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收藏

2018-01-24 20:14:39李正
苏州杂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浪费红楼梦

李正

许多人把“收藏”视作是富庶之后一种养性怡情养钱敛名的“高素养”作为,也是一种“高品位”的象征吧。而我之“收藏”,是完全由不愿抛却曾经的梦而养成的一种陋习。从孩时自己用过的学生证、“红卫兵”证,乃至一纸上山下乡时的通知书、乘车证,一直到近四十年的工作经历中所获得的各种荣誉证书,甚至是写过的检查书,无一例外地被我保存了下来。

这种陋习并且由里向外延伸扩张,久而久之竟成了一种习惯,一种癖好。从拾起自己曾经的梦,到去捡回别人的梦,妻曾嗔责我收藏了一堆于衣食住行无补无益的“破烂”。然而,独独我在鉴赏这一件又一件“一钿不值”的物件之余,它们却又总会鬼使神差般地让我领悟到寓在其中的种种知识、经验、教训、点化以至警示,甚至还会给我带来千金难买无比清晰的回忆,同时还收藏了人生!

其实,对于物件的收藏,我还是把它看作是昙花一现的人生中一种过眼烟云瞬间的拥有。唯一能得到的是曾经从中获得的信息价值而已。

为了使这些收藏品的信息价值最大化,于是我想出了以这些收藏品为其中的导具,编绎了这本《收藏人生》。自然,既谓“编绎”,这书中的二十九则故事只恐怕十有八九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不得不带点艺术夸张,甚至是相当夸张了。毋庸讳言,有些相识先前在QQ上看了这些故事之后,总爱把某个故事中的张三和现实生活中的李四、王二麻子对号入座,甚至问起我的奶妈和干妈,问起我的祖上究竟是不是军政要员或土匪强盗,问起我的初恋情人乃至海外情结,常让我哭笑不得,无言以对。更有甚者给我戴上一顶“敦伦促教”的高帽子,更让我觉得浑身不舒坦。我倒并不是怕被捧杀或被折杀,而是受不了这种酸腐的味道———没意思。倘若大伙儿能把我的这次“编绎”,看成是老来无事、闲来散步的一种消遣,则我真正是得到一种淡泊淡定的享受了。

然而,出于一个“礼”字,我很难面面俱到不厌其烦地去回应各种声音;出于我个人桀骜不驯的性情,我打心底又不屑去睬那些多余之事。但想到人已老了,多少得有点修养,让人觉得我多少还是学到了一点中庸之道,所以,在此我以过去写的一篇短文(摘录部分)作为《自序》中的一部分,一并录此伏惟尚飨:

一部《红楼梦》,公子哥儿看了羡慕的是贾宝玉的风流倜傥,而一些想法颇多的小姐怨妇们看了多少想学点林黛玉那种多愁善感病态的女人味,这叫“青菜萝卜各有所爱”,或者说是各取所需吧。我倒是喜欢《红楼梦》中的一句话,叫“假作真时真亦假”,它经常为人所引用。可见好的经典的句子还是有人喜欢的。可我看了这句名言怎么都觉得曹雪芹的这句话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都在说一个“假”字,尔后他又围绕几个大家族说事,凸显了一个“大”字,最经典的莫过于《好了歌》和“飞鸟各投林,落了一片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他又在哀叹一个“空”字。一部千古不朽的巨作竟然就在亿万读者的眼皮子底下以“假、大、空”为主基调获得了如此的殊荣!

可我又不得不掉过头来说,他的“假作真时真亦假”,里面却镶嵌着两个货真价实的“真”字:真阅历、真才学——任何作品如果去了一个“真”字,那它是不会有生命力的。更何况从研究有成的“红学家”到普通的读者,都一致认为这里面多少有着他一定的真实的生活痕迹和思想轨迹。只是没有去深究,为什么他偏要打着“真事隐去”的幌子,却大谈特谈自己的真经历、真感情、真感受?为什么一方面在无限眷恋着那极尽奢华的生活,另一方面却又把历来人们至少看重其中一项的或名位、或金钱、或爱情、或儿孙都视作是水中月、镜中花?为什么他花了那么多的心血写成的这部“百科全书”,其落脚点却始终围绕在一个“空”字上?——一部《红楼梦》,包括我所喜欢的“假作真时真亦假”这句话,在我看来只有一个字的内涵或释义,那就是既易懂又难得的一个“悟”字。他自己在悟,他要给读者的也就是这个“悟”字而已。只是我个人认为他悟得有点失落,有点心酸,还没有到超脱超然的地步吧。

诚然,作为一部小说,它的人物、细节不无艺术的虚构之处,权且把它定性为“假”罢。但我想那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是绕个道在为“真”服务而已。这就是一切艺术应该尽到的功能和职责。

在下就是这样看书的。

同样,在下也就是这样写书的。哪怕这书中所说的不是属于我自己的真的经历、真的感情、真的感受,谈点自己听到过的、看到过的包括思考过的真阅历,我想这总是可以的吧。另外,我理应坦言先前提及的把写书比作散步、消遣这些貌似“低调”的用词里面,还有着我个人在退养前后,对于有生之年一个光阴规划的问题。过去上班时,我曾经提出“方向、目标、办法”的六字口诀,并从上到下各司其职为事业每年打好“一张牌”:一张特异的、优质的、创新的“牌”。现在没公家的“牌”可让我打了,我又不甘就这样整天无所事事还“打肿脸充胖子”把自己美化为“优哉游哉”。说得直白一点,即使淡泊淡定,还是不敢虚度时光,还是想着要做点自己想干的事。因为我们这辈人总忘不了“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这句话。一个人的一辈子就这么几十年,真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只能“只争朝夕”,浪费不起。我曾经吃饱了饭没事干算过这么一笔账,就拿干部来说吧:幸运的,培养个三十年是块“料”了,能再用三十年;一般的,培养四十年,再用二十年;大器晚成的,培养五十年,只可用十年。六十岁一到统统卷铺盖回家———颐养天年。据权威的《尚书》所定“天年”是一百二十岁。如果人人都能如此长寿,人人都能经受得住寂寞、冷清、闲愁、势利乃至最终引发疾病的考验而不折寿的话,那么还得在家待上个六十年!就这么空置闲置了一大批宝贵的人力资源。怎么看都是——成本>效益<残余价值。这里面有没有浪费?我就不懂了。但是对于自己尚可作为的残余价值,我是不会浪费的。

猜你喜欢
浪费红楼梦
不浪费
东方少年(2022年28期)2022-11-23 07:09:44
时间很贵,不要浪费
好日子(2022年6期)2022-08-17 07:14:52
舌尖,拒绝浪费
金桥(2021年1期)2021-05-21 08:22:06
《红楼梦》处处都是慈悲
文苑(2020年11期)2021-01-04 01:53:18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红楼梦学刊(2020年4期)2020-11-20 05:52:38
从《红楼梦》看养生
海峡姐妹(2020年7期)2020-08-13 07:49:32
话中话:《红楼梦》直接引语中的元话语分析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红楼梦学刊(2020年3期)2020-02-06 06:16:54
别样解读《红楼梦》
海峡姐妹(2018年5期)2018-05-14 07:37:10
节俭又“浪费”的亚马逊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