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路径探析

2018-01-24 12:55袁金星
关键词:自创示范区发展

摘要: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新形势下践行创新发展新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新战略的重要抓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中的主要经验有:强化政策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突出自身优势以集聚发展动能,发展双创以激发区域创新动力,整合创新资源以推进区域创新一体化,加快开放式创新以链接全球创新网络。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处于起步阶段,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基本全面形成,体制机制创新和支持保障力度正在加大,各类创新资源加速集聚,还存在高端创新资源相对不足、协同发展机制不够完善和政策环境营造不够充分等问题。要加快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就要把郑州、洛阳、新乡三市的国家级高新区作为自创区发展的主要阵地,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作为自创区发展的主要方向,把高新技术企业作为自创区发展的主要力量,把创新一体化发展作为自创区发展的主要特色,把壮大创新人才队伍作为自创区发展的主要支撑,把与国家战略融合发展作为自创区发展的主要策略。如此,才能切实促进河南打造中西部科技创新高地,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曾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冲击,此后,发达国家纷纷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推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发展战略,期望经济发展由虛拟经济回归实体经济,从而继续占据全球新一轮产业分工制高点。为应对日益严峻的挑战,2009年我国提出“要发挥国家高新区在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支撑地方经济增长中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并先后批复中关村、东湖、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自创区”)。中共十八大又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自创区作为重要战略抓手开始加速布局,孵化了新产业,催生了新业态,形成了新模式,有力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2016年5月,郑(州)洛(阳)新(乡)自创区正式揭牌,标志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河南落地。建设好郑洛新自创区成为河南经济发展的一次重大历史机遇,也成为关系河南当前和长远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拟在系统梳理国内自创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总结自创区发展的一般经验,并结合郑洛新自创区的发展现实,提出郑洛新自创区的发展路径。

一、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相关研究综述

“自创区”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充分的理论依据,从约瑟夫·熊彼特的创新发展理论到埃弗雷特·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再到克莱顿·克里斯滕森的破坏式创新理论和亨利·伽斯柏的开放式创新理论等,都从创新的技术演化、动力机制、技术创新模式等角度揭示了欠发达国家实施赶超战略的创新路径,为开展自创区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就国内而言,学者对自创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领域。

一是关于自创区创新能力和创新效能的比较研究。齐晶晶[1]通过建立区域创新体系效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对中关村、东湖、张江和长株潭四个自创区创新体系效能进行了对比分析;周洪宇[2]构建了自创区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对中关村、东湖、张江进行了创新指数对比分析;卢长利等[3]运用定量分析法,对中关村、东湖、张江自创区知识产权、人才政策、企业状况、创新产出等进行了比较研究;岳书敬等[4]以苏南五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跨市域的综合创新效率评价模型,运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对五市综合创新效率进行了评价。

二是关于自创区不同发展模式的探讨。王剑等[5]认为,中关村自创区以产学研合作模式为主,张江自创区为政府权力下放模式,并对两种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刘剑等[6]认为,苏南自创区作为首个以城市群为基本单元的自创区,应重点突破地区间创新定位同质化、创新资源差异、行政壁垒等问题,走区域创新一体化发展模式。此外,媒体、报刊和众多学者言谈中对苏南自创区这一以城市群为基本单位、以创新驱动为内核、以一体化发展为特色的发展模式常常冠以“新苏南模式”称谓。

三是关于自创区发展中具体问题的研究。宋艳红等[7]对苏南自创区创新一体化过程中政府间合作机制构建进行了研究;李燕萍等[8-9]对自创区人才政策、创业政策进行了分析;周楠[10]指出了张江自创区产学合作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对策建议;傅首清等[11-13]均对中关村自创区构建产学研合作体系提出了建议;代丽娟等[14]从信用贷款、资本市场等四个方面提出了科技金融支持东湖自创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纵观已有研究,自创区的建设发展受到了国内学者的高度关注,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是整体而言,相对于新形势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要求和经济结构调整对科技创新的新需求,相关研究略显滞后,其主要表现在:其一,对设立较早的中关村、东湖、张江自创区和首个以城市群为基本单元的苏南自创区研究较多,对其他自创区的研究偏少;其二,对不同自创区进行定量比较的多,而对不同自创区的发展特点、示范主题、建设路径、创新模式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的少;其三,对自创区发展中的具体问题研究较多,而对于实践中的一般经验总结归纳较少。笔者认为,对国家自创区发展的一般经验加以总结,有助于各自创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的主要经验

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我国践行创新发展理念、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力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自2009年3月北京中关村自创区获批以来,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已经建有17个自创区(见表1),在推进自主创新、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些经验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强化政策与体制机制创新

自创区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验田,享受国家相关优惠政策,允许在相关领域先行先试探索,进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此,各自创区都将落实中关村“6+4”政策作为首要任务,同时积极出台先行先试政策,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如苏南自创区实施了“一所两制”、合同科研、项目经理、股权激励等改革措施,推动形成了专业化、社团化、国际化的产业研发创新网络;西安自创区推行服务承诺、超时默认等服务制度,205项审批服务事项中的90%以上做到了即来即办等,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endprint

2.注重突出自身优势和特色

各自创区的发展基础、战略定位、发展思路等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但是都特别注重依托自身优势和资源,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和经验。一是突出地区区位优势,如珠三角自创区发挥其毗鄰港澳的区位优势,搭建了粤港科技创新走廊、深港创新圈等港澳创新合作平台。二是突出科技资源特色,如西安自创区依托国防科技资源集群优势,建设了军民融合产业基地,有效促进了军企与民企合作、互动融合发展。三是突出政策高地特色,如天津自创区积极探索自创区和自贸区联动发展,初步形成“双自联动”政策框架,给企业发展带来巨大便利。四是突出全局工作特色,如杭州把自创区发展与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科技金融试点城市等工作结合起来,形成了杭州创新工作一盘棋。

3.大力发展“双创”以激发区域创新动力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通过“双创”加快科技创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一个共性路径,各自创区都把加快“双创”发展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以优化环境服务“双创”,如张江自创区搭建了产权服务平台、企业专利联盟建设试点、科技金融服务平台,苏南自创区成立了2500人的创业导师团队等。二是以平台建设支撑“双创”,如深圳自创区设立了2亿规模的创客专项资金和3亿规模的创客母基金,支持创客空间建设。三是以赛事活动引领“双创”,如东湖自创区持续举办“硅谷—光谷”双创节、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大型赛事活动,以赛事激发创业激情。四是以机制创新促进“双创”,如成都自创区通过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形成了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专业化私募基金、产业投资股权融资产品链,集聚了近400家股权投资机构,有力支撑了区域“双创”发展。

4.整合创新资源以推进区域创新一体化

各自创区均将加快创新资源整合、推进区域内外创新资源互通共享、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创新布局优化整合,作为推动区域创新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任务。一是推进创新功能集聚,如张江自创区布局了上海量子通信产业园、胶囊内镜机器人试生产线等国际领先、带动作用明显的重大项目,启动了科技创新功能集聚区建设,形成了资源集聚高地。二是整体联动统筹发展,如苏南自创区跨行政区域统筹重大科技平台、区域产业发展和创新空间布局,形成了区域创新上下联动、统筹推进的良好态势。三是深入开展区域合作,如张江自创区发起建立了长江流域园区合作联盟,与其他自创区、高新区共建科技园区,形成了“基金+基地”的合作园区市场化运用模式,有力推动了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区域协同创新。

5.加快开放式创新以链接全球创新网络

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以来,全球创新版图正在加速重构,调动和运用全球创新资源、加快融入全球研发创新体系,已成为各自创区应对竞争的主要手段。一是开展国际合作促开放,如成都自创区积极建设中韩创新创业孵化园、中古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同时依托欧盟项目中心深化中欧技术商务合作,实现了世界级的创新团队、资本和技术的双向流动。二是举办大型会议促开放,如中关村自创区通过举办国际科技园区协会2015年世界大会,直接促成26个国际合作项目落户中关村。三是实施“走出去”战略促开放,如张江、天津等自创区纷纷在硅谷、爱尔兰等全球公认的创新中心设立联络机构,以链接全球最活跃的生产力、核心技术和人才。四是实施“引进来”战略促开放,如深圳自创区引进了微软、甲骨文等一批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同时建设了一批国家化特色学院,打通了对接国外创新资源的通道。

三、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的成就与不足

郑洛新自创区获批以来,河南省将其作为引领全省创新发展的综合性平台,多措并举支持该示范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

其一,规划体系、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基本形成。围绕落实国务院批复要求,坚持省、市联动,河南省对自创区发展进行了一系列顶层设计。一是编制实施方案和发展规划。从省级层面颁布了《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出台了《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5年)》,明确了郑洛新自创区建设的规划图和施工图。二是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30条具有突破性、前瞻性、实用性的政策,相关部门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与此同时,郑、洛、新三市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初步构建了有效支撑自创区发展的“1+N”政策体系。三是工作机制初步建立。省级层面成立了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设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形成了专门机构、专门人员、专职从事示范区建设的工作机制,三市及其高新区相继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共同推动自创区建设的体制机制。

其二,体制机制创新、支持保障力度正在加大。河南省采取省、市、高新区联动的方式,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思想,创新体制机制,以加快形成有利于自创区健康发展的服务保障体系。一是推动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采取“直接变间接、无偿变有偿、资金变基金”的方式,发起设立了首期规模3亿元的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带动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地方政府和其他投资者共同支持创新创业,同时,与金融机构开展战略合作,采取科技信贷损失补偿等方式,引导银行和担保机构加大对科技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二是设立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河南省财政设立3亿元的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同时郑、洛、新三市也分别设立了专项配套资金,省市两级投入总额近10亿元的专项资金,支持自创区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建设重大创新平台等。三是协调联动推动机制形成。省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统筹谋划重大事项,科技、财政等部门整合资源向自创区进行政策倾斜,郑、洛、新三市落实主体责任,形成了省统筹、市建设、区域协同、部门协作的推进机制。

其三,创新主体、平台、人才等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围绕创新能力提升,河南立足郑、洛、新三市及其高新区的现实基础,统筹发展创新资源,推动创新要素合理流动,自创区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一是创新主体明显壮大。2016年,自创区高新技术企业超过900家,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比重接近60%;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600多家,占全省的1/3。二是创新平台载体进一步丰富。郑州市获批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洛阳市获批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正式投入运行,全省80%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均集中在自创区;2016年全省新建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将近一半集中在自创区。引进清华大学启源先进光源产业技术研究院、光启洛阳尖端技术研究院等一批新型产业研发机构,成为示范区产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引擎。三是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郑、洛、新三市持续实施“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河洛英才计划”“牧野人才计划”,成功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带着团队和项目落户自创区。通过上述举措,郑洛新自创区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在全国高新区排名中稳中有升。endprint

与此同时,郑洛新自创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明显:一是高端创新资源相对不足。与其他自创区相比,区域内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不多,高水平创新平台较少,以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为代表的高层次創新人才在全国所占比例较低,与其他省、市、自治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相比,实力明显不济。二是协同发展机制不够完善。各片区在发展定位上存在同质化倾向,产业发展战略定位不够清晰,还没有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协同推进的机制。三是政策环境营造不够充分。模仿其他自创区的政策较多,原创性、突破性的政策较少,同时政策宣讲、督导还不够,不少好的政策还存在落实不到位的现象。

四、加快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的路径选择

郑洛新自创区是带动河南创新发展的核心载体和构建区域创新格局的重要战略支撑点,对于河南打造中西部科技创新高地和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结合其他自创区发展实践经验与郑洛新自创区的发展基础,要加快郑洛新自创区建设与发展,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把郑、洛、新三市的国家级高新区作为自创区发展的主要阵地

拥有较强实力的科技园区是创新驱动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自创区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建设郑洛新自创区,实质上是在更高层次上建设郑、洛、新三市的国家级高新区。应争创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使郑州、洛阳、新乡高新区成为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地、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和攻占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应培育创新核心区,在三市国家级高新区中建设一批集知识创造、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培育为一体的创新核心区,显著提升高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内生发展能力。应统筹高新区比较优势,针对各自的发展基础,坚持错位发展,对三市国家级高新区的优势产业加大支持力度,推动各高新区做强做大特色主导产业。

2.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作为自创区发展的主要方向

创新型产业处在整个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的前沿和高端,发展创新型产业,是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方向和自创区建设的重要任务。应重新梳理三个片区的产业布局,在继续做优做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产业的同时,瞄准全球产业链的重点领域、技术链的主流方向和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推动郑洛新自创区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应努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新高地,通过与国内国际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和自主品牌,推动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大数据、3D打印,以及基于开源硬件的创客、众包、众扶等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的发展,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自创区的主导产业,引领全省产业转型升级。

3.把高新技术企业作为自创区发展的主要力量

高新技术企业是创新的主导者、实践者。建设郑洛新自创区,应抓住高新技术企业这个关键点,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应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在重点产业领域选择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处于行业骨干地位的企业,集成国家、省、市及社会创新资源,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应加大对自创区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完善优先使用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制度,使高新技术企业尽快成长为行业龙头企业。应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契机,综合考虑国际前沿、河南战略需求与未来产业发展,在自创区范围内建立起覆盖企业初创、成长、发展等不同阶段的政策支持体系,以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大量涌现,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15]

4.把创新一体化发展作为自创区发展的主要特色

郑洛新自创区是跨行政区划的自创区,郑、洛、新三市是全省创新资源最集中的区域,区域创新一体化发展能够带动河南经济的整体跃升。应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打破现有行政区划限制,突出优势互补和竞争合作,使其既能在相关产业领域公平竞争,又能在重大创新项目中强强合作,进而建立起协调有序、科学高效、互动合作的区域创新体系。应彰显特色,错位发展,按照“要素集聚、资源共享、错位竞争、联动发展”的要求,注重依托自身优势和资源,围绕各地的主导产业,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推动主导产业在特色发展中向中高端攀升。

5.把壮大创新人才队伍作为自创区发展的主要支撑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在推进郑洛新自创区建设时应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应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企业需求为重点,广泛吸引各类人才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紧缺人才和创新人才团队,对“中原学者”、省管优秀专家实行特殊支持政策。应探索技术移民制度,以“人才绿卡”制度为基础,争取国家在郑洛新自创区开展技术移民制度试点,推进外籍高层次人才永久居留政策与户籍管理、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有效衔接。应健全科技人才流动机制,加快实施中央《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建立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打破户籍、地域、身份、人事关系等制约,实现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创新人才双向交流。[16]

6.把与国家战略融合发展作为自创区发展的主要策略

将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自创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事关河南的国家战略全面实施,可拓宽自创区发展协作领域,营造更多的机遇。应在推进郑洛新自创区建设过程中,进一步统筹与其他国家战略间的关系,构建充满生机的现代创新体系,充分运用科技力量,形成国家战略规划之间相互融通、相得益彰的生动局面,使省内的国家战略形成发展合力。应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拓宽郑、洛、新三市国家级高新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领域,在科技人文交流、国际科技合作、产业技术转移等方面不断探索国际合作新模式,发出更多“河南声音”,配合中央讲好“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

齐晶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体系效能的评价与比较[J].统计与决策,2015(24):49.endprint

[2]周洪宇.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能力比较研究——以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1):34.

[3]卢长利,董梅.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创新比较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4):455.

[4]岳书敬,胡姚雨,邹玉琳.跨市域地区综合创新效率分析——以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33.

[5]王剑,张天竞,塔娜.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模式比较与示范效应研究——以中关村、上海张江为例[J].科学管理研究,2016(12):17.

[6]刘剑,陶应虎.城市群创新一体化发展难点与对策建议[J].经济纵横,2017(4):91.

[7]宋艳红,孙琳.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一体化进程中政府间合作机制研究[J].特區经济,2017(3):41.

[8]李燕萍,郑安琪,沈晨,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人才政策评价——以中关村与东湖高新区为例(2009-2013)[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85.

[9]消潇,汪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学生创业政策评价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5(10):11.

[10]周楠.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学研合作研究[J].管理观察,2017(1)52.

[11]傅首清.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产学研合作体系的建设与发展[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8):42.

[12]梅文智.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高新企业“产学研”合作的调查研究[J].兰州学刊,2010(9):28.

[13]易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端平台促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J].中国科技产业,2013(8):37.

[14]代丽娟,张毅.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金融创新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6):4.

[15]袁金星.加快河南开放式创新的思路及建议[J].决策探索,2016(12):34.

[16]袁金星.河南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思考及建议[J].科技创新,2016(10):endprint

猜你喜欢
自创示范区发展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巧用自创实验 激发课堂活力
高考论述类文章写作训练策略
今年前两月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共申请专利12609件
无中生有,“裸剧”也精彩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