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莱州市畜牧兽医站,山东莱州 261400)
猪蓝耳病可能出现在任何年龄的生猪群体中,这种疾病的病症会由于感染原因不同而有所不同,母猪和仔猪普遍容易患有该疾病。虽然育肥猪也可能感染该疾病,但其发病速度慢且病症相对缓和。通常,猪蓝耳病可以分为急性感染、亚临诊性感染、慢性感染三种,这三种类型的猪蓝耳病临床表现各有不同,所以治疗和防疫方式也要有所区分。养殖人员要加强日常管理和监控,确保生猪健康,进而保障养殖场的发展。
调查显示,大部分患有猪蓝耳病的生猪其生活环境卫生条件较差,猪舍湿度过高且通风情况不良,进而导致大量蚊虫病菌的出现,最终引发猪蓝耳病。不仅如此,一些养殖场会在外地购买仔猪进行饲养,仔猪购买后没有进行全面的检疫和消毒,也没有进行一定时间的隔离饲养,进而导致携带病菌的仔猪混入猪群引发各类疾病。
饲料的管理工作不足,猪的饮用水更换频率较低,饮用水长期摆放很容易造成污染和发酵,进而导致病菌的滋生,影响生猪的免疫力。饲料也是如此,饲养人员没有定期进行饲料的更换,且忽略猪饲料的营养均衡,进而导致生猪体内缺少维生素或微量元素,造成生猪抵抗力的下降。此外,外来人口的管理工作不足,允许非饲养人员进入猪圈,进而造成病毒的传播。
引发猪蓝耳病的病毒有很多,其中最容易致病的病毒为HB-lsh变异株,该病毒具有6种结构蛋白,在不同的使其,该病毒会产生各种功能的抗体,且其不具有血凝结活性,可以在猪原代肺泡巨噬细胞中进行繁殖,进而促使细胞产生病变,最终引发疾病的暴发。
除了病毒感染外,继发感染也是猪蓝耳病常见的感染模式。一方面,该疾病具有混合感染的特性,这主要是由于感染该疾病的生猪免疫力会急剧下降,进而导致其他细菌或病毒的有机可乘。如果饲养人员没有做好日常卫生管理等工作,很有可能造成猪疫病的暴发,进而导致大量生猪的死亡,影响养殖场的经营效益。
要预防猪蓝耳病的暴发就要做好养殖管理工作,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定期进行猪圈的消毒和清扫。饲养人员要根据猪圈的规模制定相应的清扫计划,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详细的清扫和消毒工作。消毒池也要进行及时的清洁和更换,日常消毒通常为一周2次,如果该疾病频发可以将消毒频率提升为1次/d;其次,做好外来人员和仔猪的管理工作。非饲养人员严禁进入猪圈,工作人员出入要做好消毒工作,避免病菌的携带。外来仔猪要先进行隔离饲养和健康体检,确保仔猪没有任何问题后才能让其进入猪群;最后,做好饲料管理工作。饲养人员不仅要确保饲料的卫生,还要提升饲料的营养性,可以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进而提升生猪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出现。
实践经验表示,黄芪多糖能够有效防疫和治疗猪蓝耳病。根据病猪的临床症状进行该药物的肌肉注射,如果患病情况严重,可以进行长期治疗,通常一周就能看到明显的康复效果。注射该药物的同时,也可以配合相应的抗菌类药物,进而避免病猪的进一步感染和恶化。例如,配合盐酸四环素进行治疗,用量为每50g盐酸四环素配合500g饲料,以此来确保猪蓝耳病的根治。
在猪的颈部皮下进行双免增效剂的注射,以此来防疫和治疗猪蓝耳疾病。通过临床试验,双免增效剂能够有效控制蓝耳病的病情,其防控和治疗效率都在95%以上,可见其使用效果明显。具体使用方法如下:如果患病猪是母猪或者种猪,可以在病猪的颈部皮下进行猪舍,注射量为30ml,每天注射1次,注射一周左右为一个疗程;如果是育肥猪或仔猪患病,同样是在其颈部皮下进行猪舍,注射量为0.4ml/kg,每天注射一次,注射一周为一个疗程。
蓝耳病血清的使用方式如下:首次免疫的血清使用量在20~30ml之间,注射方式为分点肌肉注射法。二次免疫的血清使用量在40~60ml之间,通过血清的注射来促进抗体的形成,进而增强生猪免疫力。免疫工作持续一周后要进行8h的停喂,除饮用水外不得喂食任何食物;如果猪已经感染蓝耳病,可以注射10~15ml的血清进行治疗,持续注射两周会有明显的好转,此后注射量减少到3~4ml,注射血清的同时也可以配合黄芪多糖同时注射,进而加快病猪的恢复。
疫苗的接种是减少疾病暴发的有效措施,该疾病的疫苗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灭活疫苗,另一种是活苗。灭活疫苗适用于公猪接种,在公猪配种前2周进行疫苗的接种,注射剂量为2ml,注射方式为皮下注射;母猪要在配种的前5周进行疫苗的接种,注射剂量为2ml,注射方式为皮下或注射,肌肉注射也可。4周后进行二次免疫,其后每6个月进行一次疫苗的注射。
综上所述,猪蓝耳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具有一定的致死率,饲养人员要加强防疫和治疗工作。为此,要从饲养管理工作入手,采取科学的治疗和防疫手段,重视疫苗的接种,从根本上减少疾病的暴发,进而保障养殖场的经营效益。
[1]付希敬.浅谈猪蓝耳病病因及其治疗措施[J].甘肃畜牧兽医,2016,46(6):55.
[2]谢光国.浅谈猪蓝耳病病因及其治疗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6,32(5):125.
[3]秦凯.浅谈猪蓝耳病病因及防治方法[J].中国畜禽种业,2016,(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