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生
带领学校初教部的教研员一起去一所中心校参加教研活动,听了两节一年级同课异构的课“连加连减”,执教的两位老师都是刚上岗的青年教师。尽管我是数学教学的局外人,还是有些感想。
两位老师的课堂上都有这样一个环节:大屏幕出示小男孩喂鸡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说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情境图是教科书里的,用在课堂上无可非议。不过我坐在教室里却突生疑惑与奇想。疑惑:孩子对喂鸡的情境图感兴趣吗?书上就有,也许事先已经看了,不新鲜了,不能吸引他们了,该怎么办?奇想:看看身边,现在有自然的、可用的情境,为什么不有效利用呢?
有什么自然情境?比如说第二个班,我一进教室发现:数学老师站在前面准备上课,刚才在第一个班听课的一位自然课教研员进来也坐在后面……这不正是自然情境吗?有外人来听课,孩子不关注才怪呢!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情境进行教学:同学们,以前上课的时候我们教室里有几位老师?今天呢?先来了一(1)班的数学老师坐在后面,又来了校长和客人,那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如此教学,学生会感受到,学习数学不仅仅是在书本上做题,而是一种生活需要。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有一句名言:“学习数学的唯一方法是做数学。”因此,教学中,教师不但应设计好复现或模拟生活的情境,更要注意利用这些司空见惯的最真实、最自然的情境,借此引导学生在“做数学”中交流共享学习成果。
当然,还可以创设其他“自然的情境”。比如我们强调小组合作,可以让各小组做一个统计:放学后上音乐、美术和其他课外班的各有多少人,然后创编数学问题,可以连加也可以连减。如果这样做,数学的乐趣更容易实现。这样的数学教学还会枯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