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钢琴反思性学习及能力的培养*

2018-01-24 20:53李文倩
黄河之声 2018年17期
关键词:反思性元认知弹奏

李文倩

(湖南科技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一、反思性学习及其内涵

关于反思,西方的哲学家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洛克把离开感觉形成内部经验的心灵活动称为反思;斯宾罗莎认为反思是认识真理的比较高级的方式;康德提出了正确规定反思概念的问题,并认为反思构成表象或概念在联结中归属何种认识能力的主观条件,特别是把审美与目的性的认识能力明确规定为“反思的判断”,作为联结知性与理性的桥梁。但是,反思概念在康德那里尚未达到辩证的理解。黑格尔在客观唯心主义形式下,把反思变成一个把握发展的辩证概念,完成了规定反思概念从而使之含义更加深刻的工作。

在当代认知心理学中,“反思”属于元认知的概念范畴。所谓元认知,就是人们关于自身认知过程、结果或与它们有关的一切事物。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调控三个因素。用元认知的理论来描述,反思性学习就是学习者对自身学习活动的过程,以及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有关的事物、材料、信息、思维、结果等学习特征的反向思考。因此,反思性学习就不仅仅是对学习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是深究学习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策略等,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的性质。反思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回顾过去或培养元认知意识;更重要的是指向未来的活动。在教学中,通过反思性学习能力分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探究性、研究性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它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二、钢琴反思性学习

钢琴反思性学习是指,钢琴学习者以自身的钢琴学习为反思对象,借助有关反思途径,通过具体的反思性活动来发现、分析、解决钢琴学习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促进自我学习合理性的一种积极主动有效的一种钢琴学习方法。

中随着文化多元化和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加上钢琴本来就是源于西方的乐器,现在钢琴的学习已不再局限于一般的学科知识,对人才现代化素质的要求也从以往的单一性、专业性开始向多面性,综合性方向转变。钢琴学习中的反思性学习能力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一方面,它有助于帮助学生通过学习钢琴教学理论有效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钢琴演奏或者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它对钢琴教学理论的阐述和钢琴教学实践的改革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钢琴演奏能力是在先天素质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训练和实践形成的。如果一个学生只有良好的先天素质,后天学习方法不当,那么他的演奏能力也不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学习任何一项技能都有这样的规律:学起来很容易,听老师讲解也很简单,可遇到自己练的时候就很难,并且在一定时期会出现瓶颈期,钢琴学习更是如此。在这个时候,反思性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举个例子:从完全不会到会弹一些简单旋律,到两只手的互相配合,一个零基础的学生大概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这是弹奏钢琴的最起步,还谈不上技巧。所以在每次遇到阻碍时反思自己是因为识谱不够快而没有进步还是因为手指指法不对还是因为节奏没有掌握抑或因为练习时间不够,为了能谈好这些乐句并提高程度,教师也应该辅助学生去提高手指本身的弹奏能力,在合理方法的指导下,不知不觉地度过难关。但大部分的初学者,都没有反思的习惯,这就导致他们在很多时候走向弯路,如果在最初的时候没有养成这个习惯,解决的不够恰当,会在以后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形成毛病,甚至会对以后钢琴弹奏水平造成极大影响。在开始学琴的预备工作中就应该明白,钢琴并非只依靠机械地弹奏,没有养成自我反思学习的过程便不会发现自己的错误,这样便不会进步。在钢琴教学中,要积极地培养学生的主观意识,也就是把相应的音乐知识、演奏技能、演奏经验和思考能力、审美体验通过钢琴演奏这一载体来充分地、综合地体现出来。

三、钢琴反思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在社会大背景下培养钢琴知识经验

将音乐学习延伸到课题之外的自我导向的合奏和创造性音乐家群体中进行。钢琴学习中反思性学习能力是灵活和有适应性的,这样个人的理解就不会成为固定的或沉淀的,而是对当下时刻所能提供的新的可能性保持开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音乐交流方式,在不同的方式下,每个学琴者都需要对生活体验的空间进行调查,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地点和感知符合文化、历史和审美,在这样的学习背景下,教师和学生便有了一种发展各种历史人物、作品和文化运动的知识,以及生活环境的方法的反思,事实上,探索这些主题在生活经验的背景下,突出他们的相关性,能够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沿着这条线,这种基于实践的方法也可以帮助学习者和教育者开发有用的理论美学理解,否则,当他们的相关性对于学生的创造性生活并没有立即显现时,它们可能仍然是晦涩难懂的。换句话说,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习者通过实践引入复杂的批判性和现象学概念,从而使他们能够更有效地和全面地把握,即从一系列生活的知识,体现,情感,社会和审美优势点中培养反思能力。

(二)将反思性学习融入钢琴学习的各个环节

反思性学习的培养要与钢琴学习各个阶段的学习相融合贯通,分别是:读谱能力的培养,听觉能力的培养,双手弹奏能力的培养,双脚协调性的训练,判断分析能力的训练,音乐感悟力的培养。

正确的读谱习惯应当从学琴伊始就形成,对于每一位学生,应先让他们自己静下心来弄清作品的速度、节拍、谱号和调号。在刚开始,教师应该陪学生视奏一遍新作品,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分别培养他们反思性学习能力的进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尽可能用语言提示学生需要注意的重点,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乐谱上的内容。在每一次新作业的学习中,应该让学生自主去查阅作品的背景知识并随时做出一些讲解,在学生第二次复述时,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对作品的处理意见,然后再让学生思考自己这样处理的依据是什么。

尽管实证证明了反思活动对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有效性,但在不同的阶段,学生对于反思活动会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因此,对待不同的群体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自我反思的习惯。例如,对待零基础的小朋友,教师要有的放矢,既要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也要针对小孩子自控能力差的特点进行一定的督促和监督。还要改掉传统的教学模式,寓教于乐,尽量避免刻板无聊的教学。教师要不断改进、学习新知识,也可通过交流访学的形式多接触了解外面先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觉得练琴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而对于有自控能力并且有一定基础的成人,可以让他们积极参与调研,只教他们方法让他们自己去了解背景,通过实践获得经验,在课余时间多参加音乐会,看相关书籍,自己去体会钢琴的魅力。对于每一个手指弹出的音符,要用心聆听,自己去感受这个音是否是指尖发力还是手腕用力,弹得曲子自己录下来分析有没有加入感情,在对比别人弹得反思自己应该如何改进,如何在琴声中完美融合自己的感情以及人生经历。

对于不同的作品,方法也应不同,例如在练习练习曲时,要先左右手分开高抬指练习,练习指尖的触键,手腕放松。因为练习曲的主要目的就是练习每个手指的力量,是需要循序渐进的基础练习,这样才可以为乐曲的弹奏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这样,明确自己的练习目的和自己的职责才可以在练琴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也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允许自己有失误,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一开始不需要把目标定的太高,先着眼于眼前,一个章节,一行,一小节,甚至于一个音符,以量变达到质变。老师应该教会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引导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高效的练习方法。

还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家庭背景,学习背景种种因素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让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避免他们出现焦躁的情绪。例如弹奏时要求手腕要平稳,避免跳动;手指要抬高,掌关节尽量拉伸;手和手臂,手腕都要放松;怎样把力量传递到手指尖上。对于这几点,可能有的学生可以很快掌握,但有的学生或许需要相当长的一部分时间才能掌握。对于程度好头脑灵活的学生,教师可以举出一些形象的例子,让他们自己进行反思性学习。而对于反应不是很快,程度较差的学生,教师则不需要讲其中的道理,可以画图表示或者先引导他们应该从哪几个小方面做起。

良好的反思方法是结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选择目前对应自己程度和状态的方法,进行有效率的反省,不要做无用功。如果在反思过程中遇到搞不懂的地方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时刻让自己的情绪保持在积极的状态下,对自己练习时的困难有一个合理的认识,并且制定合理的计划,不能急于求成。要善于聆听自己弹奏出来的音乐,反思钢琴弹奏过程中怎样做到力度、速度的变化还要有轻重、缓急。在所有抽象性事物中,反思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反思自己缺少哪方面的东西,搞清楚自己的问题比盲目地重复练习更为重要。要让某种特定的情感表现在手指上,那么在弹奏前,就要有一个对情感的宏观把握,有设计、有布局。反思内容的广泛性及整合性,弹奏过程的反思,反思能力也与学习能力挂钩。自主学习也应该划分为反思活动的领域,反思性学习活动的进行要综合一系列因素,并且要经过不断的分析教正,使钢琴演奏成为他们热爱并且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课程,在提高自己弹奏能力的同时不断加深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文学素养。

四、结语

总之,培养反思性学习能力在钢琴学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钢琴学习的基本要素之一。同时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使学生明确教学目标,知道自己在学习上还存在哪些不足。使他们最后都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钢琴演奏者,既具备高雅的审美趣味,还具备对自身演奏良好的反馈能力,更有长期积淀的艺术表现力,而艺术表现力正是钢琴学习中灵魂之所在。

猜你喜欢
反思性元认知弹奏
互联网+背景下高中数学反思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学生英语词汇学习元认知量表构建
摭谈数学教学中的反思性学习
弹奏四步曲,抒写真感受——怎样写好读后感
如何弹奏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赋格
论琵琶演奏技巧与情感表达
小星星
元认知与大学生心理和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