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京武 张 娜 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绒鸟是著名的民间玩具,它用金属丝密绞真丝呈绒毛状,制成花、鸟、虫、草、兽、吉祥字样、图案、花样儿、人物等,由民间手工艺中的头饰绒花发展而来的各式绒制品统称为绒鸟。
绒鸟的前身是绒花,所谓绒花,就是金属丝密绞真丝呈绒毛状,然后做成花的形象,便称绒花。
绒花实质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假花,中国制作假花的历史非常悠久,笔者查阅书籍后发现最迟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丝织品做成的花朵,已发现的最早的假花实物出土于唐代墓葬。
从绒花到绒鸟的转变,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末。1954年“公私合营”,绒花艺人被纳入了统一的组织管理后,绒花工艺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单纯的头饰,转变为兼具玩具、工艺品、头饰、陈设品多种功能的绒制品,正式定名为“绒鸟”。
根据李桂英编写的《绒鸟工艺操作流程》介绍,制作绒鸟的主要工序包括栓排子、剪排子、对排子、搓绒条、刹尖、熨烫、攒活,其中制作绒条是最重要的环节。搓绒条这道工序是把对好排子的绒条进一步搓紧,使绒条成为看不出螺旋状的绒毛圆柱体。
1998年,北京绒鸟厂停产。虽说厂里有200多号员工,但真正会整套工序的凤毛麟角。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为数不多的老艺人已经上了年纪,做不了绒鸟了。如今绝大多数的绒鸟技术资料都已损坏遗失,仅存几件精品,绒鸟工艺真正是面临失传了。2009年,北京绒鸟入选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希冀这门手工艺可以得到更好的传承。
绒鸟技艺之所以濒临失传,苦于没有继承人,并不是因为它的制作工艺有多复杂难学习,而是大部分有学习与继承欲望的人都觉得制作绒鸟不能带来比较好的经济效益。绒鸟技艺可以在现有的造型基础上,加入实用造型,比如,做成手机挂链、背包挂链、做成发箍,中国结等实用的造型,提高它的经济效益,提升绒鸟在人们生活中的存在度。
绒鸟具有悠久的历史并见证了许多人的成长,可以抓住这些回忆,提高绒鸟的曝光度,举办绒鸟工艺展览等系列活动。通过传播,提升绒鸟的知名度,增强全社会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通过开展深入的调查,对绒鸟手工艺相关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包括现状、区域、相关手艺传承人等,在全面了解的过程中,对相应的资料以文字+图像+音像等多种方式,进行全面系统的记录,最终建立档案及数据库,做到有迹可循,才能更好保护。
对于绒鸟一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去靠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等措施,尚不足以全面保护,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我们可以选用多种方法进行保护,比如,通过多媒体影像、软件化、书报、杂志、电子书等多种途径加以保护。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周和平曾经讲到,命名和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对这项手工艺的“承认”,使得传承人感受到一种社会责任感,既能增强传承人的自信心,使其更加热情地投入非遗传承保护中去,又能提升人们对非遗的关注度。
绒鸟的保护和传承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除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还应该积极组织各类赛事、展览、培训、交流,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学习参与热情,普及绒鸟手工艺制作知识,增强全社会保护绒鸟手工艺的意识,为绒鸟手工艺的保护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众所周知,代表性传承人是非遗保护的核心和重中之重。所谓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是指那些“直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制作等传承工作,并愿意将相关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后人的某些自然人或群体”。没有传承人,就没有非遗;传承主体的丧失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弥补的损失。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保护好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技艺,就好像绒鸟一样,时间掠去了绒鸟很多漂亮的羽翼,它终将不可再生,但历史应该记录下这些,好让更多的人知道有这样一门精美绝伦的手工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