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婧
(中南民族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的大国梦时,必然要依靠国家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强大,同时,在中国的崛起过程中,国民的心态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事实表明,国家实力影响着国家心态,国家心态也是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国力越强大,与世界联系越紧密,越需要形成一种沉着冷静、不急不躁的国家心态,它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所以,研究分析大国心态的内涵、特点及意义对完善国家心态的理论研究和培养人民群众的大国心态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心态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一个国家的政府和人民群众如何看待自己国家在国际环境中的所作所为的一种心理状态,其包含了情感的心理状态、认知的心理状态、动机的心理状态和意志的心理状态,主要核心体现在一个国家的政府和人民群众表现出来的进取心、自信心、包容心、责任心这四个词。
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当代飞速发展的硕果,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积极进取和奋发图强,中国遇到的都是在前进和发展中的困难与问题,是可以逐渐解决和克服的。同时,中国要积极参与推动世界的多元化发展,努力提升国力,为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而努力。
中国作为世界上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是需要对人类的发展负责的。根据目前的形势可以看到,中国在世界激烈的竞争中,所面临的国际形势不容乐观:西方国家的意识入侵、民族分化以及贸易遏制,还有中国的国力提升给周边国家带来的不安等。尽管摆在中国面前困难重重,但也不是绝对没有出路和前景的,为此我们充满信心,然后抓住机会、利用矛盾,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全面提升国力,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纵观中国的历史,可以看到,中国的知识分子对外交往的态度从来都是“不卑不亢”的,无论对方的强弱。保持不卑不亢的心态来处理国家事务以及国际问题,综合反映了一个国家及国民的综合素质,它既体现在国家的层面上,同时也体现在了国民行为的层面上,随着中国的持续开发,国际交流必定会持续加强,中国国民体现出来的不卑不亢,才是真正体现出了大国心态。
但是,在对外交往的过程要坚定自信,同时要避免自大。虽然在近代中国人民的自信曾遭受到巨大的冲击,但是随着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成功的崛起,中华民族所做的努力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认可,国民的自信心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尽管如此,现今国际社会形势风云变幻,冷静对待国内发展的成败得失,才能让我们清晰地认识自己与世界,不断步入民族复兴的新境界。
习近平主席说过一个国家要谋求自身发展,必须也让别人发展;要谋求自身安全必须也让别人安全;要谋求自已过得好,必须也让别人过得好。作为一个大国,其国家的政府和国民都应该展现出大国的气概和宽广的胸怀,面对世界上各个民族的文化、思想以及意识形态都要秉持着包容的心态来对待,在相互交流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升自己,影响世界。在处理国际事务与纠纷时也要保持着包容的心态。
一个可以善待自己的人民以及尊重他国人民的大国同时也会是一个受国际社会尊重的大国。中国一直贯彻着中庸之道来处自身及国际事务,这种包容的心态才能够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与支持,更具吸引力和号召力。
担当源于责任,任何大国和强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都应积极主动去担当,做世界繁荣的贡献者、人类发展方向的引领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强弱、大小、贫富一律平等。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要加大力度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尤其是在地区热点问题上,要不畏强权,主持公道,伸张正义,坚决维护发展中国家和中小国家的合法正当权益。同时,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推进“一带一路”等全球发展战略的实施,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中国的崛起应该是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崛起,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处理国际事务应该更加主动地争取,并发挥积极作用,结合自身国情和实力做好应该做的事情。
大国心态是国家政体和人民群众对内对外心态的集中体现,它的塑造和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又人民所处的时代有巨大的影响,综合大国心态的特点,其主要体现在:大国心态的综合性、流动性、稳定性。
事实上,对一个国家来说,一个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国家心态并不完全是由其国家实力所决定的,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大国心态是一个国家对一定时期内国家实力和国际角色做出的明确定位,也是对民族使命和国际责任的群体认同,是推进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的重要支柱。
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十分强调国家实力对国家心态的影响。在关于综合国力的研究中,理论家们除了强调国家的经济力量、政治力量、军事力量、外交力量和科技文化力量等要素外,也十分重视国民士气和国家心态因素的影响。比如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政治学家小约瑟夫·奈的“软、硬实力”评估模式,就十分强调软实力的角色,认为一个国家的实力由“软实力”和“硬实力”两部分组成。“硬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软实力”包括国家凝聚力、文化被普遍接受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软实力”与“硬实力”具有同等的重要性。[2]中国学者丁峰峻在1987年发表了《综合国力论—2000年我国国家发展战略刍议》一文,其中提出了综合国力质量公式,即综合国力=软国力×硬国力=(政治力+科技力+精神力)×[R(自然力+人力+经济力+国防力)]。[3]这一公式,也十分强调作为精神力的国民士气因素的影响。
从社会心态和精神状态来看,一个国家在特定历史发展阶段所具有的国内社会心态对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国家心态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一个国家在长期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关系和社会结构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国家的国家心态。比如农业国家在长期生活经验中形成安土重迁、保守克制的社会心态,很容易在国家心态上缺乏工业化国家开放进取、殖产兴业的内容。佛教国家、伊斯兰教国家、天主教国家和新教国家等在国家心态上也受到宗教因素的深刻影响。正因为国家心态受到国家实力、自然生态、社会心态和精神状态的复杂影响,使得一个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国家心态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受古代辉煌历史和近代屈辱经历强烈反差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的较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外交具有很强的”受难者”心理,对清朝时期“跪在地上办外交”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虽然弱国思维能够激起强烈的爱国热情,但也束缚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发展,甚至还限制了中国国际化战略的实施,中国影响力和综合国力随之上升,弱国的思维对中国外交的负面效应也越来越突出。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进入到了新的全球时代中国现如今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党的十九大召开更是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我们步入了一个由富到强的全新历史时期。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程之后,中国在“强起来”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心态,更好地走强国之路。因此,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在未来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动中,中国将逐渐从主要应对世界对中国的影响转到妥善处理中国外部影响上,在国家心态上中国应逐渐淡化弱国思维,积极树立自信乐观的大国心态,以负责与自信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场合中,既不能骄傲自大,搞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也不可过于扭扭捏捏,独善其身。[4]
一个国家的国家心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受制于一个国家所处自然生态、社会心态和精神状态的复杂影响,这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国家实力和国家心态之间也不是对应的关系。从自然生态上来说,一个国家所处的自然环境气候特征、地缘结构等天然因素对其国家心态有着根本的制约影响。众多历史经验研究表明,近代以来的陆权国家和海权国家之所以在外交上呈现出不同的战略文化,自然生态因素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些岛国在国家心态上与非岛国就存在显著的不同,被许多学者称之为“岛国心”。[5]马克思指出,不能说最肥沃的土壤最适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产。“资本的祖国不是草木繁茂的热带,而是温带。”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产生在温带的观点表明了自然生态因素对一切生产方式和国民文化的决定性影响。
事物的发展过程总是有迹可循的,大国心态亦是。一个国家的心态集中表现在政府的外交态度、人民群众的国家荣誉感的民族自豪感,它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受到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影响的过程。中国是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任何小问题乘以十几亿都会成为大问题,任何大问题除以十几亿也会成为小问题,所以,属于中国特色的国家心态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与社会心态相对应,中国也需要重视构建国家心态,积极树立自信、包容、担当的大国心态,正确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推动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新时代中国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的世界形势,中国要避免表现出任何惊慌失措和忘乎所以的不良国家心态,既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也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积极建设自信从容、理性包容和进取担当的大国心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推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扎实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