络信息的检索和聚焦,积累日常网络数据,形成大数据基础,对于掌握舆情产生发展的规律、舆情事件出现可能的预判有重要指导意义。

与此相匹配的,需要高校领导部门加强对思政工作、学生干部队伍的培训和教育,使其掌握有效的工作方法、收集关键信息,将舆情收集工作做实做细。

(二)提升高校网络舆情分析研判

日常监管收集到的信息数量巨大、关联性不强、且真伪难辨,需要通过有效的网络舆情分析、判断进行筛选、过滤,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整合,从中发现可能引发不良后果的问题根源。这项工作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有丰富的经验、阅历作为支撑,首先要掌握高校网络舆情的产生、发展的规律、趋势,其次要熟练运用数据分析、现代统计技术等各种分析技术手段,并且工作思路清晰、明确轻重缓急,最终形成网络舆情分析研判结果。

(三)有计划的网络舆情介入干预

高校思想活跃,作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部分,进行网络舆情管理师,必须疏堵结合,双管齐下,也就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从根本上解决网络舆情危机,最关键的问题是分析舆情产生的特点并找到舆情产生的根源,同时对舆情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1.畅通学生利益诉求的渠道

高校网络舆情中有很多是由于学生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而引起的。学生关注与自己利益、生活直接相关的,诸如校园环境、相关硬件配套设施、教学环境、教学质量等等,如果学校没有提供一个能够表达自己意见的平台,他们就会寻求其他的途径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而网络就成为他们的首选。因此,高校应及时关注学生的诉求,将收集整理学生意见或者反馈作为常规工作之一,定期开展,通过意见箱、留言板、举办座谈会、个别谈心谈话、QQ微信留言、群组交流等形式,避免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因学生诉求得不到满足而引发不良网络舆情的可能性。

2.快速应对突发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大多都不是独立的,常常会引发连锁反应。这就要求学校一旦发现网络舆情有不良苗头,应该及早介入、引起重视。对于歪曲事实的舆论要做好说明,尤其是官方媒体要在第一时间公布真实情况;对于无事生非的恶意伪造,就要果断拦截、禁言等,避免不良事态进一步扩散;对于有可能发生的关注度高的时间,要密切监控,必要果断介入。

3.统一管理重点培养,加强校园积极正能量

校园媒体是高校思想文化的重要宣传阵地,在打造、鼓励新媒体发展的同时,要注重对校园媒体进行引导和管理。对各二级单位、学生社团和组织的各种媒体进行统一有效的管理,从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出发、从有利于教育事业发展出发,形成校园舆论影响力,发出强有力的校园之声。

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教育阵地,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信息发布平台、网站建设,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QQ群等,积极发布一些积极健康、有正能量、弘扬时代主旋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线上和线下活动相结合,多举办诸如理想信念专题讲座、中国梦内涵解读等实践类活动。对一些灰色的、歪曲事实的舆论信息要主动亮剑,果断处置。

充分利用学生社团组织、学生党员干部在学生中的影响力,整合新媒体联盟、校园媒体联盟资源,形成合力传播正能量。做好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培养和引导工作,本着尊重、坦诚、关心和爱护的精神,主动与学生“意见领袖”打交道、交朋友,尤其对于那些经常发挥“正能量”的学生“意见领袖”,要通过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授予特权等方式,充分发挥其典型示范和引领作用。

网络舆情的传播影响着高校的安全稳定和各项工作的开展,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更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把握时代脉搏,科学有效地管理和引导高校网络舆情,保证高校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

猜你喜欢
舆情管理学生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赶不走的学生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学生写话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管理的另一半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