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退缩的故事

2018-01-24 19:53杨元魁
中国科技教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社会性陌生过度

杨元魁

我的女儿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经常会表现出一些“不太合群”的行为。例如,当老师分发玩具的时候,她会安静地等到别的孩子都拿到了才会上前去拿;当一群孩子都在玩滑梯的时候,她也会安静地等到别的孩子都滑下去了才会爬上去滑下来。每当这个时候,我的老婆大人都会跟我说:“你女儿挺高冷的嘛,跟她的名字一样啊,小鸟依人、文静淡定。”这个时候我一般都会顶回去:“什么我女儿啊,难道不是你女儿啊?”

可能这个时候很多人会对我说,你的女儿有点害羞,有点退缩啊,你要多鼓励她胆子大一点;还有一些人可能会说,女孩子就应该这样,文文静静的,多好。由此可见这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但无论是哪一种观点,其实都没说到点子上,因为他们没有搞清楚害羞和退缩的真正含义,而且也不知道孩子的很多行为是不能简单地用好与不好区分的,必须考虑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是什么。

上一期文章中提到了2个有关儿童行为的关键词:行为抑制(inhibition)和害羞(shyness),在这期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另外2个新的关键词:社会性孤独(social isolation)和社会退缩(social withdraw)。在讨论和描述儿童行为时,这4个词经常被混用,但实际上它们所反映的行为范畴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有必要在这里对这4个词的概念和行为范畴进行简单介绍。

行为抑制,是指在陌生情境(包括社会情境和非社会情境)下的害怕、胆小、谨慎、敏感等行为倾向,这是气质的特征表现。这个概念强调的是陌生情境,一般只用来形容年龄较小的婴幼儿在人生初期阶段的行为反应倾向。

害羞,是指在陌生社会情境下表现出来抑制行为,跟个体的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密切相关,说白一点就是害怕人。这个概念强调的是陌生社会环境。

社会性孤独,是指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被同伴拒绝从而表现出的独处行为,这种现象在幼儿园和小学特别常见,尤其是一些调皮捣蛋的男孩子经常会被孤立于群体之外。这个概念强调的是同伴拒绝。

社会退缩,泛指在陌生情境和熟悉情境中的独处行为,其范畴实际上包含了行为抑制、害羞和社会性孤独中的单独和孤独性。简而言之,社会退缩是指独自一人、不与他人交往的活动。请注意,这个概念强调的是独处,而不管情境和场合,这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害羞有很大区别。此外,社会退缩是个体主动将自己孤立于群体之外,而社会性孤独是个体被群体所孤立在外,二者也有着本质性区别。

我女儿虽然会在别的孩子完成之后再行动,但她完全可以跟别的孩子在一起玩耍,由此可见,她的行为并不完全符合害羞或者退缩的概念。作为父亲的我知道,她只是在遵守秩序和规则。

本文主要介绍儿童的社会退缩行为,有关害羞这个话题将在下一期的文章中专门介绍。社会退缩行为有3种亚类型,分别为安静退缩(passive wittidrawal)、活跃退缩(active witiidrawal)和焦虑退缩(anxious withdrawal)。

安静退缩,是指有同伴在场时儿童独自的、安静的探索活动和建构活动,通常是一种久坐不动的独处行为。安静退缩的孩子往往表现为对物比对人更加感兴趣,这会逐步发展为在面对陌生人的时候对友谊的建立不感兴趣。

活跃退缩,是指有同伴在场时儿童独自一人频繁的、机械的身体运动和功能游戏,以及独自一人的装扮游戏。活跃退缩的孩子实际上是非常愿意与人交往的,但可能因为采用了不恰当的友谊发起方式(例如重重地拍了别的孩子一下),从而遭到了同伴拒绝,久而久之就习惯了一个独自活动和游戏的方式。

焦虑退缩,是指有同伴在场时儿童的无所事事行为、观望行为和等待-徘徊行为。焦虑退缩的孩子往往过于关注别人对自己行为的社会评价,例如有些孩子会觉得自己太积极了是一种特别“能现”的表现,会被别人鄙视,因此就表现为观望或等待,或者干脆装作不在乎。

社会退缩确实是一种比较麻烦的行为问题,发展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社会退缩的儿童将来在社会交往方面更容易出现问题,从而对当前和将来的学习、生活及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同时,发展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表明,中国儿童中社会退缩的比例明显高于美国和加拿大的儿童。这也是为什么韦钰院士在2002年创建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的时候,将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研究和干预作为该中心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的最主要原因,她非常希望可以通过本土化的研究和实践帮助更多的中国孩子。

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社会退缩的儿童往往被当成“老实”而被忽视,很多家长和教师都没有意识到社会退缩是社会适应异常的一种行为表现,更没有意识到儿童早期的社会退缩行为是预测以后心理发展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家长和学校也更多地关注儿童在数学、语文、外语等方面的发展,往往忽视了儿童在社会情绪能力方面所产生的学习困难,对儿童的社会退缩行为视而不见,甚至认为这并不重要,或者认为孩子长大一点就会变好。

然而,儿童的社会退缩行为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从婴儿期开始就有着显著的特征,如果不进行干预就会沿着特定的路径发展,从而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退缩行为特征。图1是儿童社会退缩发展的交互模型,描述了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发展路径和后天影响因素。

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成因比较复杂,是先天气质和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遗传和教养育共同作用造成了儿童的社会退缩行为。我们在此仅讨论后天的教养育方式对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影响。

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青春期之前,家庭养育中父母的过度关心、过度保护

和过度控制是造成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过度保护的父母更加倾向于限制儿童的活动、不自觉地会鼓励孩子的依赖性。例如,在自由游戏的情境中,过度保护的父母鼓励孩子在空间上接近父母、不鼓励甚至不允许孩子在陌生情境下的探索行为。过度控制的父母在孩子的游戏、交友,甚至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都会表现出过度参与和控制的行为特征,例如在孩子无法完成任务的时候直接替孩子去做,严格控制孩子的交友类型等。因此,父母应当给孩子留下足够的游戏和交友的自主空间,鼓励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引导孩子完成在一定指导和帮助下能够完成的任务。

此外,在孩子进入幼儿园或学校以后,教师们不能只关注孩子的认知发展或学业成绩,还应当密切留意孩子的社会退缩行为,尤其是因为同伴拒绝引发的退缩行为。建议有条件的幼儿园和中小学引入社会情绪学习(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项目,以帮助孩子更好地识别和理解自己的情绪,感受共情,作出决策,建立并维持人际关系,从而避免或降低行为问题。有关学校教育环境中的社会情绪学习,今后会有专门的文章进行介绍。

必須强调的是,请家长和教师们不要把孩子的社会退缩行为简单粗暴地贴上“自闭症”(也称为“孤独症”)的标签,这根本不是一回事,将来会有专门的文章介绍自闭症这个问题。此外,很多的父母、教师和心理学家都将分享看作儿童社会性发展尤其是道德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行为,并且还认为不会分享的孩子将来很难与别人交往,但实际上这只是臆测,并没有得到脑科学和心理学的证实。我相信几乎没有人愿意将自己的东西无条件地分享给别人,除非他/她的物质条件或精神世界极大丰富。我们成年人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再强加给孩子了,更不能对孩子进行道德绑架。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性陌生过度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画与理
Do you share too much online? 你是 “分享控”吗?
流泪的羊
社会性死亡
the Walking Dead
过度保护会剥夺幸福感
孤独会造成实质性伤害
当下流行“过度病”
什么?仅仅十年,你开玩笑,我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