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非遗传承人口述史有声记录研究*

2018-01-24 21:30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侗族语料录音

彭 婧

(凯里学院人文学院, 贵州 凯里 556011)

口述史记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记述当代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人生经历的一种方法和途径[1]。目前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口述史方法得到广泛运用。王小明在《口述史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提供的新视角》文中,首次对“非遗”口述史进行了定义:“经过学术和技术准备的访谈者,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合作,有计划、有目的地录音、记录、整理、保存并研究他们的个人自述,以便为当代以及未来的文化遗产研究提供有声的备忘材料。”[2]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其中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0项。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1人,贵州省黔东南州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3人,湖南省怀化市代表性传承人13人,广西柳州市区级代表性传承人13人[3]。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靠传承人口传心授、代代相传得以延续,他们口述的回忆、见解等都是珍贵的史料。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运用现代技术对传承人口述史进行有声记录是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手段,但目前这项基础工作还很少有人去做,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口述史记录资料甚为缺乏。本文拟就传承人口述史有声记录相关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侗族非遗传承人口述史有声记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侗族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的有声语料具有多重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口述史的有声记录,将着重选择侗族非遗项目中高水平代表的传承人为口述者,这些传承人拥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宝贵的技艺经验。他们的口述史中包含了大量的以侗语为载体的客观史料、技艺技巧、文化内涵、传统伦理道德等内容,这些内容不仅可以发掘被传统史料记载不详、不时或被遗忘的段落,有助于更接近本原地区认识已逝的侗族历史,还可构成生动易学的学校教学课程内容,对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以侗语为载体的口述史,其本身就是可贵的侗语口语语料,为语言研究提供材料。由于侗族非遗传承人大部分是从小学艺,自身文化程度不高,虽然他们的作品能够流传下来,但是技术的传承还得靠口耳相传,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如果能请传承人口述并将口述的内容记录下来,对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将功不可没。

侗族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的有声记录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本质,有利于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有静态和动态保护两种。所谓‘静态保护’是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搜集、整理、记录和保存;所谓‘动态保护’指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民间长久地‘活下来’。”[4]侗族非遗项目中以民俗、传统技艺和传统音乐居多,这些项目类别用文字材料并不能充分表达由视觉和听觉才能达到的效果,且传承人口述史还有别于其他类型的口述史,传承人口述史通常包括制作工艺、民间艺术的现场演示,即活态呈现[5]。因此,传承人口述史的记录需要采用多种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才可能较完整地保存侗族非遗的原貌,印证和再现侗族非遗活态的历史,这也是进行传承人口述有声记录的主要目的。诚如冯骥才所说:“对传承人的口述访谈,其意义不仅仅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思路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为民间写史、为民间立传这一学术思路的开拓。……口述史的工作是将口述素材转化为文字性文本。当文化遗产只保存在传承人的记忆中时,是不确定的,不牢靠的;只有将这种口头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字后,才可以永久保存。”[6]

侗族非遗传承人口述史有声记录是基于传承人危机的现实需要。“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是‘艺在人身,艺随人走;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是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是人”[7]。解放后虽然国家创制了侗文,但未得到广泛运用,很多传统文化和技艺一直是靠传承人口耳相传得以延续。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承出现了断代危机,传承人口述史面临抢救的需要。究其原因,一是目前大部分传承人平均年龄相对偏高,尤其是国家级传承人多已进入古稀之年,身体欠佳,记忆衰退;二是部分传承人的技能手艺无法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不得不放弃技艺而选择另谋他业;三是现在愿意潜心从师学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传承出现后继无人的窘况。“人在艺在,人亡艺绝”,老一辈传承人一旦逝去,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抢救传承人的历史记忆也成为当务之急。诚如新加坡国家档案馆馆长毕观华所说:“抢救口述历史,就是和时间赛跑,将人类的记忆转换成文字或者录音档案,这和抢救历史是一样的。”[8]

二、侗族非遗传承人口述史有声记录的实施

(一)侗族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的采录步骤

在访谈之前,应尽可能熟悉侗族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基本情况,选择访谈对象。访谈对象的选择:(1)应优先选择国家级、省级传承人,州级、县级传承人次之;(2)所选的传承人要涵盖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不同类别,同一个项目尽可能选择2个传承人分别进行访谈,以全方位的展示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印证口述内容的真实性和科学性;(3)还应考虑传承人的年龄和身体健康状况,通常优先考虑年纪较大或身体状况不太好的传承人,减少还没有进行访谈传承人就已经辞世的遗憾。此外,要熟悉采录设备的性能和操作。

选择访谈对象后,要拟定好访谈提纲。提纲内容除了有共性的问题,还要根据传承人具体情况另外增设个性问题。访谈提纲最好提前送达访谈对象,同时要向采访者解释访谈过程中录音录像及资料使用的许可授权事项,征得他们的同意和许可,并签订书面协议;或征得口头授权,并录下授权口述。同时也要让受访者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确保日后访谈工作的顺利开展。

采用面对面的聊天访谈方式。口述史的访谈,不仅是一个材料获取的过程,更是与受访者心灵交流的过程,访谈者要注意倾听并加以适当的引导,要做好全程录音录像工作外还应有纸质笔记作为辅助记录。

访谈结束,应尽快做好访谈资料的整理工作,包括音频视频的剪辑处理,照片的筛选和书面文稿的整理加工。文稿整理好后,要送请受访对象确定和复核。最后将整理好的访谈资料拷贝一份送给访谈对象。

(二)侗族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的访谈内容

录音访谈是口述史田野作业的核心,访谈者与被访谈者互为主体,在有针对性的问答之中,传承人丰富的历史记忆得以重现[9]。设计访谈问题时,要充分考虑侗族传承人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方面因素,在满足专业要求的前提下,尽量让访谈问题通俗化,贴近传承人的文化程度和心理感受,能够引导其准确全面地再现记忆,尽可能充实访谈内容。其中传承人人生经历和制作工艺流程是访谈的要点。传承人口述史访谈包括以下内容。

1.传承人人文自然背景。包括传承人所在地区和村寨的地理环境、民族构成情况、语言使用情况、历史发展沿革等。

2.传承人的基本情况。包括身世、文化程度、家庭情况、工作情况等。

3.传承人的学艺经历和技艺传承。包括学艺缘由、师承情况、授徒情况的描述;与传承技艺相关的传说、故事、歌谣、口诀、谚语等;技艺活动的相关组织情况及传承人在其中的角色。

4.传承人主要制作技艺及其文化内涵。主要代表作品、技艺特征、传承活动时间和场所的介绍;技艺制作和表演活动全过程的逐个环节的详细描述;传承技艺使用的器具、服装等的说明;传承人技艺的民俗功能和意义等。

5.传承人技艺的传播。传承人的表演历程,传承人所获成就和表彰情况,由技艺获得的收益情况,传承人目前生存状况及传承状况。

6.传承人从艺以来的心路历程。对传承人的从艺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对技艺变迁、传承、保护的思考建议及期望。

三、侗族非遗传承人口述史有声记录规范和标准

坚持规范和标准是侗族传承人口述史有声采集数据质量的前提和保证。口述史有声记录从规划到实施,包括语料采集、摄录、转写、注释、数字化、立档等等,应遵循工作规范和技术标准,才能保证语料的质量,提高语料资源的利用价值,才能真正发挥效能[10]。主要包括语料采集录音录像标准、语料加工处理的规范和语料保存规范三方面的内容。

1.录音录像标准。语料关键在于录音录像的质量。影响音像质量的因素主要有:摄录环境、设备、时长、媒体文件格式等。(1)要获得优质的语言录音录像资料,录音环境十分重要。最好选择在完全可控的安静环境进行,如:专业录音室、播音室、小会议室、条件好的宾馆等等。若条件受限,可通过配备优质采录设备、在地上铺设垫布或墙面挂置布帘等方式,提高录音质量。(2)设备器材和软件的选择也应高度重视。采录设备有录音机、监听耳机、麦克风、声卡、摄像机等。设备的匹配组合须与录音环境相适应,口述史的录音可选取笔记本电脑+优质声卡+麦克风+监听耳机+录音软件;或者使用专业数码录音机录音。录音机最好选用Sony、Zoom、Fostex等国外专业录音机,摄像机最好选用Sony、松下、JVC等一线品牌的高清数码摄像机,照相机则选择佳能、尼康等品牌产品像素在800万以上的数码单反相机。常用的录音软件有:Audacity、Praat、Sonicfield V2.02等。(3)摄录时长。鉴于传承人口述史的珍贵,理论上来说是尽可能多录,采录时长越多越好。但考虑到口述史的特殊性和采录及转写的难度,每个传承人口述史的录音时长争取在1小时左右。最好能做到全程录音录像,若条件有限,在全程录音的情况下可选取重点内容进行录像即可。(4)媒体文件格式。音频文件有wav、mp3、wmv、ogg等格式,建议用wav格式,保真度高;视频文件有avi、rm、mpeg、wmv等格式,建议用avi、mov格式,质量高;图像文件有jpg、gif、bmp、tiff等格式,建议用tiff 格式[10]。

2.语料加工处理的规范。传承人口述史的原始语料只有得到有效的编辑、剪辑、转写、加工,遵循统一的规范和标准,才能成为有用的语料。(1)音频和视频剪辑。可采用Audacity、Sony Vegas对音频和视频进行编辑,可减除无用的杂音、静音,也可实现音频视频碎片文件与长文件相互转换。(2)语料的转写标注。可使用EXMARalDA Partitur、elan来转写和标注语料,前者是德国语言研究院洪堡特语料库中心研发的多媒体转写标注工具,从实训和软件测试来看,它比elan易学和掌握。侗族有自己的拉丁文字方案,则应用侗文进行标注和转写,目的是便于民众学习和使用,而国际音标转写文本只有极少数语言研究人员能阅读。同时,还须采用国家通用语言对译和意译。口述史原始语料如果在侗语翻译的基础上,再增加普通话,当然更理想。若还要国际共享,则需要另加英语。除了转写语料文本外,还需添加一些说明性文字以帮助理解音视频内容,如对一些传统器具的说明。对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基本情况的描述可详可略,但有些信息必须提供。比如传承人的地点(应具体到村组)、语言使用、周边地理环境等。(3)转写文件的多格式转换。采用数字化介质存储有声语档才能保证原始声像和文字资料的保真性。数字化载体包括音频文件、视频文件、图形文件、文本文件、网页文件,应符合一定格式和质量要求。为了数据共享,应将转写文件转换为通用文件,如文本文件和网页文件等。转写数据文件格式包括txt、pdf、html、xml 等等[11]。

3.语料保存规范。传承人口述史的采集录制、加工处理,耗费了不少的人力、时间、财力和物力。同时,这些文本资料和音像资料可能是最后一次或是唯一一次记录到的数据资料,是无法弥补和替代的。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规范的保存才能长久。口述史语料载体形式包括实物资料和数字化资料两种,其中实物资料的保存积累了长期的经验,在预防纸质泛黄脆化和纸张、磁带霉变,资料存放环境温度、湿度的标准和调控等方面形成了专业性的规范程序。数字化资料除了物质载体,还要对其中音频、视频等文件的字体、格式及时跟进技术转换、升级,确保其可读性,不发生乱码或无法显示等变异[12]。无论是实物资料还是数字化资料要想得到更持久的保存,最可行的就是将资料广泛地提供给相当规模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和有关研究或服务机构,这样既可确保其完好保存,又方便人们获取。

四、结语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中心[6]。传承人的口述史中凝集着丰富的历史记忆、技艺经验,都是非常珍贵的史料和语料。在侗族非遗受到日益冲击的当下,把当前健在的侗族非遗传承人对传统文化遗产的回顾、心得体会和自己的人生经历等,利用数字化手段将其有声记录、存储和再现十分必要。鉴于传承项目和传承人情况的不同,在对传承人口述史进行有声记录时,定要分清轻重缓急,有步骤地对传承人口述遗产加以记录和保存。通过对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的广泛记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侗族非遗传承人口述史语料库,对侗族非遗的保护、开发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猜你喜欢
侗族语料录音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基于归一化点向互信息的低资源平行语料过滤方法*
Funny Phonics
funny phonics
Listen and Choose
Listen and Color
濒危语言与汉语平行语料库动态构建技术研究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九寨侗族斗牛赛事管理模式的分析
论侗族自然观中的生态伦理及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