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拉赫玛尼诺夫《升c小调前奏曲》

2018-01-25 06:43黄丽丽
北方音乐 2018年18期
关键词:展开部三连音尼诺夫

黄丽丽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00)

一、作者与作品简介

拉赫玛尼诺夫,20世纪俄罗斯乃至全世界最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在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作品中,钢琴作品占有很大的地位,普遍具有很鲜明的俄罗斯色彩。《升c小调前奏曲》创作于1892年,是拉赫玛尼诺夫《二十四首前奏曲》中的第一首作品。《升c小调前奏曲》作品中常用尖锐的半音和声和不断变化的平行和弦,意在用不稳定的和声功能体现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

二、曲式结构

《升c小调前奏曲》采用复三部曲式,速度徐缓,结构严谨规整,4/4拍。第一部分(1-14小节)呈示部的主题为所谓的“命运主题”,开头所展示的三个浑厚的低音为全曲的核心,庄严而又坚定,就像教堂的钟声一般给人一种严峻感和威严感,仿佛就像当时俄国分子背负着的沉重压力。第二部分(15-45小节)展开部的情绪开始由沉重转为激动,速度也由之前的慢板变为快板,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之前的八度和弦突然转变为急促不安的三连音,风格不仅变得富有激情,甚至有一点惶恐不安,最后使用了和弦式三连音下行,气势变得激进躁动,仿佛在绝望不安的呐喊哀求,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第三部分再现部(46-62小节)速度又变回了慢板,力度与速度不断加大,让内心压抑的悲怆情绪爆发出来,与之前的展开部相比显得更加狂躁震撼,就像教堂所有钟声被敲响一样,发出强烈的呼吁,但最后还是无可奈何的归于沉寂,被钟声逐渐淹没、吞噬。而在56-62小节时,音乐缓缓静下来,速度和力度变得渐弱,此时依然采用密集的柱式和弦不断下行,仿佛钟声般拖长的重音和旋律渐渐消逝,渐飘渐远,在宁静的氛围中结束全曲。

三、演奏方法

(一)钟声主题的演奏

乐曲开始出现的三个浑厚而沉重的低音确立了全曲的基础基调,这也是典型的拉赫玛尼诺夫式开头,要注意这三个音的渐强关系,运用拳奏法来演绎,这样便可弹奏出强烈的艺术色彩。演奏时要放松,身体可以略微前倾,将身体的力量集中至手指。在弹奏左手八度低音与右手的单音时要运用肩、大臂和小臂的力量传入手指,手指牢固、稳重的支撑住,手腕提高一点,将手腕和手臂作为一个整体去运用,弹奏出洪亮而深厚的声音效果。

(二)三连音的演奏

乐曲中的三连音是作曲家为了表现乐曲的主题精心安排的,要注意把握乐曲小节转换之间的联系与对比。乐曲在展开部始终表现出一种激动和不安,三连音在不同声部上反复交替,演奏者在演奏时要注意乐句的呼吸以及转折,左手的主旋律和右手的三连音之间的配合尤为重要。在第17、30以及34小节要采用大跨度音的弹法,弹奏时肩膀切勿僵硬,同时借助踏板来完成此部分热情的演奏情绪。在第15到36小节,要注意声音的均匀和旋律声部清晰,在力度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去控制肩膀和手腕的配合。而第36到42小节是托卡塔式的双手相互进行的三连音,不仅是展开部的高潮,同时也是到再现部的重要连接。这段也是本曲的技术难点之一,在弹奏时手臂力量要通透,手腕切不可僵硬,手型牢固,利用指尖来支撑整个掌关节,触键迅速,做到声音干净且平均,音乐的内在张力在慢慢加强,弹奏者也随着音乐的热情彻底的爆发。

(三)大和弦的演奏

再现部出现了大量的大和弦,较之前的和弦相比织体更为复杂,力度、音响也均加浓加厚,可以感觉到全曲高潮的到来,表达了作者热烈、激动的情感迸发。在弹奏这些大和弦时,演奏者要懂得利用全身的力量去集中在指尖来弹奏出那种爆发、辉煌的感觉,可以借助腰背的爆发力来弹好饱满的双八度主题,切勿拖泥带水和硬砸琴,把力量放在手指尖的支撑上,手腕手臂都充分的放松,这样才能弹出好的音响效果。而在最后八小节,要用渐弱的方式来弹奏,仿佛钟声随风飘去,昭示着全曲的终结。

四、结论

拉赫玛尼诺夫的这首《升c小调前奏曲》作品的出现,将拉赫玛尼诺夫无与伦比的音乐天赋与高超的作曲技法体现得淋漓尽致,完美体现了俄罗斯传统音乐风格,深受全世界音乐界的喜爱,不愧是经久不衰的经典音乐佳作。

猜你喜欢
展开部三连音尼诺夫
大提琴演奏的悲剧审美表达——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
浅谈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的创作风格——以《音画练习曲》Op.39 NO.9为例
莫扎特早期钢琴奏鸣曲中的展开部研究
浅析奏鸣曲式的戏剧性
奏鸣曲式展开部基本部分的特征研究
钢琴曲《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演奏分析
论朱良镇艺术歌曲中三连音的使用
论“三连音”节奏型在朱良镇艺术歌曲创作中的运用特点*
论桑弗(SHUFFLE)节奏的训练
论Sonata for Alto Saxophone and Piano, Op.29(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