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一
审计学是一门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财会、审计专业知识,微机操作基本技能并熟练掌握企业会计准则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由于近几年来社会经济责任的深化及“审计风暴”的兴起,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更高的职业判断能力以及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因此搞好审计教学对现代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传统的审计教学模式往往枯燥乏味并且教学体系也不够完善,导致在校生不能将理论知识熟练自如地运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很难培养出有胜任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因此,各高等院校应当积极配合响应审计课程教学的改革,将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有效结合,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新变革现有的教学理念,在探索中实现审计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创新。
一、改进课程体系,兼顾三类审计人才培养
审计学是高校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往往被界定为会计专业知识的补充,被当作是会计学的延续和分支,教学目标单一,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针对审计教学课程体系的不足,为了培养出应用型审计人才,首先要改进课程体系,兼顾三类审计人才培养。审计学课程在借鉴西方审计学内容体系,即主要以注册会计师、财务报表审计为主的基础上,应补充完善涉及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的知识,兼顾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三类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而不是只专注于民间审计。这将有利于学校向社会输送多样化的审计人才。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传统审计教学方式
目前,各院校审计专业的教师大多为刚毕业的学生,毕业之后直接走上讲台,他们学历普遍较高,理论基础扎实,但是未参加过具体审计工作,缺少审计工作经验,也缺乏审计实践教学的经验。许多教师在授课时只能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难以与实际审计工作的具体审计案例结合起来。这也使学生由于所学知识过于抽象而增大了学习难度,难以理解和掌握审计理论及方法。为了弥补教师队伍中部分教师实际审计工作经验的欠缺,教学模式的创新应从高校和教师两方面加以考虑。
一方面,高校应重视教师的引进和后期培训工作。首先,高校要加强对审计教师入职资格的考核,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应尽量引进具备审计实践教学经验以及审计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因为他们往往有能力将审计实践经验与课本枯燥的理论知识有效结合并贯穿到整个审计教学过程中,选取的案例也会更贴近于实际,可以使学生对审计知识的消化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在后期培训阶段,高校应注重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体系、实践教学能力。多多鼓励教师开展审计教学方向的课题研究,也可定期组织对审计师资队伍进行教学能力考核与培训。
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改变课堂以讲为主的模式,优化传统审计教学方式。虽然近些年多媒体教学方式较为盛行,但其模式并没有实质上的改变,只是从书本过渡到了PPT,仍然是以教师授课为主,向学生灌输信息,没有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优势。为了优化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环节,多对学生进行提问,并且可以将学生平时回答问题的情况记录下来列入到课堂表现成绩考核之内。同时也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在讲解完理论知识及相关的案例之后,留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对该案例进行探讨,交流各自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曾经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这句话告诉我们通过分享和交流,會激发彼此的思维,从而实现共赢。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审计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教学博客、QQ群等方式为学生搭建教学平台,通过在线答疑及时与学生互动,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及难点所在。
三、拓展教学内容,弥补案例审计教学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云计算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深刻的影响、改变我们的生活。新一届党中央、国务院对审计部门提出了审计全覆盖的要求。在新形势下,国家审计需要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审计技术方法的创新,拓宽审计的广度、深度,实现国家审计工作的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科学分析、技术创新。因此,社会对掌握计算机技术的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强,这也将成为一名合格的审计人员必备的一项技能。审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案例审计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审计教学模式,但是这种课堂上的纸上谈兵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再加之教师缺乏审计工作经验,在案例探讨环节很苍白,往往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要想培养出应用型的审计人才,必须拓展教学内容,将案例教学与审计实训教学相结合,弥补案例教学的不足。
四、注重实践环节,改革学生学业考核内容
2011年7月,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十二五”七件实事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育改革工程的意见》,将实践教学确定为“十二五”期间高等教育五大重点建设内容之一,并明确提出通过实验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以及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资助等途径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即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考核,忽略创新能力的培养,往往会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难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极大限制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因此,各高校应改革学生学业考核内容,将审计实践应用能力列为学生学业考核的重点,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极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充分发挥应变、判断、决策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保持合理和公平的前提下,重实效不重形式,重视个性的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考评。
审计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是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财经类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各高等院校应当积极配合响应审计课程教学的改革,将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有效结合,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新变革现有的教学理念,在探索中实现审计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创新。树立培养高素质全方位的应用型审计人才的崇高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和教学经验的积累中持续提高审计教学质量和水平,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输送符合时代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审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