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俊+邢智仓
摘 要:党的十九大提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选择,为内蒙古在自身要素比较优势逐渐减弱、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传统产业发展动力后劲不足,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尚未形成的大背景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路径和遵循。
关键词:内蒙古 协同发展 产业体系
一、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产业体系是经济体系的核心,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主体。按照现代增长理论,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包括技术、资本和劳动;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而劳动分工及专业化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及其配置则直接决定着创新的效率。具体来看,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已经有了跨越式的提升,2016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OECD国家平均水平,科技发展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已由“代际”差距缩小到“代内”差距,国家创新竞争力世界排名22位。全国就业人数接近8亿,其中,各类知识和专业技能人才超过1亿人,工程师人数位居全球首位。金融总资产规相当于GDP的2-3倍。这些情况表明,我国有着丰富的且较好的科技、金融、人力资源等要素支撑。但是,这些科技、人才、金融等要素还没有形成有效组合投向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之间缺乏协同性。例如,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水平较低,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两张皮”;大量资金脱实向虚,产能过剩行业和国有企业占有大量资金,新兴产业和中小微型企业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科技创新缺乏世界级大师和“高精尖”人才,高端人才流向金融行业,以制造业为重点的实体经济部门人才严重短缺。
为此,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本质上就是把技术、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与实体经济发展结合起来,通过每一种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配置结构的优化,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作用,发挥资本、资产、资金支持产业发展的作用,发挥各类劳动者和人才投身于创业创新的作用,协同促进实体经济和产业体系优质高效发展,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质量变革。其中,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主体,“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科技创新是创新驱动的核心,是建设协同发展产业体系的持续动力;现代金融是协同发展体系的“血液”,为实体经济、现代金融重要的“养料”供给,是让劳动者享受发展成果的重要组成;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协同发展产业体系的参与者和奉献者。需要指出的是,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不仅是指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分别与实体经济的协同发展,而且还包括三大要素之间的协同发展。
二、要素配置不协同性是内蒙古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从内蒙古实际情况来看,既存在要素发展不足的问题,也存在实体经济与要素协同发展协同的问题和要素之间协同性不够的问题。
(一)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不协同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过去十多年来,内蒙古依托资源能源、价格低廉的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的投入以及投资拉动,形成了体量较大的实体经济产能。在这一过程中,内蒙古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传统产业通过技术创新,产品结构得到优化,产业层次不断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位居全国前列。但必须看到,我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撑能力明显不足。2015年我区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2%,处全国中后位置;R&D/GDP仅0.76%,列全国第25位。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十二五”期间全区专利申请总量占全国同期专利申请总量的0.2%,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20%,有效专利占比也仅为0.18%;具有代表自主知识产权的授权发明专利占全国授权发明专利的总量尚不足0.3%。由于实体经济缺乏科技创新支撑,一方面使得内蒙古经济增长过渡依赖资源型产业,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在钢铁、煤炭、水泥等领域形成大量过剩产能。另一方面,产业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高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业比重还不高。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10.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5.6%,低于全国水平2.4个百分点。
(二)实体经济与现代金融发展不协同
从全国的大背景来看,实体经济与金融发展不平衡,金融与实体经济报酬结构严重失衡,宏观杠杆率快速上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强。从内蒙古来看,内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能力仍然不足。金融产业规模较小,2015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足5%,低于全国3.8个百分点。上市公司主体数量严重不足,截至2015年末,全国境内上市公司2835家,我区境内上市公司26家,占全国的0.92%,位居全国27位;全国新三板挂牌企业5129家,我区新三板挂牌企业26家,占全国的0.5%,位居全国27位。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不足,IPO企业仅有1家。金融对新兴产业和小微企业支持不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依然突出。资本市场发展滞后,直接融资比例较低,新型融资工具运用不足。金融市场主体还不健全,资金集聚能力受到明显制约;银行业不良贷款上升,存在一定风险隐患;资本市场发展滞后,直接融资比例较低,新型融资工具运用不足;运用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不强,金融人才匮乏,等等。
(三)实体经济与人力资源发展不协同
从内蒙古看,与全国形势一样,人口总量增长势头减弱,劳动力资源总量呈现下降趋势,人口老龄化特征更加明显,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550万人,占人口总数的比例将超过20%,人口红利正在减弱。劳动力素质较低,截至2016年,全區6岁及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达到9.3年,低于全国的10.23年。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工匠精神相对欠缺、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脱节等问题;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高精尖人才严重匮乏;企业缺少高素质管理人才,创新性企业家群体亟待壮大。endprint
(四)三大要素相互间发展不协同
从科技创新与现代金融的关系看,由于我区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使得科技创新存在一定的风险,使得金融资本不敢轻易支持科技创新。从科技创新与人才资本的关系来看,我区科技创新缺乏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例如,到2016年底全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484人,占全部人口的0.06‰,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仅为33人。从现代金融与人力资本的关系来看,虽然我区每年有大量毕业生进入银行系统,但受到我区教育发展水平的影响,真正的现代金融人才比较少之又少。
三、推动要素有效组合并向实体经济汇聚
(一)振兴实体经济
内蒙古发展实体经济必须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实体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一是更加注重用科技改造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和农畜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推进传统产业迈向中高端,进一步发挥好传统产业的基础支撑作用,做实做强实体经济。二是加强高端装备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等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战略新兴产业集群,提升实体经济的支撑性。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大旅游、大文化、大物流、大数据、大健康产业。四是深入推进“去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和“僵尸企业”,积极开展产能置换,严格执行质量、换趵、能耗、安全等法规标准,倒逼落后产能退出。在“去产能”过程中,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技术改造、产业融合等方式推进企业转型升级,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全面提升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的供给质量。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涉企收费目录清单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企业税费负担。加强财税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五是加强引进外资工作,更好发挥外资企业对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体系的引领作用
科技创新是引导资金流向和劳动者创新创业流向的风向标,是协同发展产业体系的根本动力。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必须根据十九大提出的“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使科技创新成为产业升级的持续驱动力。一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改革,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健全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商业模式,打造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推动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二是强化企业在创新主体中的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科技创新的企业的资金、土地、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和扶持力度。三是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围绕瞄准未来10年可能产生变革性技术的前瞻性研究,加强前沿部署,抢占前沿领域制高点。大力推进特色基础科学研究,重点推进能源化工、生命科学、民族药学与医学、计算机软件与信息系统、新材料与复合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四是通过大数据、云平台技术等技术创新,全面深化大数据技术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增强现代金融服务能力和识别、防范风险的能力,提高金融资本的配置效率和水平。五是优化科技创新的人文环境,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平台载体建设,健全科技创新法治环境,倡导和培育创新文化,营造和倡导崇尚创新的文化环境,带动培育更多创新创业人才。
(三)推动现代金融有效服务实体经济
有效服务实体经济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处理好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让金融“复位”到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让现代金融推动科技创新、人力资本培育。一是不断拓宽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创新信贷模式,积极运用银团贷款、信贷工厂、并购贷款等方式支持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深入实施企业上市工程,进一步拓展与境内外证券交易所的交流合作,加强对上市挂牌企业的扶持和奖励,培育支持更多的优秀企业通过“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做优做强。积极推动中小企业通过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实现股份转让、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并购融资等。鼓励保险公司以股权、债权、基金、资产支持等多种形式,在合理管控风险的前提下,为科技型企业、小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二是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加大金融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采取综合运用年审制贷款、循环贷款、分期偿还本金、无还本续贷等方式,减轻企业负担。全面推进“助保贷”融资服务,增加政府风险保证金,做大“助保贷”融资规模。加强政银企合作,提高银企对接的精准度和有效性。三是支持发展绿色实体经济。积极对企业绿色技术研发、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清洁能源等节能环保企业和项目提供绿色信贷、绿色证券支持。发展绿色保险,加强环境污染风险防范和救济。四是加强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加快科技金融产品创新,完善服务科技创新的金融体系,在依法依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拓宽创新企业融资渠道,促进科技与金融协同发展。引导和激励更多资金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五是发展普惠金融,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大学生创业就业的金融支持,加快发展个人经营性贷款和个人创业贷款业务。
(四)增强人力资本对实体经济的支撑力
无论是实体经济发展、科技创新,还是现代金融的发展,都不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持。为此,必须加快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大力开发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适应的人力资源。一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实施产教融合工程,引导各类学校建立对接实体经济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二是贴紧产业需求、科技创新和现代金融发展需要,以“草原英才”工程为抓手,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引进和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高水平創新团队和现代金融高端人才。三是实施“优秀企业家培养工程”,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自主经营权等合法权利,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培育更多优秀企业家。四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弘扬劳模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依法保护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健全都层次创新创业扶持体系,“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五)加快形成有利于协同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体系
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是一个涉及到微观生产要素和宏观经济环境的系统性问题,既要通过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实现科技、金融、人力资本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提升,也要通过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为此,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全面改革和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监管体制,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的要求,促使三大要素相互促进、相互依赖,进而形成构建协同发展产业体系的整体合力。一是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扫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做法。二是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保证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享有同等待遇,为企业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三是打破地域分割、行业垄断,打破行政性垄断,从源头上防止排除和限制市场竞争的行为。四是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保证市场体系公平统一、竞争有序。五是是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推进生产要素从低质低效领域向优质高效领域流动。
(作者单位:内蒙古社科联;作者1系内蒙古社科联副主席)
责任编辑:张莉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