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鼠达人”杨再学 鼠口夺粮32年

2018-01-24 03:21
北广人物 2018年50期
关键词:余庆县鼠害学说

在贵州乌江之畔,54岁的遵义市余庆县植保植检站站长杨再学和老鼠已经“斗争”了32年,每到年底,他都要算一算今年又从鼠口里夺回了多少粮食。“全省农田鼠害防治面积600万亩,我们的研究成果推广了100万亩,按平均每亩挽回粮食损失10公斤计算,今年‘鼠口夺粮1000万公斤,能为农户挽回产值2000万元左右。”杨再学高兴地说。

杨再学是成长于余庆县大乌江镇的山里蛙,1986年从贵州农学院植保专业毕业后,分配在余庆县植保植检站工作。上岗没几个月,贵州搞鼠种调查,领导看他能吃苦,就安排他参与。从此,他和人人讨厌的老鼠结下了不解之缘。

面对这份又脏又累的工作,他丝毫没有怨言,30多年的老鼠研究,奔波于田间地头和实验室之间,反而得到极大乐趣。由于精通老鼠,他被人称为“老鼠精”,而他认为,研究老鼠他有两件“法宝”。

第一件“法宝”是研究老鼠。“老鼠不光糟蹋农民辛苦种下的庄稼,还传播疾病,刚工作时,我们一帮年轻人天天在田坎上捉耗子,头天晚上安200个捕鼠夹,天没亮再收回来,一晚上能打到二三十只老鼠。”杨再学说。收集老鼠标本是杨再学最爱干的事。“通过测量老鼠的体重、体长、尾长、耳长、后足长,观察怀孕情况等,可以全面了解老鼠的种类、习性、繁殖周期规律,对鼠患预报、防治都很有好处。”杨再学说。这些年来,杨再学共捉鼠近万只。在余庆县植保植检站“鼠害陈列室”里,陈列着大大小小20多种、100多只鼠类的标本。这些都是杨再学的“战利品”。

第二件“法宝”是不断完善治鼠新技术。1996年,受贵州省植保植检站委托,杨再学担任“贵州省农田鼠害研究协作组”主持人,肩负起全省农区鼠害监测与治理工作的重任。“全国有鼠种200多种,南、北方环境不同,鼠害發生特点也不同,比如在贵州,黑线姬鼠的危害就非常严重,必须有针对性防治。”杨再学说。过去防治黑线姬鼠主要是把鼠药露天放在农田里,一场大雨就被冲走了,杨再学研制了“毒饵站”灭鼠新技术,用PVC管、竹子、矿泉水瓶做盛放毒饵的容器,用铁丝做支架,就地取材、制作简单,不污染环境,对害鼠可长期控制。

2016年,在过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杨再学带领团队完成“农区害鼠种群生态及监测治理标准体系研究”项目,为我国农区鼠害监测与综合防控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一位基层农技人员,能获此成绩,付出的艰辛和汗水,我们无法想象。

“老鼠也在变聪明,一些老的治鼠技术需要不断完善。这套标准体系涵盖鼠害监测、防治多方面,保护老鼠‘天敌、无二次中毒、减少环境污染,达到绿色防控鼠害的效果。”杨再学说。

杨再学说,基层农技人员里也能出专家,论文要写在大地上,成果要留在千万家。“我时刻告诫自己,一是持之以恒,二是精益求精。”杨再学说。

这些年来,他主持和参与国家、省、市级鼠害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156篇,出版鼠害著作17部,参与制订国家、省级标准10项;他主持申报的《贵州鼠害控制减少粮食损失保护农业生态安全项目》,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技术合作项目。杨再学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贵州省省管专家等荣誉称号。2011年,余庆县成为全国第二家正式挂牌的国家级农区鼠害观测试验基地。

贵州省农田鼠害研究协作组的“鼠害资料室”里,存放着30多年来的文献材料。“研究贵州鼠害问题,我这里资料最全,从1986年到现在的都有,对我都是无价之宝。”杨再学说。

“贵州的鼠密度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的15%,下降到如今的3%到5%,但老鼠繁殖力极强,消灭不绝,鼠害防治没有止境,鼠害研究永远在路上。”杨再学说。

邢大军据《新华每日电讯》整理

猜你喜欢
余庆县鼠害学说
关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新思考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草原鼠害的危害及综合防治措施
My Pen Pal
My winter holiday plan
My weekend plan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与“五轮学说”
玉树草原鼠害防治建议
玉树地区草原鼠害防治的建设与管理
巴里坤县草原鼠害防治现状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