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聪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我国声乐界知名的大师、男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认为人体就是一件歌唱的“乐器”,只有对这件乐器有一个全面、准确、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才能从容地驾驭和使用这件乐器,才能自如、轻松地进行演唱。因此,教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运用精炼准确的教学语言,巧妙地运用通俗易懂的生活语言,特别是运用具有感染力、生动形象的比喻开展教学,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声音的“构成”和声乐的“奥秘”。
前苏联声乐专家捷米采娃曾说过:“姿势是呼吸的源泉,呼吸是声乐的源泉。”关于歌唱的姿势在这儿不再展开讨论,最重要的是“松而不懈,紧而不僵”,而呼吸问题或者说是气息的问题,相关的文章有许多,本文再多阐述一些。
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气息是歌声的动力,气息训练是声乐学习重要的基本功,呼吸方法正确与否,气息下叹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到歌唱的声音质量。如果是用一个人的身体来打比方的话,气息是脚,必须稳稳地踩在地上,声音才能有支撑,才能站起来;位置是头,它掌握着声音的方向和去向;身体的部分就是腔体,它能使一个人变胖或者变瘦,声音听起来单薄或者淳厚,而高音的处理就好像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好的时候振奋有力,不太好的时候会上不去,萎靡不振。这么一说下来,学生就非常清楚气息是歌唱中重要位置了。
气息是歌唱的源动力,曾经有声乐教育家说掌握了气息就掌握了歌唱的百分之六十,这一点都不夸张。本人在教学时用了以下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呼吸,运用气息,感受整身唱。比如说用“闻妈妈做的饭菜”一样感受深呼吸;用数数来快速吸气、换气;用“打哈欠”感受放松,吸着唱;用“见到恐怖的事情时候的惊讶”控制气息;用“叹气”感受气息的流动;用连续的“哈气”建立“吸中有呼,呼终有吸”的感觉;用学“知了叫”体会后腰给劲的感觉;用“狗喘气”增强横膈膜的力量……
气息的重要性就像盖房子时打地基,要想房子稳固,就要把地基打得牢固一些,将来才能安全,才能建高楼大厦。因此,本人经常提醒初学者不要急于求成,了解气息的原理和运用,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持之以恒的练习气息,打好基本功,将来才能唱好高音,唱好大作品。
歌唱要产生良好的声音效果,要有恰当而适度的深呼吸支持、稳定良好的共鸣位置和足够的共鸣腔体三个重要因素构成。当然这是声乐理论,每个人都希望能做到并且做好,但在实际的声乐学习和教学中,它需要一个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
在声乐课上,本人会把气息比作树根,它是往下生长的,所以永远往下叹着走,位置是树干,它是往上生长的,所以要像抛物线一样往上前方抛,腔体是树叶,要想枝繁叶茂,就要尽量上下左右伸展,足够打开。也常常把支撑声音的三个支点分别叫做上支点,支点和下指点,上支点就是位置的点,支点是我们通常说的“嗓子眼儿”,在胸口第二粒纽扣处,下指点就是首先一直强调的气息的点,而“一体”,就是整个身体的力量也叫整身唱,综合来说就叫做“三位一体”。和学生曾经打过这样的比方,小时候喜欢在河边或者塘边玩丢石头,看谁丢的远,有的人会直接往前掷,而有的人会把石头举过头顶往后放一点再拼命往上前方丢,结果显而易见,肯定后者丢的远,声音也是如此,位置也是如此,声音贴着咽壁呈抛物线状往上前方抛,这时候的位置高,声音传的远,唱起来轻松。
在日常说话时,彼此隔得很近,听的人少,对音色,音量都没有太高的要求,但在舞台上就完全不一样了,歌唱的声音必须大到剧场或音乐厅的每一个听众都能听得到,因此,要想发出美好而具有穿透力的声音最关键的是有效运用歌唱发声的共鸣,充分打开声音的腔体,调动全身心的力量积极歌唱。
当人体发出的一定震动频率的基音与其临近的,同发音体基音频率相同或者相近时或物体空间振动发音时发生共振,声音就会立刻增响,扩大,这就是人声产生共鸣的原理。声乐的基因,出自于口腔和咽腔,本人经常和学生打比方,口咽腔就像一个连通器,上通头腔,下达胸腔和腹腔,口咽腔是否打开,空间是否足够,直接影响声音共鸣的效果。本人要求初学者每天五百次的张口练习必不可少,舌头安静的“躺”在牙床里,用打哈欠的状态开上口盖和牙关,用作呕的感觉把咽壁和小舌头吸开,音越高,贴的感觉要越明显。也可以这样想象,歌唱时口腔里放了一个倒立的臭鸡蛋,如果不充分打开汁会流出来,就会特别恶心,所以只能一直保持打开的状态,这时歌者就会有空间感地立起来歌唱了。
在本文中多次强调整身唱,那到底什么是整身唱,简单一点说就是用整个身体的力量愉快的歌唱,该用劲的地方用劲,比如说后腰,横膈膜,小腹,笑肌,后咽壁,小舌头用劲,其它地方都放松。用傻瓜说话流口水的感受舌头放松;用下巴不是自己的,掉到胸口感受下巴放松;用自己就像一个球,要不动整体不动,要动整个身体各个腔体都动起来,“各机关各部门”兴奋、积极配合大脑的指挥,从而深刻的感受整身唱。
歌唱时,听众希望听到美妙而又醇厚的声音,丰富而又细腻的情感,结实而具有穿透力的高音,动人而层次分明的歌曲处理。因此,高音的处理也成了声乐技巧里永久值得大家探索和研究的一项难题。
没有经历过声乐专业训练或者初学声乐的人经常一到高音,就会唱得脸红脖子粗,上气不接下气。因此,许多声乐老师对学生演唱高音很谨慎,不会急于让学生唱高音甚至极限音,也不会动不动就给学生布置大作品,都会在中声区反复打磨,使学生的演唱自然,轻松、舒服、流畅、连贯、饱满了,才慢慢的往高音发展。中声区与高声区是一种“塔基”和“塔尖”的关系,塔基是塔尖的基础,塔尖是塔基的延伸,没有扎实稳定的中声区作为根基,任何高音都是空中楼阁,摇摇欲坠,有了良好的中音区作为基础,演唱高音就是水到渠成,锦上添花了。
良好的中音区是唱好高音的提前条件和有利保障,也还有其他方面能促进更有穿透力的高音。常常和学生打拍篮球的比方,要想皮球每次都能拍得一样高,甚至更高,我们就需要用更大的力气往下拍,不然球就慢慢停下来了。用的力气就好比气息,音越高,气息用的就会越多,越扎实,源源不断的供给高音,高音才会饱满起来。同样的,腔体的打开,位置的保持,也会对高音的音色有很大的帮助,演唱高音就好像众人拾柴火焰高一样,它需要气息,位置,腔体,情绪,还有整个身体的力量。
声乐的演唱是一件全身心的运动,经常和学生强调“意识走在声音”之前,在现实生活中,人做事情需要三思而后行,而歌唱也是这样,每一首歌,每一乐段,每一乐句,甚至每一次换气,都是有备而来,不打无备之战。比如说唱1时要气息,位置,腔体开到3的程度,唱3要开到5,唱5时要开到高八度1,以此类推,宁可早一点准备,准备充足一点,也不能不够,影响歌唱的效果。
总之,声乐学习是一个艰难而又漫长的过程,它在于一朝一夕的练习,将那些看不到摸不着的物质形态,通过思维,想象,不断的练习变成条件反射,变成人的一种本能反应,因此,肌肉的记忆越强大歌唱的技巧越成熟。当然,除了以上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例子形象的解决歌唱的气息、位置、共鸣、高音的问题,还有教师有表情的范唱,听赏歌唱家的音乐作品,分解歌唱步骤,用正确、错误的声音对比,恰到好处的鼓励等办法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总而言之,声乐学习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声乐老师应该尽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意识,观念,培养孩子们坚持不懈的学习劲头,树立终身学习的好习惯,这些都值得本人一辈子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