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里香
孙犁是当代著名作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他始终淡泊名利、远离官场、布衣步履、低调为人,其清新淡远的创作风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作家。
孙犁原名孙树勋,不善言谈,说话三言两语,语句都很短,像他的文字,声音却深厚,洪亮,显得底气很足。孙犁曾说,他的这个习惯,是抗战初期在冀中抗战学院讲课时练出的功夫。这所抗战学院设在深县中学,操场上搭起一个大席棚,可坐五百学生。孙犁在学院教抗战文艺,那时当然没有麦克风,教员讲课必須大声喊叫,而且一节课就是三个小时。这就像戏曲演员天天吊嗓子一样,自然练出了一副好嗓门。
孙犁虽外表傲岸,对家人却难掩其真情,虽然工作很辛苦,常常熬夜写作到凌晨一两点,晚上路过老母亲的屋子,都推门进去看看她是否盖好被子。老母亲爱吃鱼,孙犁就专拣中段儿往她碗里夹。他与农村妻子伉俪情深,虽然二人文化差距巨大,却一生恩爱,相携相扶。孙犁写过,母亲和妻子是他文学语言的源泉。
在外人看来,孙犁是个古板的怪人。进城几十年,他依然保持着河北农村的生活习惯。素食清茶,布衣布鞋,玉米面加上山药蛋或胡萝卜煮成的粥,是他最喜欢吃的佳肴,一顶旧蚊帐是战争时期部队所发,早已无法补缀浆洗,却还在使用。他从不看戏看电影看电视,几乎与任何一种娱乐都绝缘。
晚年的孙犁除了爱书,没有别的爱好。晚年作品,也是读书随笔类散文居多,且写得颇有风骨,自成一格。而他只是淡淡地说:“我只是觉得,我老了,应该说些切实的话,通俗易懂的话。在选题时要言之有物;在行文时,要直话直说,或者简短截说。”
孙犁对当代文学最大的影响也许是创立了“荷花淀派”。那是在新中国初期,一批青年作家学习孙犁、追随孙犁,受他的影响和指导,创作出一批较优秀的反映农村新生活的作品,文学研究者称他们为“荷花淀派”。
但晚年的孙犁却不认为有这么一个流派。他主张“文人宜散不宜聚”,中国文学史上“唐诗无流派,而名人辈出,风格多样,诗坛繁荣”;更何况随着时代风云的变幻,他们中的一些人经历坎坷,当他们再度写作时,其风格与情调已不复往日了。
孙犁被称为“大隐”,因为他不出席各种各样的会议,不参加名目繁多的活动,不接受各类媒体、特别是电视台的采访,甚至连住所的大门都不迈出。住在天津旧居多伦道时,十几年间,老人家只迈出过大门一次——回访专程来看望他的丁玲。他自喻为自织罗网的蜘蛛,唯愿以不多的时间“面壁南窗,展吐余丝”。
对于自己的人生经历,孙犁用非常平和的语调说:“人这一辈子都很不容易。不过,只有经过大喜大悲大起大落,那才叫真正的人生。都经历过了,就会比未经历过的人,对人生有更深刻的理解……”
孙犁对浮名避之不及,到了晚年,越发清寂刻骨。他生前从未大红大紫,身后作品却赢得越来越多持久的关注与敬意。冯骥才写道:“他给文坛留下的既是一种风格,更是一种性格。”莫言评价说:“他后半生远离官场,恪守文人的清高与清贫。这是文坛上的一声绝响,让我们后来人高山仰止。”
孙犁的文字清淡不失本味,素朴不失简约,读之宛如沉浸在淡淡的荷香之中。而这种独树一帜的风格恰是孙犁人格的外化,荷花成为对其文其人的最好诠释。不论后来有多少模仿者和追随者,孙犁永远只有一个,他是不可复制和超越的!
(编辑 欣然/图 安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