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农牧局,青海海南 813000)
棘球蚴病,也可以称为棘球蚴病,是一种非常严重的人畜共患病,而我国又是这种疾病的高发国家之一。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近几年以来,藏系羊的疾病感染率急剧上升,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如何切实做好检测,进而为做好综合防控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尤为重要。间接血凝法凭借其自身的特点,在疾病的检测方面有着独到之处。
在材料的准备方面,主要就是需要包囊液、血清、试剂以及相关的实验仪器。
首先,包囊液的来源主要就是屠宰场中已经遭受感染的、呈现阳性羊的肝脏包囊,将包囊液抽取出来,在零下20摄氏度的条件下放置,留以备用。
其次,关于血清,血清的准备主要就是阳性的血清、阴性的血清以及待检测的血清三种。
阳性血清的主要来源就是剖检呈现阳性、已经感染了的藏系羊的血清;而阴性血清则是健康藏系羊的血清;待检测的血清就是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静脉采血,采血的剂量大约在10ml左右,等到在自然条件下凝固了以后,再对血清样本进行离心和分离处理。
第三,关于实验所用的试剂,主要就是阿氏液、浓度为0.01mol/L、pH值是7.2的磷酸缓冲液以及戊二醛等。
第四,关于实验所用的仪器,主要就是高速的离心机、紫外检测仪、蠕动泵以及电子天平等。
第五,关于实验的方法
实验的第一步就是要制备棘球蚴抗原,具体的方法就是从有棘球蚴包囊的肝脏中,通过注射器进行包囊液的抽取,然后将其放置在零下20摄氏度的条件下进行冰冻与融化,最好是能够反反复复进行,五次为最为合适,然后再用超声波进行处理,处理的时间在十分钟左右,之后进行离心处理,处理的时间半小时,最好是能够在15000转/min的离心速度下进行,将上清液取出来,就是包囊的粗抗原,再将其放置在-20℃的条件下进行保存。
实验的第二步就是要完成致敏血球的制备,主要包括收集红细胞、对红细胞进行醛化处理、之后再对经过醛化处理的红细胞进行鞣化处理,然后经过红细胞的致敏处理之后,这个步骤就算完成了。
实验的第三步就是制备非致敏红细胞悬液,相对于其他过程,就是需要用生理盐水代替包囊抗原,将其放置在4℃的条件下进行保存,留以备用。
第六就是对抗原蛋白进行测定,将包囊粗抗原取出来,大约5ml,进行过柱之后,等到包囊粗抗原的液面和层析柱的胶液面持平的时候,加入pH值是7.2的PBS,进行洗脱处理,用紫外检测仪器进行检测,等到峰值出现的时候,就是可以进行收集的标志,把第一峰的抗原洗脱液和第二峰的抗原洗脱液进行混合,进行测定,获取蛋白质的准确含量。
第七就是关于IHA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分别是对抗体的效价进行测定、明确判定的具体标准。
首先,关于IHA抗原的效价,对于被检测的血清,如果其IHA的抗体效价大于或者是等于1:16的时候,就可以将其判定为阳性。
其次,在IHA棘球蚴病的检测结果方面,在这个实验中,被检测藏系羊的血清样本共有51份,分别来自不同的地区,在检测的结果方面,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最高的阳性率超过了40%,将近50%,最低的则是没有。
不同地区之间棘球蚴病的感染了是表现出了一定程度差异的,其主要的原因在于不同地区藏系羊棘球蚴病的感染程度有所不同。
另外寄一个就是关于屠宰场的实验结果与其他地区的结果表明,育肥感染棘球蚴病的感染率更低一些,这样的话就表明,如果藏系羊是自然放羊的话,那么在棘球蚴病的感染率方面,相对于育肥羊来说,是要更高一些的。究其原因的话,藏系羊棘球蚴病的感染和狼犬等肉食类的动物有着直接性的关系,由于狼狗污染管理,排出来的粪便中的虫卵等就很容易对草场造成污染,藏系羊在采食的时候就会将虫卵吞入,进而遭受感染,而如果藏系羊是育肥的话,就在某种程度上将棘球蚴病的传染途径切断了,进而减少了棘球蚴病的感染。
总的来说,在青海很多地区,藏系羊棘球蚴病的感染率是非常高,相关部门也一定要给予高度的重视,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的力度,让众多的牧民意识到这种疾病的严重危害性以及日常的预防方法。让大家意识到对于藏系羊最好是采用拴养的方式,定期进行驱虫工作,同时做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工作。
通过这次的实验,说明间接血凝法是一种简单、快捷、经济性高而且重复性良好的检测方法,为藏系羊棘球蚴病的诊断和综合防治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也是可以应用于大范围藏系羊棘球蚴病的血清学调查。
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对于棘球蚴病有了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同时也更加明确在青海地区做好这种疾病的检测与诊断和防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对于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来说,一定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进而在立足实际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牧民充分意识到这种疾病可能导致的危害性,进而给予足够重视,切实做好这种疾病的综合防控。
[1]张军.棘球蚴病的研究概况[J].中国兽医科学,2000,30(12):119.
[2]史大中.中国囊性棘球蚴病的地理分布[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00,(1):74-75.
[3]许隆祺,蒋则孝,余森海,等.当前我国人体寄生虫病流行的趋势和特点[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95,13(3):214-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