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猫如命、爱穿亲手缝制的白衣布裙、爱小花小草,还爱飙车……中国著名版画家、在广东文艺界有“美人格格”之称的郑爽虽已年过八旬,举手投足却流露出时下流行的“森女”范儿。郑爽近日表示:创作,一定要尊崇内心的感觉。
皇室后裔逢战乱颠沛流离
郑爽的母亲是末代皇帝溥仪的二妹爱新觉罗·蕴和,8岁前,郑爽一家与部分满清皇族,随溥仪生活在长春。闲暇时,一家人最爱的游戏是画画。当时郑家有大大的庭院,后院里种满了花革,小猫小狗嬉戏其间,姐妹们在自家的乐园里,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然而,战乱时期哪有真正的伊甸园。日本投降时,郑爽一家人与其他的伪满皇室后裔100多人被抛弃在一个叫大栗子沟的小镇。
一行得了自由的人准备前往沈阳,由于当时交通瘫痪、信息全无,身上携带的金银细软也在途中被劫持一空,无奈之下只得分散逃亡。逃难途中,郑爽和妹妹只好去讨饭。回忆起70多年前的辛酸往事,郑爽忍不住掩面抽泣,“落差太大了,但现在回想起来又觉得,生活阅历真是太丰厚了,或许正是这段经历,才让我在面对任何事情时,都能平静与淡然。”在郑爽眼里,那个身份特殊的舅舅,“就像一个大男孩儿一样,见到我们就拉着我们的手转一下,一到我家来就跟我弟弟在床上打闹逗笑。”
无心插柳“过把瘾”迈进央美
如果没有做版画,现在的郑爽可能在园艺上有一番造诣。郑爽家里的墙上,挂着很多小桕框,相框里面是压千了的花草,根据构图和颜色,不同的花草组成一幅幅不同的画面。“我很早就有这个爱好,我原本是想学园艺,没打算学画画。”
郑爽初三时,北京市少年宫组织了一次少儿美术比赛,美术老师要求大家都参加,画有意义的事。当时正好是抗美援朝,中学生们很多都跟志愿军有书信来往,郑爽觉得这个很有意义,于是就画了一幅《给志愿军叔叔的信》,画完觉得还有点不过瘾,又提笔画了一张自画像,郑爽凭借这两幅画获奖,被学校推荐去报考中央美术学院附中。而就是这张自画像,让郑爽被招生老师看中了。
天性使然手中刀雕琢真情
1957年,郑爽考入中央美院版画系,师从李桦、古元和黄永玉等艺术大家。自与版画结缘,她终其一生未曾相厌,而是越来越爱,“我喜欢它那平板的带有装饰性的美,也喜欢刻刀划过木板的沙沙声,可惜现在刻不动了。”郑爽伸出右手,“这些年刻版画,指关节都变形了。”
郑爽钟情的题材永远都是那些纤细和自在的生命,家里养的猫、莳弄过的花草等日常生活所见均可入画。1982年获得法国春季沙龙金奖的《绣球花》,就取材于她养的很普通的一盆小花。漫画家廖冰兄曾称赞郑爽是善于用视觉形象来抒情的优秀诗人,“她的作品大都取材平凡屑小,样式精致小巧,无不洋溢着诗情,看她的画有如读诗。”
尊崇内心的感觉是郑爽数十年创作生涯的根本,这源于她大三时的一次创作。当时,班主任李桦带着学生前往三门峡工地写生。一个周日,郑爽与同学前往附近乡村“探险”,翻山越岭之后在一个山坳里,看到一个由一层一层窑洞构成的山村,“他们的门帘上都绣了花,窗户上也贴了漂亮的剪纸,生活虽然不富裕,但却充满了美感。”眼前的一幕幕让郑爽备受冲击和感动。
回校后,郑爽将这份感动创作成画,最终,画作《黄土高原的春天》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聊起多年的创作经验,郑爽认为,一定要画自己最有感觉的事物,只有这种潜移默化、情不自禁的创作,才能表达你真实的感受。
养猫上网八旬妪酷爱飙车
算算时间,自1963年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只身一人南下,郑爽已在广州生活了54年,如今已年過八甸。郑爽家的阳台上,一盆盆绿植生长得很是茂盛,几只猫儿在阳台、客厅、画室自由穿梭嬉戏,几幅以猫、庭院、花儿为主题的版画,错落有致地悬挂于各个房间的墙上。因接受记者采访,郑爽还特地换上自己手工缝制的白衫和格子布裙,颈间还配上一条小丝巾。种花、种草、养猫、画画、上网、飙车,这是郑爽现今的生活状态,“我六十岁才考了驾照,不开车就太不上算了,我特别喜欢开快车!”
据中新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