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芳
随着高年级课文篇幅的不断加长,对叙事性课文复述的要求也就不能还停留在中年级“一根主线串整体”的肤浅层次中,而需要紧扣表达的核心和主线,对文本的内容进行艺术化的择取与舍弃,在支架的支撑下进行高效的复述实践,真正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天火之谜》讲述了科学家富兰克林揭示雷暴秘密的过程。作为一篇典型的记人叙事性的文本,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教学内容呢?
困惑一:如何制订适切的教学内容?
这篇课文的教学价值点可谓丰富多样:概括语段大意,学会概括课文内容——似乎太过简单而又落入俗套;历练复述能力——如果方法不当,就会显得枯燥而生硬;领会烘托的表达技巧——貌似又显得过于单薄。究竟该如何抉择?笔者进行了这样的思考:复述主要是借助阅读实践来强化学生对教材的吸收、内化与整理。这篇课文人物个性鲜明、情节跌宕起伏,既有富兰克林实验的细节描写,又有他人的评价嘲讽,具有极强的故事性,是进行复述的极好资源。教材中可以复述的课文众多,但将复述训练作为公开课教学的却少之又少,制订这一教学内容,正是基于对文本深入解读和对学生认知规律深入考量的结果。
困惑二: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复述?
不同的学段、不同的文本,开展复述训练的方式也应该不同。如在中低年级就需要通过紧扣课文中的核心词语展开复述,也可以紧扣事情发展的轨迹进行复述,这种方式也适合具备一定复述能力的高年级学生。而这篇课文主要描述的是科学家从反思到实验的过程,其中所裹挟的内容丰富多彩,旁支性的穿越内容也较多,就需要教师提供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架构文本的“支架”。结合这篇课文内容,笔者设计了以表格为支架的方式,帮助学生厘清事件的发展逻辑,并相机地融合关键词指导学生进行复述。
初步尝试:课堂推进艰难,丧失教学情趣
在怀着满满的自信之后,笔者聚焦富兰克林“风筝实验”的语段展开了复述的训练。为了本次复述训练正常开展,笔者引导学生进行了这样的信息梳理:首先,组织学生提炼出实验过程中的“天气变化”下的实验步骤:(1)乌云密布,雷电交加——风筝在空中颠簸、摇晃;(2)一片乌云掠过——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3)“之”字闪电炸雷——手指一旦接近铜钥匙,就会闪现蓝色火花。其次,引导学生重新回归文本,关注文本中关于实验的材料细节:细铁丝——用来吸收“天电”;麻绳——在淋湿时导电;丝带——防止触电;铜钥匙——用以证明放电现象。
有了如此细致的准备,原本以为学生的复述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在课堂中学生的表现却与笔者的预设大相径庭。学生不仅没有能够顺利地完成复述,甚至连复述时的资源搜集都显得举步维艰,其实践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初教反思:“支架”点的选择路在何方?
很显然,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完全是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的,虽然解读全面而深刻,却未必适合班级中的学生。对“天气变化”“实验材料”两个支架的资料搜集,使学生完全陷入了一头雾水之中,根本没有以学生的深入理解作为基础,导致课堂教学的情趣消失殆尽。不仅影响了学生复述的动力,还制约了复述的整体效果。这引发了笔者的沉思:究竟是选择的支架式复述策略出了问题,还是支架点的选择与学生的认知相去甚远呢?
团队研讨:契合认知规律,合理选择“支架”
正当笔者处于迷茫之际,磨课团队的教师对选择支架的复述方式给予了肯定,同时也相应指出:支架的选择必须要切合实际,才能对学生的复述形成有效的辅助,课堂教学才能彰显生趣。对于小学生而言,这种机械提炼、罗列资料的方式就显得尤为枯燥,课堂教学的情趣也就自然相形见绌了。磨课团队建议可以将课文的复述与契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示意图进行有机整合,作为学生进行课文复述的新抓手。
笔者在引导学生进行内容提炼的基础上,借助教材中富兰克林放飞风筝时的插图,首先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了解风筝的构成,并在插图中准确寻找实验器材所处的位置,感知这些材料在这次实践中所起到的作用。比如,在确认每个材料的位置之后,笔者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并结合实验的操作过程进行深入思考:在这一次实验中,富兰克林为什么要选用“细铁丝”“麻绳”“丝带”等材料,为什么要将这些材料设计在这些位置上?如果更换材料或者调整材料的位置,对这次的实验会有怎样的影响?只有真正了解了本次实验的设计意图,才能更加深入而准确地对实验过程进行复述。从具体教学的过程来看,这一转变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学生学习起来明显轻松了很多,探究欲望强烈,不仅大胆猜想、积极尝试,还使整个课堂教学的氛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二次反思:激活思维动力,“支架”效能受限
前后两次的变化所形成教学效果的巨大反差,就决定了支架的搭建,必须要契合学生内在的认知特点,才能为学生进行高效的复述奠定基础。但即便如此,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不够顺畅的地方,尤其是在紧扣插图的方式下,很多学生对实验的顺序感知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怎么样才能让这一策略的复述效益最大化呢?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与磨课团队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讨与执教尝试。
专家指点:大胆智慧取舍,彰显“支架”作用
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当笔者处于新一轮的彷徨之中,学校邀请了名师、专家对我的课堂进行了“会诊”。专家指出:高年级语文课堂中,复述支架的选择要选最有效的,有效的就坚定不移地运用,如果是无效的或者效益不大的,就要大胆舍弃。为此,笔者重新回顾了之前执教的课堂,在对比之中充分肯定了利用教材插图作为支架的复述模式。笔者结合专家的指导意见,结合自身的磨课经历,对如何运用支架指导学生复述进行了深度研讨,形成了以下的教学改进意见:首先,对教材插图的运用不能流于形式,而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紧扣各种不同材料,对这次实验所起到的作用进行复述。只有这样才能洞察富兰克林的思维严谨和实验过程,深入把握实验的科学原理。其次,由于教材插图是以静态方式呈现的,学生难以从静止画面中明确实验的操作过程,这就给学生的复述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可以在教材插图的基础上,配置三次天气变化的词语,组织学生以教材插图为蓝本,再利用天气的三次变化,感知、梳理实验的三次步骤,使之成为学生进行复述的有效抓手。只有将每一次的复述与文本内容的阅读与梳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复述能力的高效发展。运用这样的策略展开教学,不仅使学生的复述兴趣得到有效的保障,还在理性层面为学生明确了复述的抓手,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反思:确立“支架”形式,合理选择策略
由此不难看出,面对高年级篇幅较长的叙事性作品,采用支架的方式进行复述指导,是一种有效的策略。但这里的复述支架不宜过多,也不能完全脱离学生的认知特点,而需要贴近学生的认知能力,易于学生理解,能够在实践中有较强的操作性;其次,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将支架变成复述的抓手,真正彰显复述支架的作用。
针对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以及教材文本的特点,我们不能指望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将文本所有的内容一网打尽,而需要根据教学的目标对实施复述的部分展开具有针对性的引领与指导。这就需要教师对复述的内容进行智慧的选择和取舍,凸显出复述支架的教学效能,真正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