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敏
心理学家指出:脑中的信息若能经过右脑的图像感知,再传达到大脑的语言系统,那么接收到的语言文字信息就不再只是概念的输出,而是经由感觉与情绪交流后的体会,能转化成一幅幅细腻生动的心灵图像。如果读者对文字有共鸣,那就是掌握了“语感”,就能在字里行间不断产生丰富、深刻的体会。低、中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占主导的年龄阶段,如果教师能利用“图像”培养“图感”,进而培养“语感”,那么学生习作的内容将更加丰富,表述更加细致,思考更有深度及广度。绘本天生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可以成为优质习作训练的抓手。
《小猴子下山》一文的课后习题:“读一读,再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这道题让学生选图中几个小猴子的动作词说一句话,学生受图中表示动作的词的局限,造句所用都是“摘、捧、抱”。如:“我摘了个苹果。”“我抱起了南瓜。”……这样的句子内容单调、乏味。因为没有生动的范文,没有丰富的素材,学生丰富的句子基本都在沉睡中。于是,我把绘本《讨厌黑夜的席奶奶》引入课堂。故事讲述了不喜欢黑夜的席奶奶,用尽各种方法赶走黑夜。每一种方法都运用了很多的动词,一方面使故事有节奏,另一方面也更具有画面感。随着书页的打开,我开始把故事娓娓道来:“同学们,你们看,席奶奶对付她讨厌的黑夜的方法实在有趣。‘绕着树跑圈,捆黑夜;爬上屋顶剪黑夜,还真剪下一朵白云;拿着扫帚拍打驱赶……她时而严肃,时而无奈,时而愤恨……’”随着故事往后推进,学生看得乐不可支,被席奶奶一个个奇特的想法给感染了。当我讲到有表示动作的词的地方,学生也跟着念出来了。看完了故事,学生也找出了此书中众多的表示动作的词。于是,我追问学生:“你们觉得席奶奶还会用什么方法赶走黑夜?”学生说:“奶奶把黑夜塞进大袋子了。”“奶奶把黑夜沉到井里了。”“奶奶织了个网捕捉黑夜。”“奶奶煮了黑夜,还尝了一口。”……说话练习从书本主题拓展到“讨厌蚊子”“讨厌下雨”等内容练习。有了绘本为参照,学生思维活跃起来,想出了更多有趣的句子。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写话中最困难的就是有条理地表述清楚。一些绘本故事的设计,语句与图画情节重复再现,对于正处在学习写话阶段的学生来说有着强烈的安全感,故事又不断发生相似、有趣的改变,这使学生能在轻松的心情下进行说话、写话练习,使学生乐于表达。如《小猪变形记》讲述了小猪认识自我的过程,这是一本以对话为主的绘本。因此,我让学生与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对话。此故事人物的对话由重复句式“( )小猪跟( )打招呼”“我是……”“你不是……”“( )说,你是……”组成。因此,当进行了小猪与大象的对话后,我逐步放手,让学生看着小猪与袋鼠、鹦鹉、猴子相遇的图片,进行填空式句式练习。有了可参照的句式,学生觉得把话讲清楚不再是难事。拓展环节里,学生不仅能按故事插图配上对话,还拓展了小猪装扮成别的小动物进行对话的练习。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练习的难度不断增加,但编故事的情绪却越来越高涨了。
优秀的绘本作品都配合着精美的图画,教师可以先隐去文字,借机请学生猜想故事中重要的情节。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分析、综合,寻求最佳答案。这样起到了以点带面的效果,从而在原有的绘本作品上创造出了许多属于学生自己的版本,可以将学生很快带入绘本教学的意境中,很好地丰富了绘本原有的含义。例如,在教学了《弯弯的月亮》一课后,我让学生进行比喻句的练习:“……像……”,一时之间,学生难以找到相似之物进行比较,句子练习进入了困境。于是,我提示学生:看着课文插图,可以找出什么相似的东西吗?结果,学生所造出来的句子以这两种居多:“圆圆的月亮像镜子。”“弯弯的月亮像香蕉。”此时我拿出绘本《我爸爸》《我妈妈》里面的插图,先隐去文字,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猜想图片的意思,学生的想象力立刻被激发了,看着画面里穿着方格睡衣的马在吃一盘垒得高高的食物,方格子鱼鳞的大头鱼在河里游得飞快,穿花睡衣的狮子张大嘴巴在大声吼叫……刚才困窘的学生,双眼露出了神采,学生所写的句子变成:“我爸爸吃得像河马一样多。”“妈妈打扮起来,像蝴蝶一样美丽。”……学生的想象力立刻被激发起来了,说出的句子也立刻丰富生动了起来。
编故事也是习作教学的一个难题。在传统的故事编写教学时,学生模仿课文《陶罐和铁罐》《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等,写物品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忽视自己短处的习作占了全班的大部分。如何打破这个僵局呢?我引入“三只小猪”为主角的四个不同内容的绘本,在对比、探讨后,学生发现故事内容的改变取决于故事里元素的变化。如:改变人物本领、增加道具、增加新人物……当元素改变了,故事情节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于是,学生大胆地给熟知的故事增加了自己喜爱的元素,编出了属于自己的新故事。虽是旧瓶,却装满了新酒。学生笔下的小猪,有的成了出色的消防员,有的成了空手道冠军,还有的性情大变,敢欺负狼大叔……利用绘本故事教学后,学生的习作题材层出不穷,内容丰富了,情节跌宕起伏了,习作内容也不再雷同了。
在童话单元习作教学中,学生习作出现了两种困难:一是故事编得很长,情节散乱,故事难以结尾;二是故事过短,结尾草草收场。对此,我为学生讲述《小锡兵》的故事,边讲边把小锡兵的游历路线整理出来。学生发现,原来小锡兵不管游历了多少地方,最后总会回到故事的始发地。这样的回环故事给了学生编故事的基本框架,学生新编的故事有了发展的预设性、目的性,结局编得合情合理了。随后,我们进行了微循环练习。学生根据提示,讲述了落到地上的雨水有重新变成云朵的时候;掉落的花瓣有重开之日……练习需趁热打铁,我马上让学生学着绘本的样式,搭建自己习作的循环框架。每个绘本故事就是一篇习作,一本好的绘本就是一篇优秀的范文,可以给学生提供模仿的作文架构。
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和平”为主题的教学中,习作是给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军轰炸上海火车南站的新闻照片配上故事。发生在战争时期的故事,少不了对战争进行合理的逻辑推测,对战争的场面进行描述,对战争的气氛加以渲染等。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对战争造成的冲击与苦难难以感受与言表。此时,“和平”主题的绘本就起了良好的桥梁作用,它补充了学生平时对于这类生活的空白,这类主题绘本顾及阅读者的年龄,既不血腥,又不失真地告诉学生战争的残酷与祸害,唤起学生对和平的向往。因此,在教学前,我尝试增加了和平题材的绘本,如《非武装地带的春天》《铁丝网上的小花》等绘本。这些绘本内容丰富,从战争前线到后方,有退役士兵、战火中的贫民、孩子……我让学生通过猜测、补白、续写等小练笔进行热身,为他们做好单元习作的铺垫。当学生面对课文配图时,能展开合理及丰富的联想,习作难度大为下降。
低、中年级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期,他们所接受的情感、思想将直接影响着自身的发展,而绘本则通过一个个有趣、感人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人的生命中最健康、最纯洁的内心世界。在绘本乐园里,学生聆听故事,积累语言,学习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