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唱是高校音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高校进行合唱教育,不但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也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本文从高校合唱教育的文化功能、合唱教育现状、合唱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践等三方面来探讨普通高校合唱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对于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高校 合唱教育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4;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5-0244-02
合唱艺术是高校校园里最活跃、最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艺术活动之一。在我国,大学校园是合唱艺术的重要发祥地,历史上的学生革命运动几乎都伴随着校园合唱活动的开展。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高校校园文化越来越容易受到通俗文化和其他一些亚文化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开展合唱活动无疑会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许多积极的影响。
一、普通高校合唱教育的文化功能
合唱不仅是艺术院校经常开展的一项活动,许多的综合性和师范类高校、高职院校每年都要举办合唱比赛,而且还有部分院校把合唱比赛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头戏,积极地从专业的音乐院校请来高水平老师进行辅导和训练,使得即使非专业出身的学生组成的参赛队伍也保证了具有非常高的演唱水准。我们非常欣喜的看到合唱艺术在高校中迅速普及,这是因为合唱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特定的文化功能。
1.在合唱表演中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在高校中开展合唱教育正是要开阔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因而在合唱作品的选择上就尤为重要,既要兼顾到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让学生有兴趣参与进来,又要有意识的让学生接触一些优秀的合唱作品,也就是真正具有表现力的音乐。对一首合唱作品情感的把握以及细微感覺的体验,仅仅只是靠欣赏去完成是不够的,欣赏可以使人对作品的情感有大致的了解,但好的艺术作品可能含有太多的表现力,以至很少有人对其可能的微妙复杂之处一览无余,学生参与到合唱表演中来可以深化对合唱音乐的审美体验,能充分的了解使音响富有表现力的品行——旋律、和声、节奏、音色、织体、形式等,因此,将合唱欣赏与合唱表演结合使合唱教育成为提高大学生审美感受力的有效途径。
2.在合唱训练、表演或者比赛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合唱艺术作为一种大众的艺术,追求的效果是一种集音色、表情、力度、速度、气息、感情等方面高度统一的艺术,要达到这种统一,必须要求合唱队员之间相互配合、聆听并形成一种默契,这种默契一天两天是无法形成的,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配合。合唱表演还需要合唱队员拥有细腻的内心情感和较强的自控力,经过长期的合唱训练,可以使合唱队员潜移默化的理解了合作的重要性和达到合作所需要的努力,进而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合唱训练、表演或者比赛,使学生认识到,合唱不仅需要个人的演唱能力,关键的还是与其他队员的相互配合,声音高度的融合才能显出合唱独特的多声部效果。
3.通过合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提高心理素质。大学生生源比较复杂,很多学生都有一定的自卑心理。合唱作为一种舞台艺术,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克服自卑心理。首先,合唱训练是一个相互磨合的过程,不同声部、不同成员之间都要进行训练、磨合,让合唱的效果、情感的表达达到最好的效果。一次次克服苦难的过程正是对学生的一种磨砺,让他们在训练的过程中学会坚韧,锻炼毅力。高校的合唱团有很多演出的机会,不仅经常在校内演出还有很多大舞台演出的机会,这些学生在公开的场合在舞台上通过自己的声音传递音乐的美感,在音乐中寻找自信。长期的训练还可以锻炼他们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与抗干扰能力,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我,不断提升自我。
二、普通高校合唱教育现状的观察
近三十年,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的迅速崛起,对外交流的扩大,合唱艺术渐渐作为一种体现社会文明程度的艺术得到蓬勃发展,合唱教育也随之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我国疆域辽阔,合唱团众多,近几年高校合唱发展速度较为突出,尤其是结合 2011年的建党九十周年庆祝活动,各高校纷纷成立了合唱团体进行“红歌”合唱活动,合唱艺术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不乏出类拔萃、获得世界金奖的学校合唱团队,如南开大学合唱团、北京大学合唱团、天津大学北洋合唱团、华中师范大学天空合唱团、杭州师范大学八秒合唱团等。但达到国际水平的只有寥寥可数的几支队伍,归根结底,是由于我国合唱教育体系尚未得到完善。我们也应看到,合唱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还存在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认真对待,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提高我国高校合唱教育水平。
1.对于合唱教育的认识问题。一般情况下,学生认为合唱艺术就是集体合唱一首歌,自己唱得好又不能成为舞台的主角,认为举行一些比赛活动、文艺汇演就等于合唱艺术的全部,对其缺乏本质深刻的认识,结果导致在实践中不重视,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没办法真正得到提高;再则,社会上急功近利的思想仍影响着人们。由于合唱艺术既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它的作用在短时期内也无法看到,仅仅把它看做一种点缀、摆设,而没有从本质去认识它的价值。高校合唱艺术教育的发展与领导重视的程度是密切相关的,高校领导者应站在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高度对合唱艺术教育进行重视,并要求相关部门进行配合,建设起多支大学生合唱团,让大学生通过艺术实践来对高雅艺术的魅力进行体会,达到提高自身全面素质的目的。
2.学生艺术素质问题。学生进入普通高校之前的音乐基础薄弱也给普通高校的继续教育带来重重困难。从目前普通高校的学生所受音乐教育的现状来看,学生所受的音乐教育的程度不一,差异较大,对合唱认识非常肤浅。进入大学后,虽然学生对音乐教育有了较强烈的要求,并且迫切希望通过学习,自身音乐素质有所提高,弥补基础音乐教育的不足,但有的学生对合唱艺术这种高雅音乐有一种望而生畏的心理,索性不去接触它,这也是一些学生的音乐素质难以得到提高的重要原因,这也给普通高校合唱艺术普及增加了难度,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加以研究,避免在教育实践中出现表面、形式化、只知模仿的倾向,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合唱热情。
3.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学校合唱团只有在专业音乐教师团队的带领下,通过长期、反复、规范、系统的练习,才能建设成为具有较高歌唱水平和表演实力的专业团队,而切实通过这样的训练和条件,才能使得学生收获有用的知识和技术,在学习参与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和突破,那些枯燥的训练才是有价值的。很多高校合唱师资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合唱教师短缺。由于多年来我省合唱艺术处有一种可有可无的地位,造成教师队伍力量相当薄弱。有些高校没有专职的合唱老师,很多情况下即使有合唱艺术课程,也是兼职教师或外聘教师代课,并有随时停课的可能。第二,教师素质结构存在问题。教师教学方法如何、所选教学内容的质量怎样,是直接与人才培养的质量紧密相关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教师仍旧局限于传统的教育方法,所选教材的内容随意性很强,内容陈旧、呆板、不科学,怎样排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些问题的解决没有高素质的教师是难以完成的。第三,教师的能力得不到发挥。从调查中发现这种现象,高校公共艺术教师队伍中只有少数的人认为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发挥,大多数教师认为他们的能力只有部分的发挥,甚至基本上没有机會显示自己的才华。这种情况说明,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师队伍中还潜藏着极大的能量,他们对自己的处境深感不满,这同时对教师的积极性影响很大。
4.课程设置问题。几乎每所学校的课程设置都是该校现有的老师自行选定,大部分教师依据自身的专长,没有从学生现有的音乐素质考虑,而随机选取一些内容。有些学校自编教材往往也是照搬别人的样式“照葫芦画瓢”,缺乏完整科学的配套教材,课程设置较为零散,没有规则,彼此间缺乏内在的逻辑关系。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可以:第一,展开调研,学习兄弟院校合唱课程设置,使之趋于合理。第二,在公共艺术课或公共限选课当中设置合唱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掌握一些理论知识,或者让学生们看一些西方高雅的专业的合唱艺术碟片,使学生在课堂中开阔视野,增强他们的兴趣。
5.经费投入问题。调查发现,合唱艺术教育活动场地、机构设施缺乏(如合唱教室、钢琴等设备),是普通高校合唱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直接影响了合唱艺术的正常发展。这不仅使教师授课受到了限制,也使学生难以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增加合唱资金投入,重视场地设施建设,显得尤为关键。高校内一定的文化社团是开展合唱的重要基地,合唱作为素质教育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应该有它的适时场所和所需的物质条件,高校应逐步完善合唱活动场地设施,充分利用合唱设施,开展积极的艺术熏陶和审美教育活动。
6.大众文化的影响问题。大众文化的通俗性和平面性带来了感性的过度扩张,阻滞了感性与理性和谐统一的审美人格的形成。在它浮华直观的形象下缺乏深刻的内容,理性让位于感性,高雅文化的“深度模式”被拒之门外。对此,我们必须作出科学的分析判断,在抵制大众文化消极影响的同时,我们更多的是应该看到大众文化的积极影响,并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作用。首先,发挥优秀健康的大众文化,丰富高校合唱教育的内容。其次,发挥大众文化积极作用,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其审美素质,让大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第三,大众文化为高校教育开拓了新的渠道,提高了大学生接受合唱教育的主动性和广泛型。由于大众文化的覆盖面广泛,接受起来快捷方便,加上先进的传播技术,其全面的渗入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也理所当然。这就使大学生接受合唱,加入合唱团的渠道不仅仅来自课堂、艺术鉴赏活动及校园文化节,而且可以通过大学内部的网络中心以及学生公等获得艺术的熏陶。从而为高校教育开拓了新的渠道,也提高了大学生接受合唱的主动性和广泛性。
三、合唱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践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普通高校都组建了合唱团,各种演出活动对繁荣校园文化、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但随之而来的,如何提高合唱团的艺术水准,如何以合唱团等艺术实践活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提升,还需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研究。
1.合唱团的组建。高校合唱团应在高校内招收具有歌唱爱好的专业或业余的本、专科学生或研究生。在每年新生入校时招收新学员以给团队注入新生力量及弥补人员流动的不足。合唱团的组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控制合唱团的规模。正规合唱团人数在 50~60 人之间。当合唱团发展到一定规模后, 可招收一定数量的学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 挑选其中优秀的加入正规团员中。第二,注意声部的均衡。因普通高校合唱团大部分都是业余、较爱好歌唱的同学, 但普遍的问题是真正的女中音和男中音较少, 所以, 要在高校各院系招收业余合唱学员。将所招收的学员根据自身的嗓音条件, 分成男高、男低、女高、女中四个声部, 每个声部 15 人左右, 根据不同情况适当调整, 但由于学生歌唱能力的条件及组织工作方面的制约, 声部人数的平衡在实际工作中常会遇到困难, 我们力求各个声部有较好的配置比例。第三,合唱团的管理。由于合唱团成员人数较多且来自不同院系, 排练及演出的组织工作较难做, 学生出勤不易掌握。介于以上原因必须将合唱团正规化、系统化,因此需在团内选拔优秀的管理人才, 组成合唱团组织机构。合唱团应下设: 团长、副团长, 负责团队整体规划; 各声部设声部长, 负责组织排练及协助指导老师对同学进行个别辅导; 另设秘书处、办公室主任、外联部、宣传部、器材等, 负责处理团内日常事务。第四,合唱团的待遇。合唱团成员大部分为非音乐专业的本科大学生, 平日学习及工作繁忙, 可将平日排练记入艺术选修课, 根据所在学校的条件及学校对学生的要求给予适当的加学分政策或其它形式的补助。可将在团期间所获奖项记录在案, 为四年后大学毕业的业绩之一。
2.合唱团的训练。合唱训练是展示合唱艺术时演练的必经过程,它与其他艺术形式和训练有着许多共性,但又时刻表现出合唱特有的个性和意义,合唱训练是一门艺术性较强的工作,它体现在指挥和队员两者的艺术功能与两者的合作关系,如何使两者在艺术实践中形成协调、默契的合作关系,呈现较高的排练效率,达到艺术的最佳效果,是排练的目的所在,特别是对于大学生合唱团,指挥应利用训练方法,使队员在训练中不断积累音乐知识,提升音乐综合素质,并在更好地实施音乐艺术素质教育的同时,使合唱团整体艺术水平进一步提升。由此,我们应该做到:第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和排练计划。第二,讲究训练方法 有针对性地寻找辅助方法。第三,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艺术情境和氛围。
3.进行艺术创造合唱团的比赛、演出。参加多种演出和比赛是检验合唱团一段时间排练效果,提高排练质量的一种手段,同时对于锻炼合唱队伍,增加临场经验,鼓舞全团士气及扩大社会影响有重要意义。高校合唱团应积极参加学校及社会的演出活动,在实践中磨炼自己、获取经验,同时要踊跃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各种合唱比赛,提高自身艺术水平。对于不同的演出和比赛,合唱团应根据不同要求和情况制定演出曲目。首先要了解活动性质、主题及有关规定、要求;声部编排、歌曲演唱要求、钢琴伴奏等, 在排练前要明确并安排工作日程、制订工作计划、协调好各方面关系;做好有关的组织, 筹备工作, 如租借服装、购买用品、准备车辆等等。演出前进行彩排,对不同剧场上下场的路线及音响不同、灯光、位置等进行实地感受, 对不足之处加以改正, 以保证演出的顺利进行。每次演出工作完成后, 认真收集意见并总结, 以提高日后工作效率。
高校是青少年成长、接触社会、步入社会的必经阶梯,也是社会人才“培养基地”。合唱教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精神建设产生巨大的影响力。我国合唱事业大量后备军来源于高校,大学生掌握较全面的合唱理论知识,为将来服务社会、回馈社会、普及我国合唱艺术将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将促进合唱教育链的良性循环,为社会培养新的下一代。高校大力开展合唱活动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需要。同时,通过大力开展高校合唱艺术活动,也必将推动我国合唱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作者简介:
陈丹(1977—),男,河南汝南人,硕士研究生,华东交通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合唱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