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戈
摘 要: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石,也是“一带一路”能否真正取得成功的根本落脚点。蒙古位于亚洲中部,地处中俄两国之间,是“一带一路”北线重要支点。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设想。2014年上合组织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提出将俄罗斯的欧亚大陆桥、蒙古的“草原丝绸之路”同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连接起来的三国经济合作的走廊建设。本文研究并关注中蒙两国交往交流,试图打开两国民心交往的隔阂,促进两国文明互鉴,助推“一带一路”建设延伸。
关键词:一带一路 中蒙两国 民心相通
一、中蒙两国近年双边贸易情况
2016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的贸易情况中,蒙古位列第33位,进口额36亿美元,出口额9.9亿美元,进出口总额45.9亿美元。在全球贸易整体低迷的背景下,2016年中国与蒙古的贸易额降幅最大,降幅达14.3%。
中国对蒙古出口以锅炉、机器机械为主,进口以资源能源产品为主。2016年,中国对蒙古出口额最高的产品是“锅炉、机器、机械器具及零件”,为1.3亿美元,占中国对蒙古出口额的13.5%;其次为“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蒸馏产品等”,出口额为1.2亿美元,占比为12.4%。中国对蒙古出口额排名前10位的产品较2015年均出现下降,其中针织或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降幅最大,为71.4%,其次为“锅炉、机器、机械器具及零件”、钢铁制品、“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蒸馏产品等”、“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件等”,降幅依次为49.6%、48.1%、16.1%、12.9%。
中国自蒙古进口额最高的产品是“矿砂、矿渣及矿灰”,为19.8亿美元,较2015年下降23.9%,占中国自东亚进口总额的55.1%;其次为“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蒸馏产品等”,进口额为12.7亿美元,上升39.8%,占比为35.1%;“羊毛、动物细毛或粗毛等”进口额为1.5亿美元,增长3.7%;其他产品进口额均小于1亿美元。
二、中蒙两国的合作交流
内蒙古不断加强同蒙古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完善同蒙合作机制,加强对蒙教育体制、法律、政策、语言、蒙医蒙药等领域的研究。根据2013年签署的“中蒙战略伙伴关系中长期发展纲要”,从2013年开始之后的五年,中国每年向蒙方提供不少于1000个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据中国教育部网站数据显示,2014年蒙古国在华留学生人数为7920人,2015年为7428人,2016年为8508人。在促进民心相亲方面,地缘优势不可忽略,中蒙在教育、人文交流领域的合作逐年加深。
2014年是“中蒙友好交流年”,两国政府举办了贯穿全年的纪念活动。2014年8月,习近平主席对蒙古国成功进行了国事访问,外交部举行的中外媒体吹风会称,此次习近平主席出访蒙古国是一次“走亲戚式”的访问。中蒙两国签署了《中国和蒙古国关于建立和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中蒙两国各方面的合作拉开序幕。
自2015年起,中蒙两国政府间会议交流逐渐增多,两国间有关“一带一路”大型会议约有10次,其中在乌兰巴托召开的会议有2次。2016年,李克强访问访问蒙古并出席第十一届亚欧首脑会议,为支持蒙方举办本次会议,中国政府向蒙古国政府提供了物资援助和技术支持,包括提供家具和办公设备、会议支持系统、警用设备、消防设备、机场设备、扫路车、医疗设备、国旗等。2016中蒙两国政府间有关“一带一路”的大型会议活动约有13次,其中在蒙古国召开1次。截至2017年10月,中蒙两国政府间有关“一带一路”的大型会议活动约有9次,全部在中国召开。
近年来,与蒙古国接壤的内蒙古自治区按照 “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对外方针以及“固边、富边、强边”的要求,牢固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创新同蒙古国的合作机制,深化同蒙古国在各领域的合作,开创多层次、宽领域、互利共赢的战略合作新格局。积极采取政府主导、企业投资、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推动电子口岸建设。进一步加强口岸区域合作,在总结“苏蒙欧”“豫蒙欧”集装箱班列开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内蒙古口岸办已经与北京、天津、山东、陕西等地区签署了《推进跨区域口岸合作,服务和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框架协议》,正在与上海、湖南、重庆对接,协商开通集装箱班列事宜。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内蒙古满洲里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总体规划》、《二连浩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了自治区向北开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区向北开放工作。
从2014年习近平访蒙后两国的合作趋势可见,中蒙俄三国的高层次交流会议地点主要在中国,而在蒙古举办的会议次数则很少,可以看到近几年中国所采取的积极态度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所做的艰辛努力,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蒙方参与“一带一路”的被动状态。
三、影响两国关系的因素
一是蒙方政策变数。2012年5月蒙古国家大呼拉尔通过《关于外国投资战略意义领域协调法》将矿产、银行、通信等行业划入“战略领域”,并规定涉及战略领域企业的外国投资占比超过49%且投资额超过1000亿图格里克(约合3.2亿人民币)时,需要由政府交由议会讨论决定。蒙古国2013年上半年外国直接投资为14.6亿美元,同比减少了41.2%。2013年7月外國直接投资为1.72亿美元,与2013年7月的4.96亿美元相比减少了66%。对外商投资门槛和监管力度的突然提高,导致外商投资大幅减少。蒙古政府对外政策变数大,影响了国外投资者的投资预期,降低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二是中方投资单一,不尊重蒙方习俗。蒙古国排华排外的情绪在一定时期内仍然存在,作为蒙古国最大的投资方,早些年进入蒙古的一些中资企业不尊重当地法律和风俗,照搬国内做生意套路,一些建设项目、矿产开发公司环保意识薄弱、对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不够熟悉与尊重,导致因为环境问题、资质问题和产品质量问题造成的摩擦时有发生。endprint
三是民间交流不足,建立信任尚需时日。蒙古法律要求外资企业必须雇佣一定比例的本国员工,但部分受雇员工由于缺乏与工作岗位相匹配的技术经验,不能胜任相应的工作。此外,当地的民粹主义有一定的生存空间,而中方长期的、民間的“搭桥梁”、“交朋友”的举措尚且不足。
四、“一带一路”建设和民心相通需要两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
草原之路与“一带一路”对接。中蒙自贸协定是2014年11月8日习近平主席访问蒙古国时提出的。当时中方就明确提出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与蒙古国的“草原之路”倡议进行对接,优先推动中蒙在互联互通、矿产、电力、农牧业领域的合作,加快建立中蒙跨境合作区。习近平主席在谈“一带一路”战略时多次强调要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表达了中国外交的最高价值诉求。
两国在更多领域建立交往接洽的平台和机制,增进了解,沟通有无。两国间的互动交往可以持续和深入,比如办的比较好的中蒙博览会、中蒙国际传统赛马大会、中蒙新闻文化工作者座谈会等既有民间往来的基础又有政府间交流的会议,加速两国多领域的互联互通,构建新时期两国新型交往关系,促进两国人民的交往。
两国政府间、学术部门、文化交流应以史为鉴,收敛偏见加深了解,面向未来,双方应该立足共同的利益,修建共同的历史观,摒弃不符合时代和两国交往的沉积观念,求同存异,彼此包容互鉴,修建两国民心相通的友谊通道,搭建两国交往互惠共赢的桥梁。
中蒙应在两国人民的交往上多做文章,蒙古自然资源丰富,原生态大自然保持完好,吸引全球各地的旅行者前往。中国经济近些年高速发展,许多国人已经不满足国内旅游而将视野投向海外。作为近邻,吸引中国游客进入蒙古旅游,既可以振兴蒙古旅游业,又可以带动蒙古经济发展,还可增进两国人民交往,促进两国关系协调发展。
中国应在天津港、二连浩特、阿尔山、策克等重要口岸为蒙古进出口提供便利条件;中蒙两国应该探索有益的政策方便两国在矿业投资领域可持续性经营合作,避免政治民意波动影响中蒙经济合作,为中蒙经济长期向好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中蒙两国实现民心相通是“草原之路”与“一带一路”连接的精神纽带,实现求同存异坦诚相待是两国持续交往所要达成的基本共识,消除误会增进了解需要两国从政府到民众间长期、广泛、深入的交流,面对未来的合作发展,打通“一带一路”向北开放重要节点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国家信息中心“一带一路”大数据中心等.“一带一路”贸易合作大数据报告(2017)[R].2017.3
[2]佟新华.中蒙矿产资源合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3]郝时远,杜世伟.列国志-蒙古[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责任编辑:代建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