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2018-01-24 21:41毕志升
软件 2017年7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人才培养

毕志升

摘要:医疗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当前医疗卫生信息化的人才需求和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情况,从课程设置和实施方案两个方面提出了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建议。该建议强调信息管理专业的跨学科本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对专业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0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正快速推进医疗信息化。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为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信息化指明了方向。行业的发展需要有充足的人力资源。然而,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人力资源存在数量少、学历低、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医疗卫生信息化人才是推动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的必要前提。医学院校拥有丰富的医学教学资源,理应成为培养医疗卫生信息化人才的主力。这是医学院校的一次机遇,一种挑战,更是一项使命。

1醫疗卫生信息化的人才需求

人才培养需要满足社会的需求。医院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其信息化人才需求在行业内具有代表性。调查表明,超过一半的医院认为当前医院信息化人员无法胜任医院信息化工作。除了人员数量不足的原因,知识结构不合理和综合应用能力弱是不满足医院需求的两个主要因素。同时,部分医院认为信息化人员的学历过低。

在具体的技能要求上,医疗卫生信息化人员作为一种与医疗卫生业务紧密结合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充分了解医疗卫生业务才有可能完成信息化工作。由于培训是专业技术人员持续满足业务需求的保障,因而可以通过考察培训内容了解医院对信息化人员的技能要求。除了基本的系统软硬件、网络安全、编程技术等技能,认为需要培训信息检索或数据挖掘技术的医院占63%,认为需要培训医院运营管理的占58%,认为需要培训医药知识的占34%,认为需要培训统计分析技术的占27%。由此可见,医院对信息化人员的技能要求是多方面的,单纯的系统软硬件、网络知识难以满足医院的需要。同时,医院并不满足于实现医疗电子档案,在此之上的信息检索和数据挖掘技术已经受到医院的重视。这与大数据时代强调对数据的利用不无关系。此外,以医药知识为代表的医学知识、以医院运营管理所代表的管理学知识和以统计分析技术为代表的统计学知识也是医疗卫生信息化人员必须具备的知识。

由于同时需要具备计算机、医学、管理学和统计学知识,医疗卫生信息化人才可以由计算机类、医学类、管理类和统计类专业人才转化。医学院校由于具有浓厚的医学背景,在医疗卫生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上相比其他院校,特别是没有医学院的院校,具有巨大的优势。因此,医学院校应当是医疗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的主力。当前,许多医学院校开设了信息管理专业,正是适应了人才市场对医疗卫生信息化人才的需求。

2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从医院对医疗卫生信息化人才的要求可以看出,系统维护和建设是医疗卫生机构对信息化人才最基本的要求,医学和管理学知识是为了让信息化人才更好地完成系统维护和建设工作而存在的。因此,以培养医疗卫生信息化人才为目标的信息管理专业应当是一个以计算机为主,医学、管理学和统计学为辅的跨学科专业。当前,我国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学生定位不清晰、没有结合医学强项以及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

(1)学生自我定位不清晰

信息管理专业本质上是一个跨学科的专业。计算机、管理学和统计学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思维方式,学科之问的跨度较大。而定位为培养医疗卫生信息化人才的信息管理专业,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医学知识。学生同时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需要合适的结合点,以便形成知识网络和实现自我定位。没有结合点的信息管理专业,宛如4个专业的大杂烩。松散的知识结构不利于学生了解知识之间的关系,无法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更谈不上融会贯通,学习效果不佳。进一步地,学生自认为在计算机、医学、管理学和统计学上不如这4个专业的学生,对未来充满忧虑,缺乏专业认同感。缺乏专业认同感,学生或没有学习兴趣放弃学习,或抛开学校的教学内容自学其他知识,专业培养自然就无从谈起。

(2)没有结合医学强项

作为一个以计算机为主的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往往参照其他综合性、工科院校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通过裁剪部分计算机课程,补充医学、管理学和统计学课程进行设置。这样的课程设置既容易忽略课程结合点和整体性,脱离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又与其他类型院校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雷同,缺乏医学院校特色。例如,在开设了管理学原理后,没有进一步开设医院管理学和病案管理学等与医疗卫生信息化紧密相关的课程。此外,在课程教学上缺乏跨学科视角,仅仅立足于单一课程的教学,没有实现学科的相互渗透特别是医学知识的渗透。医学院校的医学优势无法得到发挥,学生在医疗卫生信息化方面也不具有专业优势。

(3)实践能力不足

系统开发和维护是医疗卫生信息化人才的主要工作之一。因此,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应当注重培养实践能力。然而,在教学方式上,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依然占主导地位,实践课程较少,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交叉学科,仅仅在一个课程、学科内进行的实践并不足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实践能力。因此,即使有些学校增加了实践课时,难以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效果。更进一步地,缺乏和医疗卫生机构合作的产学研结合,培养的实践能力也无法满足持续变化的市场需求。脱离了实践的理论知识,不利于学生的记忆、理解和掌握,也无法通过实际运用验证所学知识,更不能借助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实践能力不足需要就职前重新培养,也必然影响学生求职时的竞争力。

3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建议

针对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本文从课程设置和实施方案两个方面,着眼于信息管理专业的跨学科本质和实践能力培养,提出人才培养建议。endprint

(1)课程设置策略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学生的知识结构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课程教学构建的。

针对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专业的跨专业培养要求,整个课程体系分为两层6个模块,如图1所示。底层包括基础模块、计算机模块、医学模块、管理学模块和统计学,完成基本素质教育以及各个相关学科的基础教育。上层为综合模块,在底层模块的基础上,针对医疗卫生信息化的特殊需要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

基础模块负责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和身心素质,包括马克思主义、高等数学、大学英语、体育等课程。

计算机模块包括计算机导论、c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编译原理、算法导论、软件工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图像处理、信息安全、云计算技术、Java Web、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等课程。其中,课程涵盖了c语言、数据库等基础课,为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课奠定基础;开设了算法导论、软件工程、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等专业课,以满足医疗卫生机构在信息安全和复杂业务逻辑条件下构建和维护系统的要求;而云计算技术、Java Web、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等课程能满足当前互联网发展趋势下医疗信息化的需要。

医学模块包括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要、药学概论等课程,使学生具备在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信息管理工作所需要的基本医药知识。

管理学模块包括管理学原理、运筹学、经济学概论、会计学原理等课程,使学生具备计划、协同合作、组织实施以及成本控制能力,能处理复杂管理问题,实现管理的信息化。

统计学模块包括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多元统计分析、预测与决策等课程,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量化分析总结、推断和预测的能力,为满足医疗卫生机构的数据分析要求提供数学工具。

在上述5个模块的基础上,通过综合模块对知识进行结合。其中包括医院管理学、病案管理学、医学信息学、医学信息系统、医学信息检索、药事管理学、数据挖掘等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在一门或多门课程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满足医疗卫生信息化的需要而开设的。例如,医院管理学阐述管理学原理在医疗卫生机构的特殊环境下的具体应用;数据挖掘是算法、人工智能在数理统计、多元统计分析、预测与决策上的具体应用。

(2)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是课程设置策略的具体实现,只有通过实施方案实现课程设置的目的,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针对学生自我定位不清晰的问题,在课程设置上设置了综合模块。综合模块是多学科结合的具体体现,尽早开设该模块的课程有助于学生在更早的时候对专业定位有切身體会。因此,需要合理地安排先行课。例如,在第一学年开设数据结构和基础医学概论课程,就可以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开设医学信息学课程,让学生在第二学年就开始接触学科结合点,构建覆盖整个专业的知识网络。

另一方面,学科的结合不仅仅体现在学科之间,还应该体现在课程内部,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科的融合。例如,在讲授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时,可以讲解移动互联网在移动医疗上的运用;在讲授运筹学的时候,可以以排队论在医院服务中的应用为例;在讲授数据挖掘时,可以举例医院病案数据分析等等。课程内的学科融合需要教师不仅拥有本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而医学院校的医学背景,为各专业方向教师掌握医学知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也是医学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自身医学强项的重要一环。

仅仅增加实验课时是不足以解决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的。要充分锻炼学生在医疗卫生信息管理上的实践能力,就需要投身实际环境中。因此,应该增加专门的实习课程,到医疗卫生机构的相关部门中进行实践。例如,在病案统计室实习,让学生参与病案的管理工作,不仅仅能帮助学生熟悉整个病案管理的流程,掌握疾病和手术分类,还可以帮助学生熟悉医疗指标的计算,有利于正确理解医疗数据;而在计算机室实习,能提高学生的硬件维修技能,加深对软件系统特别是医院信息系统的了解。相比第四学年的毕业前实习,每年开设1-2次为期1个月的短期实习课程能帮助学生尽快完成该学年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的转化,更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具体实施时,可以在每个学期后期安排为期4周的短期实习课程;也可以将每学年2学期改为每学年3学期,通过添加为时1个月的小学期,安排短期实习课程。具有附属医院的医学院校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为学生的短期实践提供环境。

4结论

本文从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的人才需求出发,分析了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从课程设置和实施方案两个方面提出了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建议。该建议强调信息管理专业的跨学科本质,从学科间结合点和课程内结合两个角度实现学科融合,帮助学生明确专业定位和形成知识网络。在实践能力方面,建议通过每学年的短期实习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速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该建议符合当前医疗卫生信息化的人才需求,也符合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专业的特点,对专业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endprint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人才培养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