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燕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古诗词具有高度凝练的语言,隽秀深远的意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张最具特色的名片。一花一世界,一诗一乾坤。每一首古典诗歌都蕴着情、含着趣,浓浓的诗味让人回味无穷。然而,纵观当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轻诵读,重笔记,试卷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古诗词在学生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学诗也是如此,要善读、品读、悟读,只有这样才能悟出诗人深刻的思想、炽热的情感和独特的表达艺术。
古诗的吟诵是传统的诵读方式,这种方式包括“诵读”和“吟咏”。吟诵有利于发现古诗韵味,理解其中蕴含的深意。然而,传统小学古诗词教学流行“唱读”,即以一种拖音的方式去读,语调千篇一律,没有变化,极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课堂中所选取的古诗,多是五言或七言,学生可以采用吟诵的方式,抓住句子的音律,掌握好句子节奏,多角度、多方法吟诵,字正腔圆,让学生从中感知浓浓的诗味。
把古诗读成古诗的样子,首先需要正确划分节奏。如《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按照音节兼顾意义划分后,还不足以描绘出诗的韵味,还需利用“吟咏”原有的古诗音律来读。古代汉字读音大体分为三种:一声二声是平,三声四声为仄,还有一类为入声。古诗吟咏的时候要遵循“平长仄短入声顿”的原则,前边的节奏划分,加上吟咏的原则,读起来就有了不同的节奏、语音长短的变化、声音高低的区别,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就不言而喻了。诗中描绘的是秋景,如“霜”“枫”,借助吟咏读法,学生感到的不是单纯的风景,还有诗人融入其中妙不可言的心境。
刘勰说:“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在这首诗的教学中,学生不懂什么是声律,但在教师的引导下,或低沉、或高昂、或急促、或绵长的“吟咏”,恰恰完成了对古诗声律的最好诠释。
入境,是诵读古诗必要的途径,也是学好古诗的根本。古诗意蕴深远,但是很多内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生硬的讲解是不能实现这种传递的,教师应在诵读上下功夫,借助联想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入其境、悟其情、知其意,读出诗歌数不尽、道不完的意蕴。
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备课中教师发现曾获诺贝尔奖的杨振宁对这首诗有特殊之好。据说杨振宁博士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这首诗,留学归国后去了很多地方讲学,当他游览庐山的时候,当看到瀑布的时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句子立刻从他嘴里诵读出来,并说:“六七十年了,今天我才明白了李白真的是诗仙。”教师无法带领学生亲自观看庐山瀑布,需要借助丰富的想象给学生插上驰骋的翅膀,让学生闭上眼想象一下瀑布飞悬的情景,体会“飞流”和“直下”所描写的瀑布的状态,湍急、迅猛、壮观,最后比作银河,生动贴切,浪漫唯美,而一个“疑”字又把读者拉回现实,这是诗人的想象之作。学生理解后再来读,声音明显比之前更加洪亮、清澈,凝聚着瀑布飞悬、一灌而下的力量。这节课中,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背会了古诗,这样的背诵不仅陶冶情操,增强了美感,也寄予了希望,多年后的某一天,学生仰望庐山瀑布的时候,一定会忆起课堂上教师的引领!
不能入境的朗读无法激起心灵的涟漪,缺乏想象的课堂无法带领学生入境。本节课教学,教师依托“想象”,悬泉、飞瀑、高山、急流进入课堂,进入学生的心中,诗人的浪漫情怀得以展现,真正让古诗内在的意韵深厚悠长。
一首《苔》火遍大江南北,一并火起来的还有古诗新唱,这首诗本身具有深刻的哲理,但人们更喜欢的是清雅脱俗的演唱。诗歌本身就具有音律美,而有些教师囿于自己对古诗词理解缺乏深度和广度,教学形式单一、枯燥,背诵古诗成为了被动的任务,学生不喜欢背,即便背过也很容易忘记。事实上,不拘一格教古诗,换一种形式,把古诗唱出来,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展示了一幅恬静悠闲的画面:碧草青青,绿树如茵,荷叶连天,荷花映日,白发老人亲热交谈,两个小儿玩耍嬉戏。内容浅显易懂,学生在词意的理解上没有难度。为了让学生亲近自然,走进古诗词,教师采用了全新的方法,让学生四人为一组,自己编曲,自己演唱,也可以套用学过的曲子。表演形式可以一个人独唱,也可以几个人合唱。学生立刻精神起来了,兴致盎然地编起了歌。教师在学生中间巡视,只见有的边唱边笑,有的在本上写写画画,有的旁若无人地大声唱出来,有的演唱与伴舞配合……一时间课堂上歌声飞扬。在展示的环节中,学生也不羞涩,虽然唱得不是很专业,也不是那么悦耳动听,但学生已经醉了,醉在浅唱低吟的歌声中,醉在吴侬软语的诗词里,醉在创意满满的课堂上。
诗词如歌,在平平仄仄中婉转悠扬,在抑扬顿挫里让人忘忧,使人开颜。在这个教学案例中,走进课堂的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诗词,而是一支曲,曲中有和风,有菡萏,有顽童,有静谧的生活,沉浸其中,不知不觉间,咏出了诗情,享受了语文魅力,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鲁迅先生曾经说:“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古诗词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触动学生的内心,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诗人与读者形成心的沟通和情的共鸣。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在背诵默写上下足力气,但是在古诗词的理解领悟上浅尝辄止,逐渐形成背得快、忘得快的恶性循环。为此,改进古诗词教学,让学生读到的不应是表面,而是帮助学生解读和领悟文本,感受古典之美。
在教学《冬夜读书示子聿》时,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曾经的时代,走进陆游的心中,创设下列问题:“也许子聿天资聪颖,但调皮顽劣,于是他对子聿说——”“如果陆游一生夙愿未了,希望儿子继承遗志,他会对子聿说——”“写这首诗时已经74岁,经历了朝廷的流放,小人的陷害,自己身体的衰弱,他会对子聿说——”“然而,一年过去了,十年过去了,一百年过去了,八百年过去了,这首诗成为了经典,激励着你,也激励着我。做学问,要孜孜以求;做学问,要学以致用……”学生大声背诵着,理解着,思考着。教师继续引导,时光仿佛穿越回去,陆游谆谆教诲的声音就在我们的耳畔——“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齐声背诵,声音响彻教室。
“水尝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只有经过撞击的心灵才能唤醒。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为学生营造感知的氛围,创设感知的空间,在复沓朗读的过程中,古诗作为一种经典,作为一种文化,在学生心里扎根。大大拓展了古诗解读的文化背景,丰厚了古诗教学的文化底蕴。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其发扬光大,这种发扬不是机械背诵,也不是单一地完成考试任务,而是激发一种兴趣,培养一种爱好,形成一定语感,通过朗读、诵读、吟诵、歌唱,以多种方式,叩启学生的心扉,唤醒诗歌的生命,让学生在古诗词中邂逅音律,邂逅风景,邂逅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