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的建模教学是小学教师最近谈论的热门话题,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数学建模在课堂的兴起已经对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运用该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策略,让学生在数学课堂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为其数学综合素养的有效形成及优化奠定坚实基础。本文将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建模教学展开深入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建模;探究
随着新课改的有效推行,学校越发重视对小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培养,而数学建模教学无疑是一种提升学生数学综合素养、促进教学效果优化的良好方法。但是不少教师对建模教学的理解还有所偏差,导致在建模教学中走了不少弯路,使教学效果不增反降,这需要引起小学教师的重视和反思。本文将在探讨数学建模的内涵、基本模式等基础上,就其教学优化策略进行讨论。
一、 数学建模的具体内涵及基本模式
(一) 数学建模的具体内涵
通俗来讲,数学建模主要是指应用具体化的数学模型,向学生生动讲述和呈现数学的知识概念、公式理论、定理定义,将较为抽象难懂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促进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将该教学模式应用到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较为贴合学生直观性的思维认知特点,有利于提升小学生课堂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数学内容的理解。而在小学课堂开展数学建模与其他学段开展教学建模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前者主要是促进小学生的认知和理解,后者则为了在实际中具体的应用。教师要在教学中对此有所了解。
(二) 小学数学建模的基本模式
小学数学的建模是有一定的规律特点的,一般按照如下的流程展开:①预设问题:主要为了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创建数学模型的教学情境;②优化假设:对预设的问题进行简化,对教学情境进行有效解读;③建立模型:教师根据以上步骤的总结,构建具体的模型,对数学模型的本质进行探讨和揭露;④模型求解:对模型进行有效解答,全面理解模型的含义;⑤检验结果:主要是对探究的内容进行有效检验。以上就是小学数学建模的基本模式,有时会因为运用上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二、 数学建模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 设置科学合理的问题,为建模教学打好基础
问题的设置是数学建模教学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科学合理的问题设置有助于学生在课堂较好地认知和体验,进而在探讨交流中不断发散思维,促进自身数学知识体系的形成。在小学开展的建模教学问题设计中,教师要选取和生活联系较为紧密、趣味性强、具有探究性、开放性的、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问题,作为探究对象。例如,青岛版小学四年级《新校服,条形统计图》章节,先从学生身边的校服尺码讲起,引导学生对本班每个学生的校服尺码进行测量,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紧接着让学生对测量的数据进行分类汇总,进行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通过自主练习,巩固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学习效果。通过这样贴近生活的问题设置,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深刻感知了数学模型存在的具体价值,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与学习兴趣。
(二)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为建模教学添色加彩
教学情境是数学建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小学生自身在数学认知上的局限性,导致教师不能直接通过讲解来说明问题的最终答案,而需要教师设置生动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因此,教师要在建模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全面提升课堂的活跃性和精彩性。例如,青岛版小学四年级《快捷的物流运输,解决实际问题》章节,教材通过设置物流运输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情境,对物流和车站之间的距离进行了探究,进而较为自然地引出了速度、时间和路程,让学生掌握了求路程的公式为速度乘时间,这比教师在课堂单纯地讲述这个公式效果要好许多,可见良好、有效的教学情境设置可以帮助学生从抽象晦涩的现实模型,转向到直观、生动的教学模型,全面促进学生对教学问题的理解,也可有效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 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正确把握数学建模定位
小学生的心智发育还不够成熟,对数学理论知识的认知和理解还较为浅显,如果教师在建模时不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则必然会影响数学建模教学的效能,鉴于此,教师要正确把握数学建模教学的定位。其一,数学建模要定位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对于建模的复杂度不能过高,要在学生的学习能力范围之内,并努力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积极将教材中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借着对生活的感知,去体验数学模型,较好地理解数学模型,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和提升。其二,在建模教学的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分阶段、分步骤提升教学的难度、内容的复杂度,每次提升难度前要对学生进行多次动态的考核,确保学生能在建模教学中听得懂、学得会。其三,教学建模的定位要符合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对小学生的认知起点进行有效把握,按照小学生对应的年龄认知思维进行换位思考,并从儿童的角度看去待建模教学的规划、建模问题的设置、讲课的具体角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有兴趣、愿意学。例如,在学习平行与相交内容时,教师可以从小学生的角度出发,将常见的人行横道、路灯杆等设置成数学模型,让学生在对熟知事物的探索中,较好地学习线与线的相互平行、相交等知识内容,强化学生学习的效果,全面提升课堂的教學质量。
综上所述,教师要对数学建模的内涵及基本模式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知,在教学中积极进行建模教学,不断优化数学建模教学流程、策略,设置科学合理的问题,为建模教学的高效实施打好基础;创建有效的教学情境,提升建模教学的精彩程度;准确把握建模教学的目标定位,有效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小学数学课堂的建模教学变得高效、多彩,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课堂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为小学生数学综合素养及其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萍恺.小学数学的“数学建模”教学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2(4):201-204.
[2]陈蕾.小学数学建模教学的三个关注点[J].上海教育科研,2013(8):92-93.
[3]陈修臻.数学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
刘大梅,山东省滨州市,滨州市滨城区国昌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