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月华
摘 要:农村空心化,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人口空心化、房屋空置化、土地抛荒化、公共服务空心化、民主政治空心化等等。农村空心化与城乡二元经济互为因果,如不加控制,将导致持续的恶性循环,进而增加农村治理的成本,最终将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要破解农村空心化这一困局,必须从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入手。
关键词:农村空心化 农民工 留守老人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与城镇化进程相伴,我国大量村庄常住人口大幅减少,败象日益显现。立村一二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村庄,一个个迅速成为空心村乃至自然消亡。有关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拥有360万个自然村,但是到了2015年,这一数字变成了260多万。城市化在向我们炫耀现代化的伟大成就的同时,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妇女、儿童也在向我们展示着农村凋零后的情景。中国人自古以家庭为中心,然而,现在的农村却难觅完整之家,除了每年春节时的半月短聚,农村家庭大多时候处于儿童难见父母、妻子难见丈夫、双亲难见子女的残缺状态。人走地荒,农业部门担心农村无人种田、教育部门忧虑农村教育乏人、民政部门发愁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空心化”的农村,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对于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文化建设和民主政治,都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一、农村空心化的负面影响及成因分析
(一)农村空心化,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城市獲得了比农村更大的发展。由此带来的城乡之间的就业机会、劳动力价格以及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拉大,加上城乡二元的公共服务差距,城市对于农村居民、尤其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吸引力越来越大。30多年来,农村劳动力源源不断往城市迁移。国家统计局历年的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08年以来,在经济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农民工的规模仍然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从2008年的22542万人,增长到2016年的28171万人。这样,农村人走屋空,土地抛荒,大量村庄常住人口大幅减少,有些村庄成为空心村甚至自然消亡。
进城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即使近年来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不断提高,但直到2016年,50岁以上的农民工所占比例仍然不到20%,1980 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已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将近50%。一般来说,老一代农民工还有回乡的意愿,新生代农民工很少有回乡意愿。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和空心化的恶性循环形成: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缺失,尤其是发展现代农业所需的有文化、懂技术的年轻人的缺乏,将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农村越来越缺乏吸引力,进而导致农村空心化的进一步恶化。
(二)农村空心化,导致土地资源极大浪费
农村人口的外流,直接导致村庄内房屋的空置。加上乡村干部规划意识不强、宅基地审批不严,以致建新不拆旧、“一户多宅”的现象屡屡发生,房屋空置愈演愈烈。此外,由于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以及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其他福利,农民进城务工,大部分人至今无法融入城市。国家统计局《2016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购房的农民工仅占进城农民工总体的 17.8%,大部分农民工无法在城市安家,他们中的许多人将在城市收入的大部分用来回村盖房子,新房子盖起来之后又无人居住,加剧了空心化。
农村劳动力的外出,直接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土地无人耕种而大量抛荒。早在2012 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发布的《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农村空心化及其整治策略》报告就指出,我国“空心村”土地整治增值潜力近1.14 亿亩。而国土资源部门的有关调查也显示,我国每年有3000 万亩左右的耕地抛荒。耕地抛荒,是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这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的影响也将是极为不利的。
(三)农村空心化,导致留守群体问题愈演愈烈
国家统计局的有关数据显示,从2013年开始,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占农村居民总收入比例已超过50%,提升了农民的购买力,出现了所谓的“进城一人,脱贫一家”的喜人局面,很多经济欠发达地方政府都把鼓励农民外出打工作为解决贫困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工举家外出的比例不高,《2014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全国外出农民工16821万人,举家外出农民工只有3578万人,仅占21%。这就意味着农村大部分家庭处于残缺状态,大批的老人、妇女、儿童成为农村留守人员,来自民政部数据显示这一群体总数已超过1.5亿人。
现实情况是留守群体问题自出现以来愈演愈烈。一是留守妇女问题。她们一方面承受着生活上的重担,不得不独自承担起赡养老人、教育子女的责任,同时还要承受长期的分居生活带来的情感需求缺失、婚姻不稳定的压力。来自民政部门的数据说明了这一现象的严重,十多年来,农村离婚率逐年上升,部分地区已经高于城市。二是留守儿童问题。他们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监督,身心健康、学习学业等问题日益突出。三是留守老人问题。由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本身还不完善,留守老人们生活保障和健康照料十分缺乏,养老问题日益突出。
总之,农村空心化,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人口空心化、房屋空置化、土地抛荒化、公共服务空心化、民主政治空心化等等,其中最深刻而且最直接的是人口空心化。人口空心化是城乡二元经济发展的结果,具体说是城乡经济发展、就业机会、收入水平、公共服务等等的差距导致农村吸引力下降的结果。而人口空心化的直接影响就是农村社会的经济建设参与主体的缺失,它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从某种角度看,人口空心化与城乡二元经济是互为因果的,如不加控制,将导致持续的恶性循环,进而增加农村治理的成本,最终将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二、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破解农村空心化困局
显然,空心化的产生与我们未能很好地处理城乡关系,特别是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忽视乡村的建设和发展相关,是城乡二元体制的苦果。那么,要使空心化困局得到破解,必须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入手。当前首要的着眼点应该在经济方面,就是要千方百计提高农业的效益,加大农村的吸引力,使农村不至于成为大多数农民纷纷逃离的地方。endprint
(一)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各地应认清现阶段农业发展形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1.加大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增强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值得正视的是,我国农业仍然面临的科研强度低、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农民种地收益低等问题,给农业现代化发展带来极大影响。应加大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增强科技对农村发展的支撑能力,通过科技水平的整体提升来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帮助农民实现农业利益最大化,从而促进农民增收。一要增加对农业项目的科研立项,尤其是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等公益性问题的科研立项。二要大力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鼓励专家、学者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对接,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水平。三是引导企业和民间资金向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
2.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是我国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一是积极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专家估算,我国农户平均经营规模只有0.6公顷,相当于韩国和日本的1/3、欧盟的1/40、美国的1/400。农村劳动力人均拥有土地规模过小,导致农业经营规模过小、经营成本难以降低、农业机械化难以开展,农业现代化难以实现。通过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可集中土地,形成適度规模经营,推广农业机械化耕作,从而提高农业的效率。二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基础条件。当前应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时要用市场的办法推进生产要素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化配置。
3.进一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当前应支持兴办农机作业、农资购销、农产品电商平台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专业化分工来解决运输问题、打草问题、销售问题,为农民提供统一的服务,这对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也是极为有利的。
(二)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我国传统农业在长期发展中,产业链短而不强,面对农业成本上升、价格下降、资源环境约束等趋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任务十分艰巨。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是党中央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现实背景下对农业农村工作做出的重要部署,是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创新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举措,是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1.加快农业内部融合
利用动植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把养殖业与种植业、农业与林业等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作物秸秆、动物排泄物的生态化综合利用,提高能量的循环效率、物质转化率,建立多物种共栖、多层次配置的立体农业模式,从而实现第一产业内部产业链的延伸、实现农产品的就地转化增值。
2.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延伸价值链的一个有效措施。在经济下行压力的宏观环境下,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总体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增加值已突破20万亿元。但是,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起步晚,加工水平不高,行业大而不强,与国外差距较大。农产品加工率只有55%,低于发达国家的80%;果品加工率只有10%,低于世界30%的水平;肉类加工率只有17%,低于发达国家的60%。可见,在农产品加工环节我们仍然大有可为。
3.大力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体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理念,是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要业态;能够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带动农村餐饮、住宿、超市、交通、物流等配套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能够扩大就业容量,有效增加农业经营性收入;能够促使资源从城市回流农村,进而促使农村就业扩大农民增收,这对发展农村经济、缓解农村空心化都将是极为有利的。
(三)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
1.构建城乡企业交流合作机制,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
通过政府规划及扶持引导、搭建交流平台、出台制度规范等,构建城乡企业交流合作机制,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企业应在城乡产业分工与重组中找准位置,突出优势,提高生产经营专业化水平和发展层次。城镇企业应发挥自身资本、技术、人才等优势,以从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业为重点方向,向农村渗透延伸,从而实现双赢。
2.深化城乡二元体制改革,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
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金融税收、人口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为城乡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创造有利条件。
三、结语
按照近年城市化率每年提高1%的速度,我国每年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人口将达1千多万,这一趋势目前不可逆转,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些村落逐渐没落乃至消失,这也许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然而,新的发展理念告诉我们,在这一进程中我们必须关注几个问题: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不应该造成留守群体过分庞大,更不应该导致留守群体的边缘化。其次,城市化的发展不应该使农村成为城市落后产能的承受者。第三,农村不应该让所有人产生逃离的想法,甚至还有可能因为它的特有的气质吸引一些具有乡村情结的人回归。第四,农村的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应该是各级政府坚守的,让那些希望回归的人记得住乡愁是政府的职责所在。第五,农村是托起城市的基石,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才应该成为我们新型城镇化、空心村治理理所应当的追求。
参考文献:
[1]王国刚.中国农村空心化演进机理与调控策略[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1).
[2]刘彦随,刘玉.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地理研究,2010,(1).
[3]刘光辉.农村空心化对中国未来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J].农学学报,2015,(10).
[4]陈池波.农村空心化、农民荒与职业农民培育[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5]陈玉福.中国典型农区空心村综合整治模式[J].地理学报,2010,(6).
[6]刘锐,阳云云.空心村问题再认识:农民主位的视角[J].社会科学研究,2013,(3).
(作者单位:中共宁德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代建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