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广西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3)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大学体育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大学体育的改革不仅从理论上有了质的飞跃,而且从实践方面也加强了投入的力度,大学体育着眼于未来,以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一系列适应自身发展的体系和改革策略,并实践,取得的成就奠定了未来大学体育发展的基础,到目前为止,大学体育仍存在着各个方面的不足,大学体育工作者应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展望,关注大学体育的发展趋势,弥补大学体育的不足之处,使我国的大学体育继续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不断壮大,创造辉煌。
大学体育向着多元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是未来大学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想适应大学体育的发展趋势,体育科目必须多元化,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爱好、体能、兴趣等开展不同的内容,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兴趣,养成坚持锻炼的好习惯,相对于传统的锻炼身体来说,大学体育最大的进步是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全面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生理素质,思想品德,适应社会的能力,使这些方面飞速发展,为实现终身体育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刚要》指出“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程序不同的脱离实际。”对于目前的大学教育而言,纵观全景,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比如,太过散漫,针对性不强,不持久,又无实效性,因此,大学体育向着娱乐化和兴趣化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大学体育教育以大学体育教材为主,主要体现了教育的观点、目标、和思想,是培养目标的主要形式,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我国的体育教育终于可以有迹可循,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每个个体的实际情况,以全面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体能素质等角度为方针,完善我国的大学体育制度,大学体育不能局限于基本的体育活动,单纯的锻炼体能,还应上升到关注体育文化和卫生保健,大学体育向娱乐化和兴趣化发展,让学生们的整体素质和创新精神总体得到提升,只有这样,大学体育文化才能源远流长,不断壮大。
教学计划与方案、课堂教学、课后锻炼、教学评价、运动设施和运动场地等是体育课程的一般结构,一般体育结构分为两种结构,一种是纵向结构,指的是我们在体育课堂中的体育知识内容,另一种是横向结构,即我们的课外体育锻炼。学校的体育锻炼和社会、家庭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
课堂体育锻炼和课后体育锻炼都是为了实现大学体育发展的必经途径,课堂体育教育是学习基础,以课堂知识为主导,让学生了解体育的基本常识,同时也培养了能力,更重要的是以终身体育教育为出发点、为方针。课外体育锻炼是以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在课余时间完成的体育锻炼,其目的是丰富了生活,增强了体制。课堂体育和课外体育两者虽然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地点、方式不尽相同,但他们也有共同点,那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增强了学生的体制,贯彻落实了终身体育的教育方针[1]。
大学体育的教育模式不断开放,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了一个“立体”的结构,它们有机结合,扩大了教育模式,达到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构成教育、教学的基础是课程,也是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手段,我国大学体育设置的课程有三个特点:其一是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增进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为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二是在传授基本体育知识的和增强体能的基础上,将体育和健身有机结合,向着健康化发展,使人在增强体能的同时,也有娱乐性,能更好的将体育锻炼坚持下去,实现体育终身化发展,其三是坚持“以人为本”。依据体育的这些特点,制定课程显得尤为重要[2]。
首先,应合理安排体育课程,安排出适量的时间进行体育教学,很多学校认为年级高的同学文化课的学习时间紧,学习任务重,因此开设少量的体育课程,甚至是不开设体育课程,这种教育方式和理念是完全错误的,它违背了体育教育“健康第一”“体育终身”的教育理念,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道德理念的发展,因此无论高年级或者低年级都应制定出合理的时间来进行体育教育。
其次,体育具有特殊性,必须解决好必修与选修的基本问题,个体之间有许多差异,身高形体的差异,身体素质的差异,运动兴趣的不同等,打好基础很重要,与此同时又与发挥特长相矛盾,因此应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身体素质情况选择不同的体育项目,展现了学生的个性,实现体育项目多元化和“体育终身发展[3]。
综上所述,大学体育在今后发展的道路上还应计划出详细的改进方式,并一一落实,使我国的大学体育不断壮大,早日实现“终身体育”。
[1]杨潞然.对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7(20):194-195.
[2]于雷.对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14):127-129.
[3]李骅.大学体育教育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5(04):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