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国学煮成“糊涂粥”

2018-01-24 18:19杜海庆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18年1期
关键词:师资国学中华

杜海庆

教育部发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今后我國将把国学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增加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为响应“国学热”大潮,很多学校都已自主开展了有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以儒学为主的诸子百家经典教育。然而,对于这些未受国家教育大纲、考试大纲明确指导的内容,由于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所以有的地方出现了“你也说国学、我也说国学”,到头谁也说不清楚的“糊涂事儿”。

一、教材糊里糊涂地“选”

我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到底哪些内容应该进入学校课程,这些内容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在国家没有相关大纲指导的情况下,都是学校在决策之前应该审慎思考的。

有的学校开展传统蒙学教育,如《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诗》《孝经》等;有的学校读诸子百家经典,如《论语》《孟子》等。由于各地推行的国学没有统一教材,许多教材零散混乱、不成体系,甚至有的还存在一些封建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如让小学生仰着脸背“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言”,让中学生死记硬背“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的怪现象。

其实,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才是国学教育的根本诉求。不管选用什么教材,都应该遵循“扬弃”的哲学思维,进行精选和创新。

二、师资糊里糊涂地“定”

国学师资是很多学校的短板。国学教师不仅要求在文史哲和古代科学等领域有一定修为,还要具有高尚的人格。但目前,很多学校的国学教师都是由德育课教师或语文课教师担任,许多教师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的经历,有的是临时上阵,有的是仓促培训,有的甚至是滥竽充数。

三、形式是糊里糊涂地“搬”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家国情怀”“ 社会关爱”“ 人格修养”三大内容是教育重点,而不是造势搞噱头。那些穿长袍、拜孔子、吃斋饭、用戒尺等形式确实让人唏嘘不已。

中华传统文化犹如一盆米,如何熬制一锅喷香的小米粥,需要我们先“拣米”,去掉沙砾、烂粒儿;然后水淘净米,添水入锅;再由巧妇掌握火候,经历煮、熬、闷等步骤,才能做成喷香诱人、营养丰富的小米粥。

“国学进校园”亦如此,要运用“扬弃”的哲学思维,通过精选优秀传统文化,选择合格的师资,按照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灵活创新的形式,真正把国学经典传承下去,润泽师生心灵,引领下一代健康成长。endprint

猜你喜欢
师资国学中华
“垂”改成“掉”,好不好?
美国加强数据共享促进师资培育
美国加强数据共享促进师资培育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开发项目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