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绎曾“行文八法”文章学理论研究

2018-01-24 03:20耿红卫程成
语文建设 2018年5期
关键词:文体文章作文

耿红卫 程成

文章学即研究所有单篇文章写作的学问。古代文章学包含了古人沉淀千年的写作理论。元代中后期文章学家、文学批评家陈绎曾不断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致力于论述行文之法。他在《文说》中立足于“自然”的原则,从写作修养、语言修辞、谋篇布局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提出了颇有见地的写作方法论,即“行文八法”。陈绎曾还对“八法”中的抱题、明体、用事等进行了细分和论说,既有对前人的继承,又有大胆的创新,对于强化当今学生的章法、文体、修辞等写作基本知识具有借鉴作用。

一、陈绎曾的“行文八法”

养气法。陆游在《剑南诗稿》中告诫其子作诗之要:“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为文之法,不可仅拘泥于文章表面绚丽多变的方法技巧和词藻,作家的内在修为才是为文之基。陈绎曾认为,作家应养出“文气”才可做出好文章,此处的“气”便是作家的内在修为。他指出“养气”的方法,首先要养心,摒除心中杂念,即“澄心”,然后便是安静思考,即“静虑”。之后,陈绎曾进一步说明了“养气”与作文之间的关系:作者在平时应该将景、事、人、物等写作素材默存于胸中,并与自己的本心融为一体,到了这种程度,“气”便可“油然自生”;当写作的兴头到来之际,写作者有感而发,文思“自然流动”。同时,陈绎曾也特别强调,景、事、人、物等写作素材要“自然存于胸中”,“气”只能“养”而不能“作”,否则文辞便会浮于表面,显得矫揉造作。这反映了他认为文章之气必须是有感而发、自然生成的,而不是由着作者凭空捏造、无中生有。

抱题法。这是“行文八法”里举足轻重的方法之一,抱题,即抱定题目,紧扣题目来立意,又称“审题法”。陈绎曾在这一方法中归纳了十种,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招题”。首先应将题目反复玩味推敲,即“熟涵泳之”,直到吃透题目,成竹在胸,最后将其中的粗糙之理弃去,只取精华微妙之意,方做成文章。“招题”貌似意超题外,实则不离题中。陈绎曾称“招题”为“作文之极功也”。其他的主要有“开题”,将题中合说事拆分开写,逐一说尽,相当于现在议论文写作结构中的并列式结构;“扩题”,取题中最主要一点作为文章主干,余事只是略微带过;“蹙题”,题目所表之意太多,需删繁就简,但不可漏脱题中一事;“衍题”,有时考生碰见题目虚空的情况,可能一时会感觉无话可说,此时需衍生题意,但又需注意无一事题外来。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陈绎曾“抱题法”的一条重要原则:抱定题目不放,准确分析题目立意,方可成文。

明体法。明代徐师曾云:“文莫先于辨体,体正而后意以经之,气以贯之,辞以饰之。”“明体”即“辨体”,不同文体因其功用和表现内容不同,特征也不同,故古人写作以辨别文章体式为先。陈绎曾追求文体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他在《文荃》中突破前人对于文体划分方式的桎梏,将表达方式作为文体划分的主要依据,别具一格。而且陈绎曾对文章表达方式的分类十分细致,在《文荃·古文谱三》中,他将古文之式分作“叙事”“议论”“辞令”三种,《文荃·古文谱五》“文体论”则以此三种表达方式为总纲,再根据文章功用细分出五十一类古文文体。陈绎曾在“明体法”中简要说明了各类文体应有的风格,目的就在于“体格明则规矩正”,确立文体使用规范。对于每类文体,陈绎曾均从内容与形式方面提出风格特点或修辞准则,而且他看到一些文体须灵活变化的特点。例如,“传”这种文体,应该根据所传之人变化;“纪”这种文体,应该根据所纪之人变化,等等,丰富了宋元时期的文体观内涵。

分间法。关于文章间架,早在《易》中就提出了“言有物”和“言有序”的著文命题。著文之要,首先在于言之有物,其次在于通过相应的形式,有条不紊地谋篇布局。陈绎曾的“分间法”对文章之头、尾、腹均提出了具体准则。开头“欲紧而重”,各部位在篇章中所占的比例,大文则“五分腹,二分头额”,小文则“三分腹,一分头额”;文腹有承接和转折的作用,要先实而多转折,笔力强健但大意明快;结尾应该轻快利落,但是表意要足,三分头,二分尾。陈绎曾指出,间架应该自然,若不欲使人看出间架迹象的原则就是“意分而语串,意串而语分”。分小段时,每小段文意是分开的,每小段有每小段的段落大意,但段和段的语言是串联的,反过来,每小段的段落大意又是串联的,语言是分开的。

立意法。写作中,立意和审题难以割裂,做文章要想有巧妙高明的立意,必須先做到审题箭无虚发;审题之后,也要在自己衍生的众多想法中择取最精妙的立意,才能生出好文章。陈绎曾认为,个人的生活经历、知识以及主观情感的生成,与其文章立意有着莫大的联系,故文章立意向来脱胎于景、意、事、情。这四者即包括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客观事物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情感和思维活动,“立意之法”必须依据这四个要素,并以其中一种要素为主导,统领剩下的三个要素。文章无景则不生动,景包括天文地理物象,以气为主;无意则粗糙,凡议论思致曲折则为意,以理为主;无事则虚空,事包括实事故事,“事出于景则真”,事件只有放在当时其发生的具体背景中去论述,才能使别人感觉真实;无情则不能使人信服,情包括人的喜怒哀乐爱恶欲,“意出于情则切”,文章立意出自作者的真情实感才能令读者有切身感受。

用事法。用事又称“用典”,是古人进行创作活动时所必备的一种修辞方法和写作素养。古人从小就注重培养幼儿熟读历史典故,传统蒙学教材《千字文》就涉及大量用典,更有以《十七史蒙求》《龙文鞭影》为代表的一大批掌故类蒙学教材。陈绎曾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将用事归纳为九类,具有代表性的有正用,即今天的正面论证;反用,即今天的反面论证;借用,借用典故来表达别种意思,例如借物喻人、以人喻物等;暗用,暗借故事之语意,而不彰其名迹;除此外还有对用、扳用、比用等。最后,陈绎曾指出,“用事”可用故事之意,但须用全新的语言将“事”融进自己的文章,且“三语以上,不可全写”。这体现了陈绎曾倡导写作用事时不能照搬古人旧言,而应该发散思维,从全新的角度去组织语言,与时俱进。

造语法与下字法。任何文章的写作,皆为因字成句、积句成章,字句乃文章构成的基本元素,故古人重视对文章字句的锤炼。“造语法”与“下字法”正是基于此种传统提出的我国文章学特有的修辞技法。因“造语”与“下字”密切相关,故在本节中将二者合来论说。陈绎曾将“造语法”细分了十四类,“下字法”分了四类,体现了他对文章修辞、字句表达的深入钻研和重视。他在“造语法”中对每种类别都给出了具体的例句以供参考,大多都与当今的修辞格分别对应。例如,“拗语”属于修辞的“错综格”,“答问语”属于修辞的“设问格”。陈绎曾在最后提出了“凡造语皆自然”的观点,进一步体现了他对自然文采的崇尚,且与他所提倡的“养气法”中的“气油然自生”“文思自然流动”的观点是符合的。而“下字法”有四项:根据文音下字的谐音,若音当扬,则下响字,反之,若为抑音,则下咀字,即哑字;审意,即根据文意当明、当藏、当尊、当卑的不同情况分别下显字、隐字、重字、轻字;袭古,就是指于文章平稳处宜用古人曾下过的好字面;取新,就是在出奇处用新字面,这新字面虽然不曾经人道过,但是也不能显得怪僻,应该令人读起来感觉自然乃善。

二、“行文八法”的现实意义

1.静思养心,文思自来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在写作准备阶段,教师应以塑造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为重点,例如学生写作动机的驱动与写作素养的培育。在陈绎曾眼中,学生的写作素养是养成的,需要一个过程。自古以来,关于“文气”的争论就分为先天和后天两派,先天派认为“文气”是人天生就具有的,例如南北朝教育家颜之推认为没有“文气”的人就“勿强操笔”;陈绎曾属于后天派,认为“文气”需要培养。后天派的观点更适合现代写作教学。教师需要注意从日常教学的细节出发,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积聚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基于陈绎曾的观点,写作素养应该遵从以下两个步骤:第一,平静心情,摒除杂念。学生应该善于通过专心观察积累写作素材,获得亲身体验,积累丰富的表现材料。第二,用心思考,阐发文思。根据写作的定义,写作需要一系列思维活动的参与,因此教师应启发学生在心中炼化素材时多思多想,发挥创造力。

2.准确审题,发散思维

学生对文题进行认知,是把思维活动外化为语言表达的表现,因此,学生对文题的认知准确与否决定了其作文是否具有主旨向心性。陈绎曾的“抱题法”可借鉴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抱题十法中处处体现了他强调作文要咬定题目,不可跑题,这在现代写作教学中仍然是一条重要的原则;二是抱题十法并不僵化,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如反题和衍题,在当今写作教学中便涉及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问题。陈绎曾还针对考场上题目的不同,给出了不同的抱题法。例如碰见题目悖义理或者题繁题虚,可以使用不同的抱题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考场应变能力。其中“蹙题”对于当今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尤其具有参考意义,有时考题中的材料所表达的题意可以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来论述,学生可以择其中一角度展开论述,也可以综合几个角度来写作,如果选择综合角度,便须注意“删繁就简”这一原则。

3.抓住题眼,正确立意

明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将文章立意形容为“帅”,他说没有立意的文章就像是一群没有将帅的士兵,只能被称为乌合之众。陈绎曾认为,文章之立意来源于景、意、事、情四者,这四者是文题所包含的要素,也可以理解为我们今天所说的“题眼”。写作若是能把住题眼,可节省构思立意的时间。陈绎曾认为作文之立意必“兼四者”,但是从现代写作教学的观点来看,如果不管什么类型的作文都要“兼四者”,包含要素太多,容易写成“四不像”。所以我们不必让学生“兼四者”,可以兼三者、兼二者,例如写景类记叙文以景为主,可以兼情或意,或二者皆有。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记事类记叙文和议论文写作训练时,还应遵循陈绎曾所提出的“事生于景则真”“意出于情则切”的立意原则。在“立意法”的最后,陈绎曾引用其师父戴师初语,认为作文立意只有考虑到第三番方能达到“精”的程度,方可用之。在当今的写作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对学生强调反复构思、推敲作文立意的重要性,敦促学生谨慎下笔,不要顾左右而言他。

4.规范文体,慎选文体

文章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点皆蕴藏于文体之中。陈绎曾说“明规矩则体格正”,我们应该借鉴古人对于文体知识的钻研和重视,从根本上规范学生的文体表达,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综合素质。一方面,教师在写作教学中除了向学生明确不同文体的写作规范外,还应该在阅读教学中注意渗透文体知识,以课文的文体特征为重点进行教学;另一方面,高考作文“文体自选”的重点并不在于学生对文体的选择可以随心所欲,而是强调学生选择的文体能符合相应的规范和特征,所以教师还应该提醒学生要把握好“度”,不能一味在文体上求新,结果弄巧成拙。

5.善于用事,灵巧例证

“用事”二字拆分来看,“事”涉及储存在学生长时记忆里与作文主题内容有关的素材知识,“用”则涉及素材运用方法的修辞知识。弗劳尔·海斯的写作认知模型认为,长时记忆中有关作文知识的储存,关系着作文品质的优劣,若学生缺乏主题内容知识及修辞知识,就很可能偏离主题,写不出一篇合格的文章。“用事”基本原则和方法对于当今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素材的运用和议论文写作中的例证具有指导意义。“摆事实,讲道理”是高中生议论文写作中最为普遍的论证方法,陈绎曾的九类“用事法”启示我们,学生应该掌握多种论证技法,把多种论证方式相结合,灵巧例证,如此才能使文章不落于俗套,别出心裁。“凡用事,但可用其事意,而以新语化人吾文,三语以上,即不可全写”,这是陳绎曾对于“用事”的看法,体现了其“用事”追求“巧而化之”的原则。教师在日常写作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注意储材外,还应该教会学生善于用事料、化事料、简事料。学生“巧而化之”的材料可以真正为自己文章的立意和内容服务。

6.规范结构,谨慎布篇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做到了思想立意正确、材料饱满,还要保持文章结构符合规范,才能更加凸显表达内容。依据陈绎曾“分间法”的观点,再长的文章,结构上也无非分为头、腹、尾三个部分。第一,开头应简明扼要,言辞优美。开头应该紧凑但高凝义理,一个好开头,更有利于作者寻找写作切入点。第二,文腹不仅应该理论饱满曲折,而且要做到行文思路合理、清晰、流畅。第三,《文说》中对结尾运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如骏马注坡”,意思就是说结尾应该干净利落。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可以分专题加强对学生这三个方面的训练。陈绎曾并没有将头、腹、尾这三个部分割裂来看,他强调了过渡的重要性。也就是文章间架应自然顺畅,过渡与照应是使一篇文章脉络顺畅、结构严谨的桥梁,这二者使得文章段落的大意和语言始终相串联而不分散。

7.推敲语言,锤炼字句

作文的具象形式是各种句式的综合展现,因此,文章的字句需要作者步步为营,精心锻造。一篇作品,首先要讲究语言准确得当,其次才去考虑美感。陈绎曾对“造语”和“下字”进行琢磨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文章的句和字能更好地表情达意,从而提高文章的审美价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初中生的表达“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语言生动”。而当前学生作文中行文堆砌、病句连篇、用词不当的现象十分普遍。针对这样的状况,从学生来讲,首先应该在日常写作训练中注意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以确保行文通顺自然;其次注重字义与词义的辨析,使字词搭配迎合文章的感情色彩;修辞是提高文章表达效果的有效手段,因此学生还应该学会正确运用修辞。对教师来说,要在作文评价环节上把好关,不仅要自己注意学生文中的不规范字、不规范句,还要敦促学生注重多改。

《基础教育·师范教育·语文教育——徐特立、林砺儒、朱光潜文选》 饶杰腾

本书系饶杰腾先生生前编录。先生循着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途径,研讨科学的语文教育观,以期达到求真务实的终极目标。书中精选了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林砺儒,中国近现代美学家、教育家朱光潜3位教育前辈的12篇文章,其中徐特立5篇、林砺儒3篇、朱光潜4篇。这些文章分别选自《徐特立教育文集》《林砺儒教育文选》《朱光潜全集》,从“基础教育”“师范教育”“语文教育”三个方面阐述语文教育理念。其中既有对课标重要性的论述、对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思考,也有对师范教育的反思,还有对文学与语文关系的探讨,为老师们更好地依课标、用教材、上好语文课提供了理论指导。

猜你喜欢
文体文章作文
另类文体巧谋篇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
话题作文全功略(三) 符合文体要求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
文体不等式
腹中两次取出金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