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西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青海德令哈 817099)
病毒性腹泻病-黏膜病是牛养殖中极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危害严重,容易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在海西地区,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疫病暴发严重,因此关于“海西地区牛病毒性腹泻病-黏膜病血清学调查”的研究与分析尤为关键。
牛病毒性腹泻病-黏膜病的致病病毒就是BVDV,也就是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患病之后,有多种临床症状表现,主要的就是肺炎、腹泻、流产以及出血性综合征急性感染等,这种疾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对于养牛业来说是危害极为严重的疫病之一。
在流行趋势方面,由于瘟病毒很容易在不同的畜群种间进行交叉性感染,这样的话,就很容易为造成变异,其结果就是要么就是导致病毒对于新的宿主产生了适应性,要么就是由于病原在宿主体内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化而导致病毒的变化也呈现出了多样性。
在症状的表现方面,如果是急性,发病突然的话,那么体温迅速升高,持续时间往往在4d到一个星期,严重的甚至还有体温的再次升高,最终导致白细胞的减少,患病后,病牛精神萎靡不振,鼻子和眼睛的部位伴有浆液性的分泌物;如果是慢性的话,发热症状不明显,但是体温往往也会高于正常,而且出现波动,最为显著的表现就是鼻镜上的糜烂,甚至会逐渐连成片,由于蹄叶炎及趾间皮肤糜烂坏死而致的跛行是最明显的症状。通常皮肤成为皮屑状,在髻甲、颈部及耳后最明显。大多数患牛均死于2~6个月内,也有些可拖延到小时以上。
如果患病牛是母牛,在妊娠期感染疾病会有流产现象,犊牛先天存有某种程度的缺陷,最为常见的就是小脑发育不健全。
首先,在材料的准备方面,主要就是血清以及诊断液,用于被检测的血清主要连源于海西地区五个县市自然方木的牛群,样本的数量共计464份,均为随机采样的。需要注意的是,采血所采用的是空腹状态下的静脉采血,完成之后,经过离心处理之后,将其放置在零下20℃的条件下进行保存,留以待测,等到使用的时候,需要在室温条件下进行自然解冻后方可使用。
其次,检测的方法采用的就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严格按照检测试剂盒的说明书进行相关操作。
对所采集的血清样本使用ELISA的方法进行了测定,其中阳性样本的数量是2份,阳性率是0.43%。
从实验的结果来看,被检测的样本中仅仅有两份呈现出了阳性,其中两份都来自乌兰县,这样就说明这种疾病在该地区是存有感染情况的,相关的部分以及养殖户都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并且立足当地的实际和养殖现状,制定好整套的防控举措,有效控制疾病在当地的传播。其余的四个县市并没有检测出阳性血清样本,这就说明这几个地区并没有感染牛病毒性腹泻病-黏膜病的病毒,但是今后也要进一步做好监测工作,尽可能扩大样本含量,从而更加有效控制疾病的流行。
对于牛养殖来说,牛病毒性腹泻病-黏膜病可以说是一种危害性极强的疫病,在目前并没有非常有效的治疗举措。
要想真正做好牛病毒性腹泻病-黏膜病疫病的防治,笔者建议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做好免疫性接种工作
疫病防治的应用历史已经有几十年了,大量的实验和实践结果表明,如果疫苗的应用科学、合理的话,那么还是能够有效减少疾病的发生概率,减少因此而导致的各种损失。
对于这种疾病来说,最为有效的疫苗毒株就是抗原谱广,因此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做好疫苗的应用与推广工作尤为关键。
第二:扑杀持续性的感染牛群
要想从根本上消除这猴子那个疾病,仅仅依靠疫苗防控是远远不够的,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做好检疫和持续性感染牛群的清除工作。
对于持续性感染的牛群而言,很容易导致黏膜病,而且往往是致死性的,一旦感染,往往没有临床表现,但是可以向外穿肚,从而导致疫病病毒的广泛传播。
第三:不断提升牛的饲养管理水平
对于养殖户来说,要转变理念,提升认识水平,大胆摒弃传统的、粗放的饲养管理方式,在地方政府的有力领导下,在相关技术部门的有力支持下,尽快实现饲养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合理化,全面提升牛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减少发病的概率,尤其是做好以下几项工作:做好新引进牛群的隔离免疫制度;做好消毒工作;预防牛群与潜在感染畜禽的接触;对于畜群的净化务必要避免交叉放牧;在公牛和母牛进行配种之前,要进行病毒监测,看是否呈现阳性。
[1]王慧慧,时坤,于本峰,等.牛病毒性腹泻疫苗的研究进展[J].经济动物学报,2010,14(1):59-62.
[2]韩猛立,黄新,钟发刚,等.牛病毒性腹泻病流行现状与防治[J].中国奶牛,2010,(3):35-38.
[3]周洛.牛病毒性腹泻流行现状及诊断防控[J].中国动物保健,2015,17(7):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