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延林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进程中,爱国主义深深植根于每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每当国家遭遇危难时,中华儿女必定前赴后继、荣辱与共,坚定地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尊严。九一八事变后,不屈的东北军民率先举起抗日的大旗,与日本侵略者展开艰难的斗争。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摒弃前嫌,达成第二次合作。国民党政府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的号召;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方针;各党派、各阶级、各阶层戮力同心、救亡图存,为挽救民族和国家尽心尽力;海外华侨华人也在爱国主义的感召下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和物资支持;中国最普通的劳苦大众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抗击日本侵略者,筑起钢铁长城,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注重民族气节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崇高的生死观,即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利益而死,为了正义事业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就是死得其所。抗日战争期间,为了国家的危亡,为了使中华民族不至于被亡国灭种,中国军民用远不如敌人的武器装备,甚至是以血肉之躯抗击侵略者,上至将军,下至普通士兵,无数民族英雄们为国捐躯。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一批抗日将领,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用自己的生命,用自己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中华民族“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在14年的侵华战争中,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制造了一系列惨案,对中国人民进行了疯狂的屠杀,如平顶山惨案、镇江屠城惨案、南京大屠杀等。英勇的中国军民没有被敌人的残暴所吓退,而是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直至战争结束。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先后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等大型会战,虽然败多胜少,但是重创了日军,消灭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敌后战场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贯彻持久战的方针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在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牵制了大量日军,有效地配合了国民党军队的正面作战。14年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达3500多万人,中国军民用鲜血和生命阐释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过程是艰难的,14年的抗日战争中国军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首先,要面对强大的日本侵略者。日本在中国始终保持着100多万的陆军,其武器装备远远要强于中国军队。其次,经济上的落后。近代以来,由于长期战乱,中国经济发展缓慢,而日本经济却迅速发展,中日两国在经济上存在着巨大差距。最后,国际环境十分不利。日本侵略者对国统区和边区政府实施了封锁政策,中国能得到的国际援助少之又少,从而加重了中国抗战的困难。但即使困难重重,中国军民始终没有放弃对日作战,而是百折不挠、越挫越勇,顽强的抗击着日本侵略者。凭借着这种“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中国才能取得对日作战的最后胜利。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由全体中华儿女共同谱写的,民族精神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中华儿女不断丰富民族精神的内容。抗战精神是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在14年抗日战争中的集中体现。中国军民在抗战中所表现出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念无疑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内容,为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内涵,在抗战中涌现出的无数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们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好教材。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当前中国已经跃身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党的十八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不断朝着实现中国梦的目标砥砺前行。然而,中国梦的实现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中国的和平崛起让以美国为首的敌对势力感到恐慌,他们先是在国际舆论上给中国施加压力,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和“中国责任论”,而后又在中国周边采取了一系列小动作,如在中国南海问题上指手画脚、在中国周边大搞军事演习、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等。抗战精神是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和维护民族尊严的反抗精神的集中体现,面对国际上敌对势力的各种挑衅,我们需要大力弘扬抗战精神,坚决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尊严,攻坚克难、积极面对各种挑衅,为营造一个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际环境提供精神上的支持。
中国共产党是集中体现抗战精神的优秀典范,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民族的脊梁,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团结各党派、各阶层、各民族,发动人民群众,坚持全面抗战政策。在广阔的敌后战场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八路军等开展地道战、伏击战、麻雀战等游击战法,牵制和消灭了大量的日军和伪军,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累计对敌作战十余万次,敌后战场在战争相持阶段一度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新时代,弘扬抗战精神,宣传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和共产党人为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尊严而同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感人事迹,可以使广大人民群众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增强其认同感,增强其中国共产党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意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只有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习近平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文化的兴盛与否关系着民族的兴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灵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抗战精神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升华,是优秀的革命文化,抗日战争期间,涌现出了无数民族英雄,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首革命战歌。将抗战精神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可以使当代的人民群众了解到抗战时期中国军民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相关史实,从而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增强民族荣誉感、自豪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一个文艺创作繁荣的国家必定是一个有活力、有创新精神的国家,因此,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是建设社会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导向,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神食粮。广大文艺创作者要加强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和国家、讴歌英雄、讴歌人民的文艺作品。14年抗日战争,中国军民百折不挠、坚忍不拔同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书写了一首首革命史诗,涌现出了无数的民族英雄,他们精忠报国、视死如归的动人事迹无疑是新时代文艺创作者进行创作的最好素材。将以抗战精神为核心的抗战文化融入到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之中,不仅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加强对国民的爱国教育,还可以推动红色文化的发展繁荣,让其散发出新时代的光芒。与此同时,广大文艺创造者需要注意的是在以抗日战争为素材进行创作时要以历史为据,不要随意戏化、丑化抗日英雄,不要让“手撕鬼子”、“裤裆藏雷”等雷人情节出现在作品中。
“文化产业以创意为源头,以内容为核心,其产业链长、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是国民经济中具有先导性、战略性和支柱性的新兴朝阳产业,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之一。”[2]新时代,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之一。14年的抗日战争给我们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以抗战精神为核心的抗战文化,同时也留下了大量的抗战遗址,把传播抗战文化,合理开发抗战遗址与发展文化产业相结合既可以加强国民的爱国教育,又可以增加社会效益。把抗战文化与发展文化产业相结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大力开发抗日战争旅游资源。各个省份可以充分整合省内的抗战文化资源,合理利用抗战遗址,把其打造成旅游景点。与此同时,可以开发抗战旅游产品,延伸抗战旅游的产业链,增加抗战文化产品的附加值。第二,大力开发抗日战争的影视资源。可以把“抗日战争”作为一个大的IP,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通过对战争场景的表现,人物形象的塑造等进行电影和电视剧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