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方言的“把”

2018-01-25 06:29
山西青年 2018年23期
关键词:黄冈连词被动

林 苑

(贵州理工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3)

学术界关于“把”的探讨很多,有关于“把”的语法化研究,大多数是关于“把”字句的研究。在黄冈方言中,“把”字并不局限于表处置的介词。黄冈方言属于江淮官话,“把”的用法很多,它不仅有普通话中表处置的介词义,还可以用作动词、连词、副词,也可以作引出工具、材料的介词和引出施事的介词。本文认为黄冈方言中的“把”最初是“持拿”义;“持拿”义发展出“给予”义,“给予”义发展出“使役”义,然后到表被动的受事标记;“持拿”义发展到可以引出工具或材料的义项到表处置的施事标记。

一、“把”的词性

(一)用作动词

1.“持拿”义动词

词汇中有表“持拿”义的动词“把”,如:“把屎”、“把尿”等。

2.“给予”义动词

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给”。黄冈方言中也使用“给”,但据学者调查,用“给”表示“给予”大多是“学生腔”。“把”不仅可以直接接与事,还可以直接接受事。例如:

(1)菜把他。(菜给他。)

(2)菜里把盐了冒?(菜里给盐了吗?)

“把”还可以出现在黄冈方言的双及物结构中,但和普通话中的“给”不同的是,“把”后面两个宾语的顺序与普通话“给”正好相反,直接宾语在前,间接宾语在后。例如:

(3)把盒饼干老二。(给老二一盒饼干。)

(4)把个苹果我。(给我一个苹果。)

3.表使役的动词。例如:

(5)他果滴做,把我气死了。(他这样做,让我气死了。)

(6)烦死了,我的钱包昨儿把落了。(烦死了,昨天我的钱包丢了。)

(二)用作介词

1.引出工具或材料。例如:

(7)把(个)脸盆装下子。(拿一个脸盆装东西)

(8)把(个)帽子遮雨。(拿一个帽子来挡雨)

2.表处置,引出动作的对象。这种为典型处置式,和普通话中的用法一致。例如:

(9)请你把桌子搬到那边去。

(10)把面包吃了。

3.表被动,引出动作的发出者。这种用法也是黄冈方言中比较特殊的用法。例如:

(11)肉把他哈吃完了,我吃么司?(肉都被他吃完了,我吃什么?)

(12)菜哈把虫吃了。(菜都被虫吃了。)

(三)用作连词

例如:

(13)把我,就不会果滴搞。(如果是我的话,我就不会这么做。)

(14)我做完这些要3个小时。把他,还不晓得要几天。(我做完这些需要3个小时,要是他的话,还不知道要几天。)

(四)用作副词

1.时间副词,基本格式是NP+把+VP+了。“把”表示经过长期努力或很长时间的期盼后,有利的事情终于发生。例如:

(15)恩把来了。(你终于来了。)

(16)落了两个月的雨,天把晴了。(下了两个月的雨,天终于晴了。)

2.程度副词。“把”用来加强VP状态的度量。例如:

(17)鼻子把一塞倒。(鼻子堵得很厉害。)

(18)胸口把一闭倒。(胸口堵得很厉害。)

二、“把”的语法化

(一)从“持拿”义动词到“给予”义动词

把,最初是“持拿”义动词。《说文》释“把”为“握也。从手巴声。”先秦时就有这样的例子。例如:

1.左手把其袖。(《战国策.燕策》)

“把”从最开始的“持拿”义发展出了“把握”义。例如:

2.把脚不住,翻筋斗跌倒。(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现代汉语中基本上没有动词“把”,但是,表示“持拿”义的“把”仍然存在,它一般保留在词汇中,如:“把尿”、“把玩”等。

黄冈方言中特有的“给予”义的“把”由“持拿”义虚化而来。张敏(2011)发现正是因为给予动词“与”—上古至中古时期最主要的“V给”的失落导致“把”的出现。当“与”失落后,北方方言大部分是用同样的一个三价给予义动词代替“与”,所以只是一个历史上的词汇替换现象。

“由持拿义单及物动词作主要动词引出客体论元,而用其他方式(介词、语缀等)将与事论元标注为方所论元。”(张敏2011)这种持拿义到给予义的演变有着类型学上的证据。在黄冈方言中,三价的“与”消失后,“把”成为了代替“与”的给予动词。

(二)由“持拿”义动词到引出工具的介词到表处置的介词

“持拿”义动词与表处置的介词的相关性并不只在黄冈方言中出现。吴福祥(2003)以“将”为例说明了“持拿”义动词到处置式介词的发展过程。这一语法化过程为:“持拿”义发展为工具式,工具式发展为广义处置式,广义处置式发展为狭义处置式,最后由狭义处置式到致使义处置式。

陶震伟(2006)论述了“拿”由“持拿”义语法化为“处置”义的过程。蒋绍愚(2002)等的相关研究也详细说明了由“持拿”义到“处置”义的发展过程,他们认为处置义动词是由连动结构“V1+NP1+V2”中的“持拿”义动词把虚化而来。

张敏(2009)则用类型学的方法考察了汉语方言中格标记兼用的现象。她发现处置式标记与工具语标记、受益者标记紧紧相邻。她认为,如果某方言的处置式标记也兼用为另一种或另几种语法标记,那么绝大多数情况下其兼用功能中要么包括工具语标记,要么包括受益者标记。

这一规律在黄冈方言的“把”字上得到印证,同时也为“把”是从“持拿”义到“处置”义提供了例证。“把”的语法化过程就可以写作“把个苹果我吃>把个帽子遮雨>把手艺学到家”。

(三)“给予”义动词到表被动的介词

“给予”义动词可以发展为表被动的介词有类型学上的依据。

蒋绍愚(2002)认为从“给予”义动词发展到表被动的介词的发展历程为:“给予”义动词到使役句,再经由使役句发展为表被动的介词。

我们认为,黄冈方言中,“给予”义“把”经由表使役的中间环节成为了被动标记。使役句和被动句的句子形式一样,都是“S(受事主语)+把+N+V”形式。例如:

(1)头发莫把雨打湿类。(头发不要被雨打湿了。)

(2)恩屋把一个人去开会。(你家派出一个人去开会)

黄冈方言中的“把”也可以用句式转换说明,例如:

(1)他把学生茶喝。(2)他把茶把学生喝。(3)茶把学生喝了。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把”是经由“使役”义拥有了被动用法。

我们可以看到,黄冈方言中的V给—“把”既可以作处置标记,也可以作被动标记,还可以作使役标记。张敏(2011)通过调查大量方言发现,当处置式标记和“V给”同形时,该形式在不少方言里也与被动标记同形。

“把”表示被动标记直接来自使役标记,而持拿义动词经由工具语标记阶段发展为处置式标记,是古今汉语屡见不鲜的一种语法化路径。

(四)从“给予”义到假设义

许多学者已经论述了使役动词发展为假设连词的语言规律。洪波(2004)分析了“使”虚化为条件连词的条件和机制:去掉“使”后,句子仍然为完整的句子;在句子中,“使”表示“假设”义。在条件复句中,“使”不作“使令”义,而作为“假设”义放在句首,这也为其演化为假设连词提供条件。

黄冈方言动词“把”可以用在假设句中。例如:

(1)还好他妈不晓得,把他妈晓得了还不打他。

(2)把我去这次比赛,肯定是第一名。

这里“把”所在的小句是假设小句。在例句中,“把”表示“假设”义,去掉“把”后的假设小句仍然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前文我们指出“把”字的“使役”义是由“给予”义发展而来。那么这条脉络就已经很清晰了,“把”“给予”义发展出“使役”义,再发展出假设义。

(五)副词“把”

副词“把”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但是虚化的过程以及它与介词的联系还有待进一步考察。

猜你喜欢
黄冈连词被动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蔓延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作品选登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写生作品选登
黄冈师范学院书法作品选登
第五课 拒绝被动
表格大团圆,连词学得全
《黄冈密卷》究竟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