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为小语种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小语种人才市场的缺口也越来越大,短短几年的时间,各大高校纷纷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增设了小语种专业,其中西班牙语专业更是普遍看好,据《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咨询报告2016-2017》[1]统计,我国已有50多所高校开设了西班牙语专业。而随之而来的便是高校师资力量是否能够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由于小语种人才的稀缺,许多高校都面临教师队伍阅历浅、教龄短、无经验等问题。因此,在面对学生入口大、师资普遍年轻、缺乏教学经验的情况下,努力探寻提升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方法与途径是高校管理者不得不解决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小语种 青年教师 教育教学能力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5-0015-02
作为独立院校,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走持续健康的发展道路,必须拥有一支稳定的师资队伍。注重师资力量的建设与培养,特别是对于青年教师,如何使青年教师尽快走上讲台并站稳讲台,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是独立学院所面临的一个刻不容缓的重大难题。短短十几年时间,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构建了一支素质优良、专业过硬、规模适宜、结构合理、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与学院发展相适应的稳定的专职师资队伍。特别是在小语种师资队伍的建设中,不仅展现出良好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突显了学院的办学理念、用人之道和育人文化,其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取得的经验对同类型院校而言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一、小语种资队伍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国家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很多高校增设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应语种专业。小语种的升温导致报考小语种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很多专业出现第一志愿填报率爆棚的状态。随之而来的便是摆在高校面前的师资力量紧缺、高质量生源与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质量不匹配等问题。由于长期的“英语热”导致小语种人才极度紧缺,小语种教师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态。而现有状态下,我国高校小语种教师普遍在2-3人,甚至出现一些小语种专业的教师在其他院校进行兼职授课的状况,更有甚者,一些院校为了扩大生源,增加学校的影响力,在没有小语种师资力量的情况下,贸然招收小语种专业的学生[2]。一般而言,开设小语种专业的高校引进教师学历层次普遍为硕士学历,但由于部分稀缺专业难以招聘到合适的师资,只能降低学历层次,而新进教师中,大多数为毕业后直接到学院工作的应届毕业生,缺乏一定的社会工作经历和教学经验,不仅教育教学水平亟待提升,学生课堂管理能力也有待提高。
二、小语种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有益尝试
作为四川省唯一的专业外语院校,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从之前单一的英语语种,到现在陆续增设了日语、德语、西班牙语、法语、葡萄牙语、朝鲜语(韩语)、俄语、越南语、泰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波兰语、匈牙利语和捷克语等共15个语种。部分专业面临着教师学历职称偏低、年龄偏轻、教龄偏短且极其不稳定的情况;大部分小语种专业教师都会担任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教学任务,备课量大且工作任务繁重。为此,针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提出了“四个提升”的发展目标,即提升教学水平、提升科研能力、提升学历结构和提升职称结构。
(一)努力提升教学水平
青年教师的培养事关教育教学的质量,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可以帮助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规划他们未来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建立健全青年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有利于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潜能,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保障作用。从管理层面讲,一方面要坚持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原则;另一方面要严把用人关,保证人尽其才,根据教师的特色和特点,安排适当的课程,同时鼓励教师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敢于尝试新的课型,从而激发青年教师的自我成长、自我激励和创新创造的能力,使他们在现有学识的基础上不断努力和探索更为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3]。
1.坚持发扬“老带新”传统,努力构建校园教学文化
坚持发扬“老带新”传统,构建校园教学文化,分系部、学校和校外教师教学发展三级联动机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传帮带”的形式,建立青年教师成长“导师制”,结对子,一帮一,更好地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引领示范作用[4]。结合新进教师多、青年教师比重较大的实际,制订青年教师培养“三步走”战略,即站稳讲台、骨干教师阶段和学科带头人阶段,分不同阶段对教师进行培养,并结合“教学名师”工程,对不同阶段涌现出的优秀教师评比出“教学新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鼓励教师在不同阶段寻找差距,找准目标,努力提升自己,向优秀看齐。
2. 坚持教学相长,鼓励教师“百花齐放”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进行情感交流,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因此,为了更好的了解授课对象,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调研、学生座谈会、听课教师反馈以及教师自我反思等多方面多渠道了解教师教学情况,根据每个教师的特点,提出整改希望和要求,幫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切实将“学为中心、师重引导”落到实处。同时,鼓励教师精选出自己愿意教授的两门课程和一门备选课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鼓励教师挑战不同的课型,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在安排课型时,结合教师的个人意愿、知识结构和性格特点等分配课型,鼓励教师“百花齐放”,使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在稳步提升中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
3. 坚持教学承上启下,鼓励教师成为“多面手”
学习语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环环相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各年级的衔接过渡,承上启下,让教师清楚明白每一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从而有计划地进行教学,才能保证教学的完整性。因此,每个年级的教师除了要了解自己年级学生的情况及知识需求外,还需要了解其余年级学生的情况,即低年级要知道高年级能力扩充需要什么样的基础,高年级也要知道低年级有什么样的教学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能力。单一的培养方式容易导致青年教师培养效果不明显,青年教师培养应从单一性向多维度转变[5],一方面是由于青年教师成长的背景不同,单一培养方式很难激发教师们参加培训和主动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很难保证每一位青年教师在同一种培养方式中取得多重的学习效果。因此,充分调动青年教师学习和深造的热情,方能提升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而青年教师跨年级跨课型、跨年级同课型交叉听课,不仅能够培养他们教学系统性的概念,还能够使他们对专业全盘的教学目的有所了解,从而理清自己的教学思路、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步骤,将自己培养为“多面手”,以适应教学需求。
4.坚持以人为本,鼓励教师坚守教育事业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高校间的竞争已然演变为师资力量的竞争和生源的竞争。特别是作为专业的外语院校,在当今部分小语种教师稀缺的情况下,要想在众多的高校中立于不败之地,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才管理理念。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宁缺毋滥,任人唯贤,努力建立健全选拔培训机制,选拔具有良好师德师风和人格形象的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同时,建立较为合理的教师收入分配体系,坚持四个倾斜:即向一线教师倾斜;向高职称教师倾斜;向高学历教师倾斜;向小语种教师倾斜。针对小语种教师招聘还专门制定了《特聘小语种教师待遇》,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了留住良好师资,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还努力创造尊重人才、待遇留人、感情留心、事业留魂的和谐环境,达到以“引心”来“引人”,从而稳定教师队伍,提高办学质量。
(二)努力提升科研能力
由于小语种专业教师普遍年轻,大多数为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担任教学工作,教学经验缺乏,科研能力相对薄弱。因此,学院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鼓励教师“抱团取暖”,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取长补短,坚持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不断总结经验,积累知识,积极开展各种教学研讨。同时,坚持“派出去”和“请进来”,鼓励青年教师自我提升。在“派出去”方面,坚持选派教师到国内外同类知名院校参加观摩听课、学术交流、业务进修等。在“请进来”方面,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或行业成功人士到学院讲学。通过这些交流和学习,让青年教师了解自身的不足,看到自己的优势,即使存在年纪轻且阅历不足的劣势,但也有青春激情的一面,不仅做事雷厉风行、干练利落和响应度高,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让青年教师树立信心,规划未来,鼓励他们努力增强自己的竞争力,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鼓励教师申报科研课题,并在科研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
(三)努力提升学历结构
当下,小语种人才需求逐渐从单一的外语人才向复合型外语人才转变,高校目前的教师结构显然无法适应这一转变。一方面在鼓励教师进修本专业研究生的同时,鼓励教师攻读其他专业的在职研究生,不仅实现了本专业的学历提升,同时也实现了“外语+专业”的复合型师资力量的培养;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选派教师“走出去”,一是赴国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培养教师的国际化视野,拓宽教学思路,把握国际性热点问题和先进的教学理论及教学经验;再则,选派教师到用人单位或相关领域进行挂职锻炼,扩充教师的行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小语种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以适应外语人才需求的转变。
(四)努力提升职称结构
在职称评定方面,一方面坚持打破职称评定终身制,变“评”为“聘”,以能力为标准,推行职称内聘制。另一方面,实行“低职高聘”,为那些责任心强、教学效果好、教学能力突出的教师特别是让一部分有真才实学,但因各种原因未能完成职称晋升的教学人员看到了希望,形成了有利于优秀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机制,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稳定和发展了人才队伍,更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4]。
三、结语
对于专业的外语院校而言,小语种青年教师的培养始终是高校管理者的工作重点,虽然目前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在小语种青年教師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上积累了一定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经验,也看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提高小语种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仍需继续探寻更多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不断完善小语种青年教师培养体系,使其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6],努力成就一批专业水平高、专业素质过硬、适应小语种人才培养需求的高校青年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邱均平,赵蓉英,柴雯,董克. 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咨询报告(2016-2017)[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6,01
[2] 王琼,朴雪涛. “ 一带一路” 背景下高校小语种教育发展问题研究[J]. 煤炭高等教育. 2018(1):90-98
[3]王今雨. 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5):233
[4]尹大家. 内涵式发展中奋进的独立学院[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3(10):65
[5]朱新江. 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机制的演变与启示[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5,4(2):131-132
[6]王海文.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中国电力教育. 2012(11):107-108
作者简介:
陈达伴(1980—),女,贵州贵阳人,布依族,硕士,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 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