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英
摘要:道德与法治教育对于构建学生价值观念体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思维导图教学法对于其教学有效性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基于逻辑推理与举例论证,综合阐述了思维导图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意义与步骤,并提出在教学全阶段贯穿使用思维导图的有效实现途径。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思维导图 教育
道德观与法治观是学生形成对外界事物正确判断的基础,其教学有效性对于学生价值理念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而思维导图对于促进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有效性具有决定性意义,如何在相关过程中有效开展思维导图教学成为教学领域关注的重点,本文基于个人教育经验,提出了创新型策略的实现途径,以期对思维导图的应用有所助益。[1]
一、思维导图在道德法治教学中应用意义
1.聚焦主题,深化理解
思维导图是将知识体系通过结构化层级予以绘制的学习方法,其绘制的前提与出发点在于知识体系的主旨,表现为以体系主旨为核心,通过概述性语言对各级标题予以描述,在不断拓展过程中形成相关理论框架。因此,思维导图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聚焦主题的作用,且学生在思维导图构建过程中,通过对相关知识点反复思考与归纳,基于生活经验与先验知识积累,形成对知识体系更为深刻的理解,缩短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时间间隔,有利于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进程。[2]
2.发散思维,层级明显
思维导图构建过程是基于主旨与阅读,将知识点不断向外拓展并产生疑问的过程,具备层次分明的基本特征,有益于引导学生在结构化思维过程中,对相同问题形成不同的看法与见解,达到促进思维发散的教学效果,从而诱发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理念的构建。因此,思维导图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发散思维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必要手段,符合新时代素质教育对教学效果的诉求。[3]
二、思维导图在道德法治教学中应用策略
1.思维导图应用流程
思维导图涵盖知识主旨、分支发散与关键词探究等三大要素,故而其应用流程包括四大基础步骤。首先,通过阅读知识文本探究理论主题,以高度凝练的语言予以阐述,作为思维导图的核心,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文本主题一般表现为阶段课程大标题,例如,《社会生活讲道德》、《做守法的公民》与《维护国家利益》等均为相关阶段课程的主题。[4]
(1)通过进一步文本阅读与提炼,总结分支标题,以关键词的形式在分支结构中进行描述,作为思维导图的发散结构,以《法律伴我们成长》的课程主旨为例,其分支结构可概述为“法律为我们护航”以及“法律与我们同在”;
(2)基于个体知识经验,通过疑问与思考的方式对分支结构予以拓展,具体结构可表现为“相关课程知识回顾”、“阶段课程知识发散”、“知识实践体悟”以及“问题提出”等模块,以具体化语言进行论述;
(3)最后,汇总阶段课程中所绘制的所有思维导图,将思维导图的主旨按照文本结构进行级别提升,形成更全面的思维导图,以教学课本为例,通常按照课时、单元的形式进行构建汇总。
2.开展课程导学,构建课程整体认知
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准备阶段,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设计,并整理教学思路与流程,为构建道德与法治高效教学课堂奠定基础;教师基于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敦促学生于课前预习阶段,在精准阅读与理解文本的条件下,按照教师所提出的要求,绘制课程思维导图,以知识体系的形式形成对课程的整体认知。
例如,在《揭开情绪的面纱》的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在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与情绪管理理论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利用思维导图对教学思路、教学重点与教学流程进行描绘,并产生对学生课前预习的具体要求,如本课思维思维导图所涵盖的要素应包括:课程思维导图基本要素、应对情绪的思考、个人遇到的情绪问题等,以此触发学生对于情绪的综合考虑与疑问,达到对《揭开情绪的面纱》的整体性理解效果。
3.開展课堂探究,构建多元思维体系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构建小组互动学习,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对预习阶段所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相互学习与评价,并以此为基础,由教师分发对应的标准化思维导图,限定时间以挖空的形式对学生预习情况予以考核检验,在课堂探究过程中,引发学生不同思维方式的激烈碰撞,从而构建起多元化思维体系。
例如,在《生命的思考》课堂探究阶段,教师以监督者的角色参与学生预习思维导图的小组讨论,并对相关过程中所产生的结构性问题予以实时解答;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将制作的残缺思维导图下发作为考核工具,在学生完成的基础上再次进行小组讨论,探究思维导图填涂是否正确、对生命的思考问题以及如何敬畏生命等,对于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组间分享讨论,并由教师进行总结与陈述。[5]
4.开展课后复习,深化理论知识把握程度
教师应基于思维导图层次性与课程文本结构性,构建多元化评价机制,敦促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合理开展课堂回顾与课后复习活动,有益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促进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的有效性。
例如,在《友谊的天空》单元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单元学习结束阶段,提出如何以友谊促进个人成长的问题,要求每位学生基于“友谊与成长同行”以及“交友的智慧”预习阶段与探究阶段所构建的思维导图,融入探究阶段所产生的新知识与新见解,绘制出能够解答教师疑问的单元型思维导图,以此作为学生单元考核依据,有利于提高学生素材整合能力与思辨型思维的形成,从而深化学生对于友谊这一关键词的实际理解。
结语
总而言之,思维导图教学法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对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与能力,将思维导图教学法贯穿于预习、课堂探究与课后复习的全阶段,从而促进学生抽象思维与逻辑能力的提升,提高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巧琴.思维导图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研论丛,2017(03):77-78.
[2]潘军安.思维导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教研论丛,2018(05):79.
[3郭雪梅.思维导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J].农家参谋,2018(17):167.
[4]曾浩球.思维导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应用策略[J].中外交流,2018,(43):150-151.
[5]毛雪芳.思维导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扬州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