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茜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要不断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1]。这直接反映在高职院就是要加强党建工作,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提高党组织生活的实效性。但现实中高职院的党组织生活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些传统观念及组织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增强党组织的生机活力,提高党组织生活的实效性,已成为当前高职院党建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高职院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工作的基础,担负着团结带领党员群众,落实党的方针、路线、政策,推动高职院人才培养和改革发展的重任[2]。
高职院党组织既是学院的政治核心,也是推动学院改革发展的重要战斗堡垒,承载着高职院科研、教学、管理等工作的协调运转。同时,高职院党组织还是联系学院党委与广大师生群众的重要纽带,有利于学校基层部门掌握师生需求,了解民情民意,有助于学院党委把握学院发展脉搏,推动高职院的持续健康发展。
高职院党组织的重要地位决定了提高其组织生活实效性的必要感和紧迫感。
高职院党组织的党员构成比较简单,由学生党员和教职工党员两部分组成。教职工党员又分为专职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
高职院党组织的类别共有四种:一是由行政职能部门党员组成的机关党组织,二是由专职教师组成的教师党支部,三是由学生党员组成的学生党支部,四是由教职工党员和学生党员组成的混合型党支部。
教职工党员是学院教科研工作的骨干力量,在各自岗位上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学生党员是政治过硬、能力突出、品学兼优的代表,起到较好的表率和带动作用。
1.党组织生活吸引力不足
当前党组织生活缺乏吸引力和表现力,较多停留在开会、看电教片、读文件、传达上级精神等“走形式、走过场”层面,学习内容空泛,学习方式生硬,党员对参加集中学习感到乏味,参与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学习的效果也大打折扣。党组织生活的内容不够立体丰富,形式不够新颖多样,“封闭式”的组织生活难以真正发挥以党建工作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作用。
2.党组织生活互动性不强
党组织生活以单向为主,通常由支部书记或者组织者以灌输的方式来进行,缺乏双向沟通交流。内容与现实联系不够紧密,对时政热点及党员关注的问题涉及不多,触动党员内心深处、联系党员主观世界,深入党员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远远不够,解决实际思想问题的不多,组织生活针对性不强。
3.党组织生活缺乏系统规划
党组织生活缺乏总体谋划和全盘考虑,组织生活的开展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主观性,有时是为了完成任务临时策划,交差了事。党组织生活必须保持严肃性、规范性,需要提前布局,统筹谋划,使全年的组织生活按照既定轨道紧扣主题,有序进行。只有经过系统科学的规划,党组织生活才能发挥持久的教育功能。
4.学生党员实习期党组织生活薄弱
高职教育学制为三年,最后一年为顶岗实习期。学生党员深入分布于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单位进行实习,党员分散性强,流动性大,与党组织基本处于半脱离状态,难以开展正常的组织生活。学生党员实习期的组织管理已成为高职院党组织生活中最为薄弱的一环。
针对当前高职院基层党组织生活的主要问题,结合党组织的现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不断提升高职院党组织生活的实效性。
要提升党组织的生机活力,增强组织生活的吸引力,必须打破党组织生活的“封闭性”,引入“活水”,让组织生活实现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3]。首先,要突破党组织的地点和行业限制,开放党组织生活。高职院可以与社区、街道、行业企业等单位进行共建共联,开展开放式的“大组织生活”,既可以邀请共建单位来学院参加组织生活,也可以走出去参加共建单位的组织生活,实现党组织资源共享,组织生活内容的互补。与不同单位、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党员共同学习交流,相互思想碰撞,有利于拓宽党员组织视野,丰富党员的信息渠道,增强党组织生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其次,要鼓励“菜单式”党组织生活,发挥灵活自主性。党员可以根据自身需要,灵活选择本地区其他党组织的特色活动。党员由“被动参与者”转变为“主动选择者”,进行“自主点单”,这一变化既满足了党员的个性化需求,又提升了组织生活的创新性和实效性。
单向灌输的党组织生活容易引发党员的心理抵触,成效甚微。只有建立良好的双向互动轨道,让党员来“唱主角”,党组织生活才能够真正深入党员的内心世界。一方面,要重视党员的思想交流。对于党员关心的时政热点,可以让党员自己讲、相互评,大家一起谈,引导党员各抒己见,充分交流,在辩论、研讨中拉近与党组织的距离,强化自我认知,提升政治敏感度。同时,鼓励党员对党组织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让党员积极成为党组织的“建设者”。另一方面,要强调党员的自身感悟。摈弃理论说教,开展红色话剧、毛主席歌词朗诵、红歌赛、参观红色景点、情景模拟等特色鲜明、寓学于乐的活动,让党员成为活动的中心参与者,注重党员的感性认识,化解传统组织生活理论与实践脱节、学习方法枯燥等突出问题,充分让党员在组织生活中感知感悟,在实践体验中升华思想认知。
党组织生活要注重顶层设计,做好科学规划,要将党组织生活与学院改革发展联系起来,与部门重点工作结合起来。要将全年的主题教育、学习热点和实践活动有序串联起来,形成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实现整体合力的最大优化。一是要规划好不同类别党组织的组织生活。专任教师党支部可以开展“师德规范”主题学习,机关行政党支部可以开展“提高服务水平”主题研讨,学生党支部和混合型党支部可以开展党性教育、党史知识竞赛等主题活动。二是要紧密结合党员的专业优势与工作特点。二级院系部党组织可以结合其临床医学、康复技术等专业特色,服务街道、服务社区,服务共建单位。后勤服务党组织也可发挥工作特长,开展电器维修、管道疏通等为民服务活动。党组织生活中可以引入理论教学研讨、学生工作经验交流等工作相关内容,丰富党员的知识储备,发挥出强大的教育功能。
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使用好新媒体,打好思想阵地的主动仗,是做好新时期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学生党员实习期的管理,要善于利用新媒体,打破党组织生活的时间和空间壁垒。新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便捷,党员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观看视频,收听语音,参加空中党组织生活。要定期举行“支部视频会议”,开展网络化党组织生活。创建党组织的微信平台,推送短小精悍、内容新颖的党建微视频、思政微语音、微动画党课等内容给实习期党员。同时,利用移动终端,每天向党员发送党史知识,要求打卡阅读并后台记录,完善党组织对党员的监督,促进学生党员实习期间党性修养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