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英
本学期我新接手了四年级一个班,翻翻本班上学年学生的语文成绩单,真是惨不忍睹,不及格的三四个,成绩优秀的却没几个。再看看其他学科,门门领先,巨大的反差让我哭笑不得。前语文老师直挠头,连声说:“这个班的学生特别爱看书,语言积累也很到位,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考试成绩却这么糟糕。”数学老师也百思不得其解:“咱们班学生很有灵气,就是语文学不好,难道小小年纪就都偏科了吗?”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我想起于永正老师曾说:“教语文,没那么复杂,就三件事:读书,写字,作文。这三件事做好了,语文不好也难。这三件事做不好,语文要学好也难。”我就从这三件事入手,看看我们班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不久,通过批阅学生上交的日记和习作,问题的症结被我找到,读书、写字都没问题,习作却是落了后,主要表现在:一是习作三段式,第一自然段点题后,然后不管几件事,也不管内容有多少,全部都挤在第二自然段,最后寥寥几句结尾就是第三自然段。二是习作字数偏少,一篇文章写下来不足300字的大有人在。都说浓缩的就是精华,可看看这些字数少的习作,却篇篇内容空洞干瘪,流水账式,根本无法吸引读者。三是害怕习作。一听说写日记或者习作,满堂的唉声叹气,满眼里都是惊慌失措。再翻翻上学期的期末试卷,班里基础知识得分和平行班不分上下,可习作平均得分却低了3分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习作写不好,语文成绩高不了。怎么才能激发起学生习作的热情,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呢?我边实践边探索,从开学第二周开始,便开启了习作教学之旅。
首先,我抓紧阅读教学不放松,并且着重让学生们思考课文如何谋篇布局。比如学完《桂林山水》,我让他们学着构建思维导图,明白课文是“总—分—总”结构,分说部分先写了桂林水“静”“清”“绿”的特点,又写了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开头与结尾引用人们对桂林山水的评价首尾呼应,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厘清了文章的脉络之后,接下来我便结合本单元习作,让学生们也来学着聊聊最熟悉最喜欢的一处景物,至少找到这处景物的两个特点,也可以说说这个地方的两种景物。学生们交流得热火朝天,我顺势让他们为自己要写的习作画思维导图,可以将听到的画下来,也可以将自己的新想法加进去。思维导图完工后,再让学生看一看,根据思维导图,自己的习作可以写几段。如果还是三段,可以请小伙伴给自己提提意见。然后用思维导图呈现自己的写作框架。整整一节课,学生们边聊边画,习作脉络勾画了出来。准备写《美丽的黛溪湖》的学生,想从黛溪湖的垂柳和水入手去写,垂柳主要抓住姿态各异、婀娜多姿、如雾如烟去写,而黛溪湖湖水早中晚颜色不同,早上瑰丽如宝石,中午清澈而透明,傍晚像厚厚的柔软的绿丝绸。准备写《家乡的小黄山》的学生总起句点明小黄山树木茂盛、空气清新,是人们锻炼散心的好地方,整篇文章计划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去写山上的各种树木:春天能闻到阵阵槐花香;夏天绿树浓郁,打造出一条条林荫小路;秋天火炬树染红了天边;冬天松柏挺立,如傲霜的战士……大的框架形成后,学生再动笔去写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习作之前思考讨论、画思维导图,让我们班学生的习作逐渐告别了三段式。
习作语句干巴、内容干瘪,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究竟是什么原因?问学生是问不出来的,因为他们也是稀里糊涂。俗话说“亲口尝梨知酸甜”,于是我决定把自己当成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和我的学生们一起写习作,试一试究竟在哪个环节容易出现问题。上描写动物的习作课时,我班学生的习作内容千篇一律,毫无情趣。学生们都很喜欢小动物,他们有的养小仓鼠,有的养荷兰猪,宠物狗更是屡见不鲜,家在农村的几个学生家里动物就更多了,鸭子、鹅、猪、鸡……他们与这些动物朝夕相处,为何却写不出像样的习作呢?通过分析他们的习作,我发现学生们不知道如何观察,观察到了又不知如何下笔。于是我把自己写的《小鹿》在班上用PPT展示出来,让学生看一看我家的小鹿犬有什么特点,他们最喜欢哪一部分。好多学生喜欢这一段:
小鹿最喜欢女儿。只要看到它蹲伏在客厅门前,如孩童般兴奋得哼哼,你等着吧,不一会儿,就会看到女儿推门而入。这时它会开心得连蹦带跳,然后轻轻咬住女儿的裤腿,将整个身子平铺在地上,如拖把一样被女儿带到各个房间。女儿轻轻摸它脑袋一下,它又会松开裤腿,在屋子里狂奔。而我,就是它狂奔的终结者。看到我威严的目光,它便将仅剩的一点点小尾巴夹在股间,耳朵紧贴在头皮上,灰溜溜地跑回狗窝。但若看到我正高兴,它的狂奔便有了表演色彩,有时故意摔个跟头,有时伴随着尖叫,有时来个急刹车、紧急转弯,逗得我们哈哈大笑。它便更没了狗样,直到撞到桌腿或者墙角,才嗷嗷地叫着结束表演。表演完毕,照例是来到我面前,瞪着无辜的大眼睛,等待我给它碗里放一块火腿肠或几粒小狗粮,它便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他们说这一段风趣幽默,把我家小鹿犬的淘气、会察言观色以及馋的特点活灵活现地写了出来。我再问,你们知道我是怎样把小鹿犬写好的吗?在我的循循诱导下,学生们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仔细观察,用心体会,把小鹿当成家庭的一员来写,体会一下它的情感。写作秘诀学生们已经发现,我趁势又布置学生修改习作,并要求读给身边的同学听,如果所写的习作能够有画面感了,那就成功了。好习作是改出来的,经过反复修改,这一次学生的习作有灵气了,情节生动了,习作自然“丰满”了。尝到甜头后,我没有罢休,又和学生一起写了回信习作、包水饺习作、看图习作等等,师生同写同改,让习作课变得妙趣横生。
回顾我们班以前的习作历程,我发现大多时候教师是将习作当作业布置下去的,学生们回家写,隔天我再逐篇帮学生们修改,最后学生们誊抄到习作本上的那篇习作已经面目全非。教师改得累,学生却收获甚微。这篇习作学生在家需多长时间写出来?是自己写的还是照搬其他习作?教师心中没有数。
在本学期,我又开启了现场习作之旅。拿《包水饺》这篇习作来说吧,我请学生周末在家里全程参与洗菜、拌馅儿、擀皮、包饺子、下水饺的全过程,并布置任务:认真完成习作,自主修改后,准备第二天现场限时习作,比比看谁的习作更精彩。怎样才能让习作脱颖而出呢?我请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商量计策。巡视过程中,他们的小妙招被我打探了出来,要重点写一两个环节啊,可以写得有趣点啊,修改完之后多读几遍啊,写完之后边读边回想看有没有画面感啊,等等。我心里乐开了花。接下来的一周,学生们的习作只在小组内互相传阅、互批互改,我偶尔给他们提提意见,他们便如获至宝,反复修改,然后大声诵读,读到不得劲儿的地方,再停下修改。经过一周的准备,现场习作大赛开始了,40分钟,课堂上学生们自信满满,奋笔疾书。通过汇总,48人的班级,只有两名学生没有写完,其中一名是因为太长没有写完。有45名学生超过400字,其中700余字的有2名,900字的有1名。初战告捷,现场习作的难度逐渐升级,提前告知题目的时间距现场习作的时间越来越近,甚至只提前一上午告知习作题目,再往后不但要求现场限时完成习作,而且当堂宣布习作题目,学生的挑战欲望越来越旺盛。
一路走来,我班学生的习作越写越长,虽有些句子仍显啰唆,也有写得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一提到要写作文他们便眼睛闪闪发亮,能在40分钟内一气呵成。看到别人的习作比自己好就想再重新写一篇PK,有这种写作的热情在,还怕写不出好文章吗?
我的习作教学之旅,路程还很遥远,旅途也很艰辛,然而一路上却欢声笑语,激情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