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申遗时代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2018-01-24 01:31徐苑琳孟繁芸
山西档案 2018年2期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大运河运河

文 / 徐苑琳 孟繁芸

2014年6月,在历经近10年的艰难申遗路后,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是运河城市的骄傲,也是运河沿线人们的骄傲,更是中国人的骄傲。但是申遗成功只是开始,而不是结束。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整理、宣传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事情,如果没有科学的规划、谨慎的论证、真诚的合作,那么大运河是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我们切忌“申遗时风风火火、热热闹闹;申遗后泠泠清清,凄凄惨惨”,而要做到有始有终。运河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既要做到立足实际,结合现状,有原则、有目标、有态度地进行,更要未雨绸缪,有规划、有未来、有责任。“运河申遗是手段,利用是辅助,保护是最终目的”,如果忘记了这个根本的原则,那么前期的一切准备、后期的一切成果,最终都会失去意义。

一、适度开发,加强资源保护

大运河在沿岸民众的心中占据着极为崇高的地位,是他们人生中一段最为深沉的文化记忆。“遥望运河似绸带,从北至南银光闪。能工巧匠造奇迹,留得佳话传万年”[1]。这是一位留美博士日记中的一首诗,以真挚的情感抒发了对大运河的热爱和守护。绵延数千里的大运河不仅是中国独有的旅游文化资源,更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见证。千百年来,大运河随着王朝的兴衰更迭不断发生变化,其航道几经变更,带动了沿岸多个城市的兴盛。聊城、沧州、济宁、扬州等都是运河经济兴盛时期的著名工商业城市。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一直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作风和创造力的体现。近些年来,随着各种文化热和复兴 传统之风的兴起,各地开始重视历史资源的开发,招商引资,力图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存在即为合理。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大运河是联系南北交通的重要航道,是促进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全国各地的商人汇集于大运河周边城市。而在当今,大运河是中国悠久历史的最闪亮名片。大运河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表明,其已得到世界的认可,是古代中华民族创造力的标识。从这个方面来看,加大运河旅游资源的开发,让更多的人亲身体验大运河的雄伟壮观,推动大运河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具有极大社会效益。

运河文化资源的开发虽然是时代的必然和社会的需要,但仍需要重视其中的很多问题。运河旅游开发要适度,而不是过度;要谨慎,而不是头脑发热。在某些运河城市,一谈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就往往以为是片面地发展经济,过度注重“开发”而不是保护,缺乏生态、人居、环境、经济方面的平衡与协调,求快、求进、求面子,往往造成财政的耗费与遗产的破坏。运河旅游开发既要突出特色,也要加强合作。运河沿岸有数十座城市,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底蕴与迷人之处,要“扬长避短”,发展本土的特色旅游文化,加强旅游服务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增强城市吸引力,这是城市旅游发展的根本。此外,运河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每一个运河城市都不可能把旅游业做到尽善尽美,而只有不断地去完善,彼此学习,才能不断地提高。

就当前运河沿岸城市对运河旅游资源开发现状而言,已经开展了很多符合地区实际情况的活动。山东省聊城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明清时期因运河而兴盛,成为名噪一时的工商业城市,帆船鳞次栉比,十分热闹。清代临清与张秋镇为黄河以北京杭大运河上最繁荣的码头,与江南的杭州、苏州齐名,即“南有苏杭,北有临张”[2]。近年来,聊城市深刻挖掘本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开发和保护,尤其对现存运河及沿岸遗存进行整理抢救,形成了带有本地区特色的旅游文化和城市名牌。“江北水城、运河古都”成为了聊城市最为响亮的招牌和名片。以聊城市为例,将运河与东昌湖等水系结合起来进行规划,开发旅游资源,无疑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效益,使得旅游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我们要谨慎思考对运河的保护,要注重运河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用心去呵护民族遗产。

二、注重宣传,动员全民热情

京杭大运河的保护是一项庞大的影响广泛而又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大运河连通五大水系,跨越众多省市,更需要统筹和协调。设立一个权威的大运河保护的协调机构,实现国家相关部门和有关省市政府更加紧密的合作以及全社会更加广泛的动员都是必不可少和至关重要的。京杭大运河是一条跨流域、跨行政区域,兼具行洪、航运、灌溉等多种功能的水道,涉及的管理部门多,主要包括水利局、港航局、文物局、建委、国土资源局、环保局、旅游局等部门,保护难度很大,最根本的还是有赖于全社会民众的自觉保护和管理意识的提升。

当今,运河沿线旅游开发缺乏统一规划与统筹协调,形成运河旅游非集约化运营格局,沿线各省(市)的旅游营销战略各行其是,并未将京杭大运河旅游作为自身最重要的产品来宣传;运河环境整治、文物保护等在各省(市)之间、各城市之间的交界处往往不能有效衔接。[3]针对目前运河文化开发和保护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亟待加强宣传,将运河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从根本上讲,就是要让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全民的共同事业。在不少地区,运河保护只是在部分人群、部分领域中为人所知,而广大的人民群众知之甚少,甚至完全没有概念,这是非常严峻的问题。运河是劳动人民开凿的,运河文化也是由人民创造的,而运河的保护,运河创造的成果,更应该为人民所熟悉与享用,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另外,运河融入了自然的要素,也融入了社会的要素,运河沿岸居住环境的改善,使自然、生态、人居和谐统一,也有助于增强人民的保护意识,提升他们对运河文化的认同感。我们要立足实际,积极鼓励和支持民众和各类社会团体为实现大运河的有效管理和保护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而激发民众对悠久运河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4]

随着时代的更迭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京杭大运河的功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中国古代,大运河是南粮北运、联系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近代以来,随着铁路、海运等新型交通运输方式的兴起,加上运河航道的淤塞,大运河衰落下去了,航运功能大为削弱,更多的是作为一个灿烂的人类历史文化景观而存在。当今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如火如荼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对大运河造成了严峻的挑战。大运河是民族之魂、文化之基,如果不采取措施加大对大运河的保护,任其自生自灭,对中华民族来说将会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为此,我们必须先从“从国家战略高度,建立统一的协调机构,制定大运河保护的法律法规,统筹保护与发展规划,调动各方力量,实施有效保护,科学合理利用,造福子孙后代”[5]。更为重要的是,相关部门单位和社会团体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普通民众对大运河的认识,激发民众内心的保护热情。在后申遗时代,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到大运河保护中,传承中华文明,延续运河文脉。

三、深化研究,提升文化自信

大运河历经沧桑,文化底蕴深厚,众多运河沿线城市都加强了运河文化研究和发掘。杭州市组织人力,采用文献、文物、田野调查三重证据法对杭州运河本体及其沿岸的历史文化遗存如古巷里弄、河埠桥梁、堰坝闸塘、民居旧宅、商铺仓库、工厂学校、社区街道、风俗民情、历史人物、传说故事、市镇风貌等进行调查,形成了300多份调查实录,基本摸清家底,作为今后杭州运河保护和综合整治的基本参照。山东省聊城市作为运河沿线的重要城市,进入21世纪以来便高度重视运河文化的保护,先后支持鼓励并修建了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等一系列文化基础设施。聊城大学立足于本地区实际,发扬地域文化优势,成立了运河文化研究院,聘请资深学者对运河文化、历史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研究,在海内外及学术界产生较大的影响力。京杭大运河是一条历史之河,更是一条文化之河。我们挖掘、探讨、研究它的丰富历史,目的是为了培育、保护、弘扬运河的文化神韵。正如淮北市隋唐大运河文化研究会会长郭云修所说:“城市文化的形成有赖于历史的积淀,留存文化遗产,其意义也关乎未来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历史不能遗忘;无论社会怎样发展,文明永不失落理解文化遗产,应该理解遗产背后蕴含着的深刻历史文化含义,更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培育出新的现代文化。”[6]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先民的优秀创造,是承载了数千年中华文明的水道。我们要扩大对运河文化的研究,使运河文化知识具有丰富性、全面性、趣味性、吸引力,为不同人群所接受与认可。运河文化研究既包括学术层面上的探讨,也包括普及性知识的传播;既要加强运河本体的研究,也要扩大与其相关联的区域社会的研究。后申遗时代运河学研究,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将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构建运河学研究体系,发挥跨学科优势,加强运河沿线学术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运河研究的合力与张力,把中国运河文化发扬光大。

大运河是典型的“线形文化遗产”,贯穿6省市沿途18个中小城市,连接着燕赵、齐鲁、中原、吴越等最集中、最密集的文化区,是科学文化遗产的特殊类型和中国历史文化的物化载体,在漫长历史岁月中形成了内河型的历史生活特征,涉及黄河、长江两个中国古代文明核心区,展现了不同区域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京杭大运河两岸有着丰富的文化遗存,数量丰富、种类齐全的历史遗迹值得我们重视和加强保护。水是文化的孕育地,水的流动,带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融通。在五彩斑斓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运河文化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运河既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运河在传递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促进了各种文化间的交融。纵贯南北的一条运河文化带孕育了独特的运河区域精神,而运河区域精神文化的形成标志着运河文化的最终形成。各地商人将本地的价值观念、生活理念、风俗习惯、民间信仰、工艺美术、建筑技术等带到了运河区域,这些文化在运河沿岸落户,与当地文化产生激烈的碰撞与融汇。[7]运河区域精神中的“砥砺奋进、包容宽大、诚实守信”等内涵都是当下时代精神的重要来源。在当代社会环境下,加大对运河文化历史的研究,对于增强国人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具有推动作用。悠久的运河文化是中国宝贵的财富,是建设文化中国、文化强国的源泉所在。

[1]诸子帆.留美博士的童年日记[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203.

[2]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山东省志·民俗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93.

[3]刘庆余.世界遗产视野下的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合作研究——京杭大运河为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6:213.

[4]佚名.加强中国大运河遗产保护的倡议[N].中国文化报(大运河文化专刊),2014-09-18.

[5]白玮,宋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再识[J].社会科学辑刊,2010(6).

[6]许广州,郭庆杰,杨晓新,等.台前大运河——大运河台前段历史沿革与运河文化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3.

猜你喜欢
京杭大运河大运河运河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依河而生,因河而兴:元明清戏曲迭代与京杭大运河关系论说
大运河,行走山东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京杭大运河与戏曲传播研究的新视角
如泰运河谣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考古者眼中的隋唐大运河 湮没的辉煌
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水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