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淮安区畜牧技术推广站,江苏淮安 223200)
猪伪狂犬病是由猪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可导致大量猪群发病,引起母猪繁殖障碍、公猪失去种用、仔猪急性死亡、育肥猪生长停滞,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是目前养猪业中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危害全球养猪业的重大传染病之一。
导致猪伪狂犬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野毒感染、疫苗本身质量不合格和非人为因素出现毒株变异外,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些养猪场在思想上就不重视猪伪狂犬病病的免疫工作,把防控精力片面地注重到猪蓝耳病、圆环病毒病、流行性腹泻、猪瘟和猪口蹄疫上,而对猪伪狂犬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没有将该病列入免疫计划和免疫程序。
没有根据母源抗体消长规律确定仔猪的免疫时间,或者盲目增加免疫次数,当仔猪体内的母源抗体水平处于高滴度,采取肌注接种,使得疫苗病毒被母源抗体中和;也有一些养猪场盲目乐观,为节约资金,将原来每年4次的免疫接种改为每年2次,致使免疫空白期过长;还有部分养猪场只重视母猪伪狂犬病疫苗免疫,而对新出生仔猪不接种猪伪狂犬病疫苗,认为有母源抗体保护就行了,以致中大猪出现免疫空挡。这都给野毒的入侵提供空间,造成伪狂犬病的发生和流行。
一方面是片面听信疫苗厂家销售员,经常更换不同厂家生产的伪狂犬病疫苗,另一方面,搞不清楚本场应该用弱毒苗防疫有效,还是用双基因、单基因缺失疫苗防疫有效,有的甚至用进口苗防母猪和种公猪,用国产苗防仔猪。因为他们不知道在一个猪场反复或同时接种两种不同的基因缺失疫苗后病毒有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没有按照疫苗说明书中所要求的条件进行疫苗保存、运输,造成疫苗失效;还有的因疫苗免疫操作不当,如打飞针、或将疫苗注射到皮下脂肪、或注射剂量不足、或疫苗配制后未在规定时间内注射等,造成抗原量不足以诱导猪体产生免疫应答反应。
多数养猪场都不主动开展抗体检测,甚至有的养猪场对动物防疫部门开展抗体检测不配合、不支持,以致对本场免疫后有没有产生应有的免疫抗体水平全然不知情,对本场是否存在野毒感染情况更不知情。
有的养猪场引种、选留种时没有进行专项检测,以致引进或选留了携带伪狂犬病野毒的后备猪,还有的场采用已经感染伪狂犬病病毒的种猪进行配种,导致“引毒入场”“代代相传”和长期排毒、带毒。
引起猪免疫抑制的因素主要有疾病、理化、药物、营养、应激等。感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圆环病毒病、猪瘟、细小病毒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病、附红细胞体病、弓形体病,就会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机体失去对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或应答能力减弱,从而引起免疫失败,或无法形成具有免疫保护力的免疫抗体水平,无法达到免疫的预期效果;重金属(如:汞、铅)、工业化学物质(如过量的氟)、霉变饲料中的各种霉菌毒素能毒害和干扰机体免疫系统正常的生理机能,破坏机体免疫器官,造成机体免疫抑制;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大量使用对动物体内抗体的形成和T、B淋巴细胞的转化有明显抑制作用,某些维生素(如复合Vb、Vc)和微量元素(如铜、铁、锌、硒)缺乏或过多或各成分搭配不当,必然诱导机体继发性免疫缺陷;还有过冷、过热、拥挤、断奶、混群、运输等应激,会产生异常代谢产物,影响淋巴细胞活性,引起免疫抑制。
引种随意性较大,不注重检测;有消毒设施设备,但流于形式,形同虚设;鼠害猖獗,蚊子苍蝇盛行,犬猫等多畜种混养;病死猪乱抛,粪污乱排乱放;场内布局不合理,生产区和生活区不分,人畜混杂,净道污道交叉;场区内外无任何屏障,自由出入等等。
猪一旦感染伪狂犬病毒,将终身带毒,这也是防控伪狂犬病的难点之一。而要彻底消除或控制伪狂犬病,就必须要实施伪狂犬病净化技术。净化是指目标猪群中没有伪狂犬病临床症状,野毒抗体和抗原均为阴性的猪群健康状态,也包含为达到这个目标而实施的各种技术。猪伪狂犬病净化的核心技术是基因缺失(标记)疫苗和鉴别诊断方法的研制和应用,即使用gE-ELISA试剂盒检测伪狂犬病野毒抗体、使用gB-ELISA试剂盒检测免疫抗体,既能区分出野毒感染情况,又能掌握免疫的效果,对野毒抗体阳性猪实行淘汰,对免疫抗体未达标的继续强化免疫,再结合消毒、灭鼠等生物安全措施,达到控制和根除伪狂犬病的目的。
三个示范基地——福成生猪养殖场、宝汇生猪养殖场和丰旺生猪养殖场所使用的疫苗均为猪伪狂犬病基因缺失苗,分别购自上海海利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瑞普(保定)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山东滨州华宏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和武汉科前生物股份公司。
伪狂犬gE-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和伪狂犬gB-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均购自美国IDEXX公司,并严格按照试剂盒操作说明书进行操作,使用前所有试剂均恢复至室温;酶标仪ELx800购自美国Bio-Tek公司。
三个示范基地——福成生猪养殖场、宝汇生猪养殖场、丰旺生猪养殖场的所有基础公母猪。
针对猪伪狂犬病发生的原因,为有效控制猪伪狂犬病的发生,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流行病学调查→免疫→检测→淘汰阳性猪→补充阴性后备猪→免疫→检测→再淘汰阳性猪”的净化方案,并辅以消毒灭源、灭鼠等一系列生物安全防控措施。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检测结果,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采用猪伪狂犬基因缺失苗进行免疫,切忌不同厂家、不同毒株的疫苗交叉使用。免疫程序为:仔猪在出生后1日龄滴鼻免疫1头份,8~10周龄时再肌注免疫1头份,间隔4周后再加强免疫1头份;后备猪在配种前免疫2次,即在配种前8~9周龄免疫一次,间隔4周后加强免疫一次;生产种猪每年普免4次。疫苗免疫28d后进行免疫抗体检测,若抽样检测PR-gB抗体水平达不到80%要求时,要分析原因,再进行强化免疫,直至抗体水平达标。
定期对示范基地能繁母猪、种公猪进行PR-gE抗体检测,对栏存猪群抽样开展PR-gB抗体检测。PR-gE检测每间隔3~6个月进行一次,需经三次检测。
对每次PR-gE抗体检测阳性猪(包括种猪)要立即进行隔离饲养,育肥后进行淘汰。
补充的后备种猪必须经PR-gE抗体检测为阴性,PR-gB抗体检测合格。
2.7.1 严把引种关:引进种猪最容易带进病源,引种时除考虑种质、种猪健康状况外,还应重视生物安全控制,避免引种、人员与运输工具等环节带入疫源。引种应从国外或国内猪伪狂犬病阴性场引进为佳。引进后还要进行隔离检疫检测,确保不携带伪狂犬病病毒。即使是自留本场的后备猪做种用,也要经检测,决不能选留带毒的后备猪。此外,外购种猪精液时一定要确认对方猪场及所采精液的种公猪无野毒感染,并且免疫抗体达标。
2.7.2 强化消毒灭源:消毒是猪场生物安全措施与健康养殖的有力保障。要必须健全车辆消毒池、人员消毒更衣室、消毒通道等必需的消毒设施和消毒设备,还要有一套完整规范的消毒制度,并能严格操作执行,对外来人员与车辆必须彻底消毒,人员要进入猪舍必须先沐浴、更衣、消毒后方可入内,不能让消毒的设施、设备和制度形同虚设。对猪场内外环境及其用具要定期开展消毒,对转群后或出栏后空置的圈舍要彻底消毒。使用消毒药时要在过氧乙酸、季铵盐、碘制剂交替使用的基础上,每周要用一次1.5%氢氧化钠溶液消毒,以打破猪生存场所的微生态体系平衡,消除伪狂犬病毒对酸环境的适应性。
2.7.3 消灭蚊蝇鼠害:伪狂犬病可以通过蚊蝇叮咬进行水平传播,而老鼠是伪狂犬病病毒的携带者,它可通过污染的饮水、饲料及猪舍用具而使猪感染,因此一定要切实做好灭鼠、灭蚊蝇工作,圈舍内环境要密闭,不能留有小洞、小缝让老鼠自由出入,要有防鼠防蚊蝇的设施设备,如在屋顶、门窗的四周设置有防鼠防鸟网和防蚊蝇的纱窗。
2.7.4 饲养畜种要单一:猪场应禁止饲养猪以外的犬、猫、牛、羊和家禽等动物,实现畜种养殖单一化,要严禁鼠、犬、猫及其他动物进入场区,避免相互传播疾病。
2.7.5 场内布局要合理:猪场内部布局要符合生物安全防控要求,生产区和生活区分开、种猪和商品猪分开、净道和污道分开,要设置多重消毒卡,装猪台外置,整个场区与外界要有利于疫病防控的屏障(如围墙、河沟、护栏等)。
2.7.6 规范无害化处理:要健全无害化处理设施和相关制度档案,其中包括病死猪、流产死胎和粪污的无害化处理,严禁乱抛乱排乱防,切实加强环境控制。
2.7.7 做好免疫抑制病预防:按时做好整个猪群猪瘟、伪狂犬病、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细小病毒、圆环病毒病等疫病的免疫预防工作,以免产生免疫抑制而影响伪狂犬病的防控效果。
2.7.8 加强饲养管理:要提供适宜生猪生长的环境条件,严格实行全进全出的管理模式,还要提供满足生猪不同生长阶段营养需求的全价饲料,而且饲料要新鲜,营养要均衡,杜绝饲喂发霉变质饲料,要防止霉菌毒素中毒,防止重金属、杀虫剂等有害物质对饲料和饮水的污染;定期开展猪群病原学、血清学检查,采取淘汰阳性种猪的方式,逐渐建立起健康的种猪群;要定期开展免疫抗体水平检测,确保猪群免疫抗体合格率达80%以上;在接种疫苗前后1~2周内要减少使用抗生素,特别要停止使用有免疫抑制作用的药物(如抗病毒药物),确保产生免疫效果;要减少各种不良应激,严禁饲养人员串岗串舍,严禁饲养用具未经消毒在不同猪舍使用。
从2016年9月至2017年11月,连续三次对示范基地猪群野毒感染情况进行检测,以PR-gE抗体作为野毒感染判定,淘汰阳性猪,有效剔除PRV野毒潜伏感染,三次累计检测1719头,检出野毒感染阳性93头,其中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检测野毒感染阳性率分别为13.08%、1.14%和0(详见表1)。
三个示范基地猪伪狂犬病gE抗体(野毒感染)检测情况
从2016年9月至2017年11月,连续三次对免疫28天后的能繁母猪、种公猪和后备母猪以及部分商品猪群进行了检测,每次检测群体伪狂犬病gB抗体合格率均呈上升态势,三次累计检测1719头,伪狂犬病gB抗体阳性累计1232头,其中第三次检测免疫抗体的阳性率为88.45%,分别比第一次的48.72%和第二次的83.84%提高了81.55%和5.50%,有效地抵御了野毒的传播感染(详见表2)。
至2017年12月,三个示范基地存栏能繁母猪634头,种公猪12头。2017年1月-2017年12月三个示范基地母猪产仔率平均达97.67%、每头母猪年提供活仔猪平均达23.17头、提供断奶仔猪数平均22.40头,仔猪死亡率3.32%,其中母猪的产仔率比净化前的2015年提高了1.39%、仔猪死亡率比净化前的2015年降低了8.54%,平均每头母猪每窝产活仔猪数提高了3.39%。
实施效益统计表
三个示范基地猪伪狂犬病gB抗体检测情况
(1)免疫净化可维持高水平的免疫抗体,对有效防控猪伪狂犬病野毒感染发挥显著作用。但仅靠单纯的免疫并不能减少猪伪狂犬病野毒的潜伏感染,要彻底净化仍需经历检测—淘汰—免疫—再检测—再淘汰的多次重复过程。
(2)猪群生产管理中的分点饲养、清栏消毒和灭鼠工作,能有效阻断伪狂犬病群间传播,对维持净化水平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3)本次净化仅为三个示范基地猪场,而其周边的猪场或养猪户或许仍为伪狂犬病阳性场(户),且有伪狂犬病易感动物普遍存在,也给所净化的猪场带来风险。要巩固净化成果,还必须要一着不让、持之以恒地加强生物安全措施。面对全区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养猪场(户),想要在全区全面推广应用此净化技术,任重而道远。
[1]陈焕春.猪伪狂犬病的防控[J].北方牧业,2013,11(12):24.
[2]欧伟业.猪伪狂犬病高发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北方牧业,2014,12(18):17.
[3]李相钊.猪场伪狂犬病野毒净化实战方案[J].猪业科学,2017,34(4):86-87.
[4]吴学敏,陈如敬.规模化猪场伪狂犬病病原净化的几点建议[J].畜牧与兽医,2013,45(12):119-120.
[5]何启盖,童光志.猪伪狂犬病流行病学特征、净化技术及其应用示范[J].中国畜牧杂志,2015,51(24):6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