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从彬 罗范杰
(泸州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所 泸州 646300)
2017年2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时期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对全国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规划》指出,在特种设备监管方面,要创新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机制,健全分类安全监管制度,实施重点监督检查制度。完善特种设备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防控体系,开展高风险和涉及民生的电梯、起重机械、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隐患专项治理。以电梯、气瓶、移动式压力容器等产品为重点,建立生产单位、使用单位、检验检测机构特种设备数据报告制度,实现特种设备质量安全信息全生命周期可追溯。建立特种设备风险预警与应急处置平台,提升特种设备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1]。
近年来,电梯作为垂直交通工具已触及人们生活工作的每一个角落,电梯安全已成为城市运行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6年底,全国特种设备总量达到1100余万台,其中机电类特种设备包括电梯、起重机械和场(厂)内机动车辆占据了八大类特种设备的半壁江山,尤其以电梯为代表的特种设备增长速度惊人,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0%以上。然而据国家质检总局的统计,2016年,电梯占特种设备事故总起数的20.6%,死亡人数占15.24%,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并且老旧电梯往往是电梯事故多发区,也是导致电梯事故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住宅老旧电梯的设备风险隐患和使用管理方面的问题和矛盾已愈发突出。
图1 2016年特种设备数量分布比例图
电梯作为城市居民的公共交通工具,是人民群众每天“出门第一步、回家最后一程”必需的交通保障。所谓“三分靠维修,七分靠保养”,电梯的日常使用安全离不开维护保养,特别是对没有物业单位管理和没有大修基金的老旧电梯,由于维保资金不到位、电器组件老化、使用安全性能下降,已经成为各大城市电梯安全监管的老大难问题[2]。2016年,某市按DB51/T 2188—2016《电梯安全评估规范》对142台住宅老旧电梯的电气系统、曳引系统、导向系统、轿厢、门系统、重量平衡系统、安全保护装置、机房与井道土建、整机性能9个方面进行评估,发现风险项分布如图2所示。
图2 电梯安全评估风险项分布图
通过统计分析,目前该市住宅老旧电梯存在的风险主要集中在电气系统、安全保护装置、曳引系统和轿厢方面,这些风险既是造成电梯故障率不断增高,安全可靠性不断降低的主要原因,也是得出评估结论的主要依据。主要风险如下:
出现这类风险的住宅老旧电梯的风险系数为0.76,产生的主要根源是控制系统运行时间过长(运行时间超过15年),运行次数超过100万次(部分电梯达到数百万次),老化现象突出,造成电气部件外壳破损、接触器继电器触点严重磨损锈蚀、电路板腐蚀、随行电缆开裂破损等情况。
出现这类风险的住宅老旧电梯的风险系数为0.70,产生的主要根源是曳引机使用年限过长,曳引机变速箱蜗轮蜗杆磨损、点蚀情况严重,接触精度差,曳引机组油封渗漏油情况严重。另外,机组加油过多、蜗杆设计未设置甩油槽、润滑油标号选用不当等原因也会导致曳引机组渗漏油现象严重。
出现这类风险的住宅老旧电梯的风险系数为0.55,产生的主要根源是长时间不间断使用造成轿底磨损,不当使用(如积水或接触腐蚀性物质)造成轿底腐蚀,甚至穿孔。
出现这类风险的住宅老旧电梯的风险系数为0.74,产生的主要根源是老旧标准更替过程中,按照旧标准执行的电梯未装设上行超速保护装置等安全保护装置所致。很多老旧电梯发生冲顶事故、轿厢意外移动剪切伤人事故,均与未装设上行超速保护装置和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有关[3]。
由此可见,住宅老旧电梯的风险隐患主要涉及制造、使用及维修保养方面。而涉及电梯安装方面的导向系统、重量平衡系统、机房与井道土建、整机性能反映的风险相对较少。
老旧电梯一般都是使用年限超过10年的电梯,而这些电梯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电梯控制和拖动技术落后,电梯集成度低,耗能却很高,和目前无齿轮同步曳引电梯相比,不具备完备可靠的安全检测系统,产品可靠性和安全性已大大下降,在日常使用中诸如死机、零部件老化损坏等问题经常出现,电梯困人、伤人事件频发,安全隐患问题突出。
对于使用10年以上的老旧电梯,电梯零部件已进入了维修更新高峰期,如曳引轮槽磨损严重、制动器制动效果降低、钢丝绳断丝断股、限速器动作不灵活、安全钳锈蚀卡阻、继电器接触器接触不灵等问题,而维修更换这些零部件势必导致大修,成本较高。再者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部分电梯制造单位已变更或者不在,原厂零部件供应困难,耽误维修,影响电梯正常使用[4]。
目前电梯的维护保养费用主要由物业公司承担,部分物业公司为了利润,压低维护保养费用,同时也有部分维保企业低价竞争,扰乱维保市场,对管辖的电梯维保走过场,导致电梯日常保养不到位,事故频发,出现事故推诿扯皮,电梯的乘运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
当电梯由于故障需要重大维修时,可以根据物业管理的相关规定,申请使用大修基金。但由于申请大修基金存在申请周期长、程序复杂,并且需要征得业主同意等原因,导致电梯需要大修时,大修基金迟迟不能到位,电梯隐患迟迟不能排除,造成电梯带病违法运行[5]。
为进一步预防和减少住宅老旧电梯事故,降低故障率,提高住宅老旧电梯的乘运质量,现根据《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和近年来电梯安全攻坚战工作方案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按《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的要求,各级政府应将电梯安全管理纳入城市安全能力建设工程,电梯安全评估纳入城市安全风险评估,电梯安全风险纳入城市安全风险源,住宅老旧电梯更新改造纳入老旧建筑隐患综合治理,更加重视电梯安全在城市安全中的地位,使电梯安全管理得到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目前有部分大中城市已开展评估更新改造工作,但仍有部分中小城市尚未开展;或仅开展了安全评估,但由于资金和政策的局限,更新改造工作举步维艰。地方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彻底解决更新改造资金难的问题[6]。对有维修基金的老旧小区,应开辟电梯更新改造资金使用申请绿色通道,对没有维修基金的老旧小区,可以考虑以下方式筹资:一是按“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由小区业主自行筹资,政府可以考虑对电梯的更新改造进行补贴;二是通过金融政策如贷款、保险来解决老旧电梯改造的资金短缺问题;三是政府通过惠民政策,将住宅老旧电梯改造纳入政府实事项目,每年列支固定经费用于住宅老旧电梯改造,并进行公开招投标。
各个地方可根据本辖区内住宅老旧电梯安全状况建立风险分级管控,通过电梯的使用年限、频率、管理等状况对电梯划分为“高、中、低”风险等级,实行“低风险电梯抽查,中风险电梯普查,高风险电梯严查”的科学监管模式[7],提高电梯监管效率,倒逼使用单位落实电梯使用安全主体责任。同时,重点关注使用达到10年以上的老旧住宅电梯,按照《电梯应急处置平台数据归集规则(试行)》的规定,详细记录电梯的运行数据,统计电梯故障原因,并进行分类汇总,有针对性开展监管和隐患处置,加大检查频次,降低电梯安全风险。
对于安全监管大会战和日常监管中发现的电梯隐患,地方政府和特种设备管理部门应对相应隐患进行挂牌督办,督促使用单位和维保单位落实主体责任,尽快消除隐患[8-9]。对于“无物管、无维保、无维修资金”的“三无”电梯,政府应挂牌督办协调有关部门解决“三无”电梯维修、改造、更换所需资金问题,同时发挥质监部门的技术优势,对“三无”电梯进行安全评估,为电梯的维修、改造、更换提供技术支持,促进隐患电梯尽快整改,保障人民群众出行安全。
推行电梯安全责任保险,不仅可以有效发挥保险在预防电梯事故,电梯大修经济纠纷的防控能力,而且有利于推进电梯安全监管和公共服务创新,有利于妥善处理电梯事故责任赔偿和化解相关矛盾纠纷,对维护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中明文规定:“政府支持特种设备购买意外险、商业保险等险种,以增加应对安全事故的应对能力”。2017年5月,国家质检总局同意了宁波和南京的电梯创新监管方案试点工作,其试点方案中均提出大力推行电梯安全责任保险,这是国家层面首次对推行电梯安全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支持,将对探索开展电梯“保险+服务”模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应大力鼓励引导并推动电梯安全责任保险工作,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电梯安全约束和事故赔偿体系,提高应对电梯安全事故的能力,增加电梯的安全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各大城市老旧电梯的数量将逐年增多,作为关系到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的老旧电梯将成为各级政府、质监系统关注的焦点之一[10]。本文以《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为启发,通过对住宅老旧电梯的安全风险隐患和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实际工作,提出了加强住宅老旧电梯安全评估、推进住宅老旧电梯改造、推行住宅老旧电梯分级监管、加强住宅老旧电梯隐患督办、推行电梯安全责任保险等方面对住宅老旧电梯进行有效监管,从而更好把握老旧电梯的安全状况,保障人民群众的出行安全,为“十三五”规划保驾护航。
[1]国办发〔2017〕3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2/03/content_5164865.htm.
[2]张莉. 老旧电梯改造——专家专访[J]. 中国标准导报,2015(07):29.
[3]牛召平. 医院老旧电梯安全状况分析[J]. 中国特种设备安全,2016,32(08):55-58.
[4]郑祥盘. 关注老旧电梯 预防安全隐患[J]. 福建质量技术监督,2013(09):21-22.
[5]库德热提·库尔班,迪丽娜尔·牙生. 电梯检验中控制系统的常见问题分析[J]. 中国设备工程,2017(03):167-168.
[6]孔伟. 我国电梯安全管理问题及监管对策研究[J].质量技术监督研究,2014(05):56-60.
[7]张冬阳. 信息化助力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工作[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6(S1):296-299.
[8]黄文瀚,林闪烁. 社会共治:创新电梯安全多元治理体系——福建省电梯安全监管大会战的实践探索[J]. 福建质量技术监督,2015(11):12-14.
[9]许景顺.“三无”老旧电梯的现状和思考[J]. 中国特种设备安全,2017,33(01):49-52+74.
[10]陶思憬. 电梯安全管理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