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超级IP”产业模式初探
——以“西游记”IP电影系列为例

2018-01-24 23:43文/肖
传媒 2018年13期
关键词:西游记受众

文/肖 雅

2017年中国电影市场的春节档共上映六部作品,其中四部是IP电影。四部IP电影中又有两部与“西游记”相关,分别是《西游·伏妖篇》与《大闹天竺》。中国电影市场兴起的这股“西游记”IP热早已不是新鲜事,从2013年起陆续有《西游记·降魔篇》《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万万没想到·西游篇》以及《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等上映。2017年的春节档后,获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审批并正在摄制的“西游记”项目,如郭子健导演的《悟空传》、郑保瑞导演的《西游记之女儿国》等作品也准备强势出击,抢占市场份额。截至2017年春节档,“西游记”IP电影系列总票房超过70亿元,成为当之无愧的“超级IP”。笔者以“西游记”IP电影为例,探析“超级IP”产业模式的构建,其项目开发的优势与劣势,及其对中国IP电影市场的启示。

一、IP电影与“超级IP”电影

IP即Intellectual property,指知识产权,是一个指称“心智创造”(creations of the mind)的法律术语,包括音乐、文学和其他艺术作品,发现与发明,以及一切倾注了作者心智的语词、短句、符号和设计等被法律赋予独享权利的“知识财产”。电影创作中,根据一部网络小说、一台话剧、一部动漫、一首歌或者某个人物形象而改编的电影都可称作“IP电影”。“IP电影”由来已久,如根据小说改编的《哈利·波特》系列与007系列,根据漫画改编的《复仇者联盟》系列等好莱坞电影都属于此类。国内第五代导演如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陈凯歌的《霸王别姬》等同样也可算作“IP”电影。

然而中国“IP电影”创作的兴起,并作为一种产业模式初现端倪,要从2013年说起。2013年,赵薇执导的改编自网络小说家辛夷坞的作品《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票房热卖掀开各类IP改编浪潮。2014年,《同桌的你》《爸爸去哪儿》《匆匆那年》《智取威虎山》上映,也就是在这一年,“IP”被中国影人提上议程。2015年是“IP电影”大爆发的一年,《寻龙诀》《捉妖记》纷纷登上银幕,掀起市场的狂欢。2016年,“IP电影”相继推出《摆渡人》《爵迹》《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盗墓笔记》,但迥异于2015年的火热,这一年“IP电影”无论是口碑还是票房相继折戟沉沙,电影市场呈疲软之势。但2017年春节档的火热,又让电影投资人看到IP电影开发的前景。

IP电影大规模涌现是消费主义时代的产物,它的兴起取决于以下条件:首先,“互联网+”为其提供平台与捷径。随着互联网崛起,电影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云计算、大数据渗入市场肌理,传统商业模式被颠覆,新的电影生态体系依托网络平台建立,从制作到宣发环节都呈现立体化的商业运营范式。其次,IP电影产品被市场认可。IP电影的改编基本源自流行文化,其原小说、歌曲、话剧与动漫受到不同粉丝群体的追捧,当这些二次转化为电影产品时,已具备特定的受众与市场。最后,IP电影投资风险低、收益高的资本运作方式,决定其资本转换可以迅速从一个IP项目进入另一个IP项目,推动IP电影产业的发展。

在众多IP电影中,有一些IP项目在市场化运作中获得了良好口碑与收益,并逐渐形成以IP本身为开发目的的“超级IP”,这些“超级IP”或者围绕一个核心故事开发,或者围绕其IP电影系列所体现的风格开发,前者的典型如《西游记》《盗墓笔记》《鬼吹灯》与《熊出没》IP电影系列,后者如《》“开心麻花”、成龙与周星驰IP电影系列。这些“超级IP”,或者说“经典IP”具有IP源受众广泛、主题可供挖掘空间大、改编方式多样化、系列化与改编之后IP价值高等共性,其产出的电影作品在IP电影市场具有强有力的导向性。“西游记”IP电影则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超级IP”之一。

二、“西游记”IP产业模式构建要素

作为一部古典小说,《西游记》虽不能说是中国文学历史上价值最高的作品,但一定是与中国人世俗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作品,从小说一诞生,它就被转化为戏剧戏曲、动画影视等各种艺术形式。据不完全统计,近百年间,国内由《西游记》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多达百部,就连美国、日本、韩国与越南也积极“取经”,创作具有本土风味的西游故事。“西游记”之所以成为“超级IP”,是因为其电影系列产业模式的构建具有以下要素:首先,“西游记”IP开发拥有免费的版权。开发西游系列不需要购买版权,从某种程度而言节约了资本,且改编时不受原作者制约,具有极大的自主权。其次,“西游记”IP开发拥有广泛的受众。原小说的无形价值之一就是为IP开发储备大量受众,耳熟能详的西游故事对中国人有天然的亲近性和强大的吸引力,此前数部西游影视也培养了中国人看西游的观影习惯,所以“西游记”IP开发受众广泛,市场潜力大。再次,“西游记”IP开发拥有开放的文本。其一指故事的丰富性,故事中九九八十一难为改编者提供广阔的构想空间;其二指人物的多面性,这其中又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从“西游记”小说不同角色出发,如唐僧、孙悟空或者猪八戒的视角构思故事,第二种是从同一角色的不同层面解读,如《大话西游》系列电影与《西游·降魔篇》悟空形象就存在差异性;其三指类型的多样性,西游取经的故事以“在路上”的模式进行,其结构是典型的罗伯特·麦基所谓的“大情节”模式,即围绕一个主人公而建构故事,主人公为了完成自己的欲望,在一个具有因果关系的虚构现实中,与外界力量进行抗争直至闭合式结局。所以西游故事综合了公路电影、喜剧电影、宗教电影、惊悚电影与魔幻电影等类型的内核,使改编不拘一格。最后,“西游记”IP开发具有极强的文化包容力。对西游文化的解读成为“西游记”IP电影立身之本,经典的西游电影无不是对传统西游文化做出的有意义诠释,如《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与《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展现的是孙悟空爱情与命运的抗争,其无奈与绝望凸显悲剧色彩;《西游·降魔篇》与《西游·伏妖篇》主题暗黑,师徒四人其乐融融的面貌下狰狞毕露暗藏杀机,师父唠叨迂腐,徒弟桀骜不驯,取经路上不仅要除妖灭怪,还要化解内部矛盾。因此,文化包容力体现IP的生命力与创造力,这是其产业价值的核心要素。

三、“西游记”IP开发的优势与劣势

自影视艺术诞生,“西游记”IP开发出现多次创作高峰,体现其长久的生命力。“西游记”IP作为“超级IP”能获得瞩目,是其系列电影共赢的结果,其优势为:首先,能形成持续性的创作热潮。从1927年中国早期神怪片《盘丝洞》,到六十年代动画长片《大闹天宫》,再到八九十年代杨洁导演的电视剧《西游记》和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系列,直至围绕2016猴年的诸多作品,都在不停重复和加深中国人对“西游记”故事的迷恋,西游文化已成为民族性和社会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系列影视的开发还将继续。其次,系列电影在市场能形成“大盘拉动”的产业效应,也即西游系列的涌现并非一定会出现相互争夺票房的竞争态势,反而能很好调节受众观影心理,加强相互之间的良好宣传和共谋以获得口碑与票房的提升,实现共赢。这在近五年的西游系列电影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如受众会有意识地比较周星驰和郑保瑞的“西游”系列电影,不同的改编风格反而会吸引受众购票观看;再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良好的市场反响会极大提升受众看“西游”的行为,也激励着创作者创作更好的作品。最后,“西游记”IP能推动市场的共振与融合。“西游记”IP开发并非是一个完全成熟的案例,但它已成为业内的标杆和学习对象,当众多IP开发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时,以“西游记”IP为首的“超级IP”正试图寻找恰当的模式,形成市场共振与融合,强化IP的良性竞争,进而有序健康地发展。

对比好莱坞IP开发的成功与优势,以“西游记”IP开发为首的“超级IP”虽为“超级”,实则没有完全成熟,主要体现为:第一,题材重复狭窄。如小说《西游记》构造了庞大的神魔天地,但被改编的始终是“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女儿国”等吸睛片段,欠缺对其神魔世界观的构造与深化。再如小说《鬼吹灯》共两部八卷,但影视改编多集中在第一卷《鬼吹灯之精绝古城》,IP开发只是小说的冰山一角。第二,特效至上。以《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为代表的西游作品将视觉特效凌驾于艺术内核之上,而不注重人物鲜明形象的塑造与主题意蕴的挖掘,导致票房与口碑两极分化。同样,《九层妖塔》的改编脱离原著,用特技打造为科幻怪兽片,招致原小说粉丝的口诛笔伐,也是因为过于依赖特技而忽视艺术性。第三,过度消耗IP价值。即便是“超级IP”,其开发也并非是无穷无尽,滥用IP、蹭IP等市场行为会导致IP价值耗尽。如近些年刘镇伟导演的《情癫大圣》《越光宝盒》与《大话西游3》完全就是滥用西游IP与蹭西游IP热的圈钱之作,用观众的怀旧情绪博取商业利益,严重削减了观众对“西游”IP的信任感和其他导演的创作信心。再如2017年的春节档,王宝强的《大闹天竺》也属于典型的蹭西游IP之作,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还出现了蹭《大闹天竺》IP的浑水摸鱼之作,如《大话天竺》《大闹天竺之天下有贼》《大闹天竺村》与《大闹天竺寺》等令人啼笑皆非的电影,市场混乱可见一斑。最后,“超级IP”大多存在产业意识大于文化意识的通病。电影具有艺术性和商业性双重属性,产业是其表征,文化才是其内涵,但如今的电影市场,急功近利的投资心态盛行,投资者都希望从IP电影里获利,这种创作意识必然损害电影市场原创性人才的培养和原创作品的孵化。

四、“超级IP”的特征与市场影响力

“西游记”IP开发自有其特殊性,但能被称之为“超级IP”的作品,大多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形成电影系列。前文列举的“超级IP”基本为系列电影,很少有单部作品,即便是“开心麻花”以话剧为基础,也连续制作出《夏洛特烦恼》《一念天堂》与《驴得水》,保持着创作的持续性。第二,IP经营时间跨度长。成熟的IP其跨越的时间段历经数十年,如《盗墓笔记》与《鬼吹灯》系列从小说到银幕转换中,粉丝群的呵护与投资商的苦心培育,都使其IP价值慢慢成熟深化。第三,电影系列内部形成文本的映射与关照。即便“超级IP”所呈现的内容与风格多样,但终究会形成其强大的内核与主题,如“熊出没”系列电影对环境保护的探讨,“”系列则是关注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理解,“开心麻花”系列则展现了人性和欲望,这些都成为“超级IP”有别于其他IP电影顺应市场而生。

目前电影市场IP改编盛行,评论界对此有褒有贬,支持者认为IP电影能推动市场繁荣,加速电影资本流通,丰富电影类型,提升受众的观影兴趣;反对者则直指其剧本薄弱,电影特技粗制滥造,立意浅薄的通病,将IP电影看作毁坏原创人才与剧本的始作俑者。而“超级IP”是经过市场资本检验和筛选了的,它们所具有的共性丰富了IP电影的内涵,它们的成功是产业意识与文化意识相互作用和促进的结果。

五、“超级IP”模式对电影产业的启示

“超级IP”的聚合与发展为IP电影提供了探索之路,主要表现为:第一,系列化延续IP价值。这里的系列化是指由一个IP点衍生的类型多样的具有可解读意义的作品系列。由于目前电影市场抢占优良IP资源盛行,不少投资商拿到改编权之后仓促摄制上映,导致众多IP资源浪费,市场反响平淡,如电影版的《何以笙箫默》欲借电视剧东风获利,但粗滥的制作反而拉低顾漫作品的市场影响力,削弱了IP价值。第二,品牌化加强受众信任感。IP品牌化的形成会加强受众的信任感和期待心理,它使IP具有良好的潜在市场,容易受到更多关注。而品牌化的形成是需要经营和呵护的,它有内在的文化联系和观众的观影情节在其中,成龙和周星驰的作品都是典型的品牌化作品,而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和《爵迹》则是在一步步消耗他原小说的品牌,一旦当观众对他作品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消失,那么这个品牌的价值就不复存在了。第三,深度化体现IP生命力。从IP到IP电影的转变,是要经过电影化的,口碑良好的IP电影会把握这种转化,深化其艺术价值。《驴得水》《七月与安生》以及《烈日灼心》都属于此。第四,多元化促进产业结构有序发展。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多元化意义丰富,包括以下几点:一是IP电影的创作,以一个IP点为核心,协同IP电视剧与IP网络剧发展;二是IP电影的发行,既要联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也要关注原粉丝群体效应,挖掘最大发行空间;三是IP电影的放映,以豆瓣电影、猫眼电影、时光网等网络平台为基础,有助于打造IP电影网络产业链,促进多元销售。

最后,无论是IP电影,还是“超级IP”,只有保持电影的本真,折射人类的灵魂,彰显深厚的文化意识,才可以称之为电影艺术,这才是决定电影异于一般商品的关键要素。

猜你喜欢
西游记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西游记
西游记
融合时代的受众画像
西游记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西游记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