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服务的档案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2018-01-24 19:38曲升刚
档案天地 2018年10期
关键词:档案馆受众机制

■曲升刚

当前,档案文化传播与“互联网+”的对接,还存在整体定位模糊、技术应用不合理以及市场跟进滞后等一系列问题。这既限制了“互联网+”充分发挥自身的助益作用,又对塑造档案行业形象及优化档案管理机制产生了一定干扰。因此,需要强化“互联网+”与档案传播机制的深度对接,精准定位受众市场,发挥网络技术优势,创新传播管理模式,以此去推动档案文化的高效传播。

一、“互联网+”服务是实现档案文化高效传播的重要途径

(一)扩大档案文化的传播覆盖面,撬动档案文化的发展内生力

在纸质档案时代,档案文献遵循着固定的传播方式,流转领域也普遍局限于有限的空间范围之内。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档案馆加快了数字化转型,开始导入电子档的档案文献,由此改变了档案传播的形态与途径。“互联网+”在档案传播机制中的应用,从多方面影响了现有的档案传播生态。首先,通过引入开放与自由的互联网发展思维,让原有的档案文化传播观念发生了质变,档案行业开始注重市场化传播,主动挖掘潜在的客户群体,将不同年龄段的受众视作统一的用户对象,形成了更能紧跟时代潮流的传播发展观;其次,借助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等“互联网+”工具,档案文化完成了传播途径的革新,给予了用户更加多样化的选择和体验,有助于挖掘和吸引潜在客户;第三,“互联网+”与档案文化传播机制的深层次对接,也催生出了分享互助的传播新理念,形成了开放协同的传播模式,促成了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获取,激发了持久的内生动力,使传播档案文化成为驱动社会长效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丰富档案文化的传播形式和内容,提升对受众的消费吸引力

改变固定的传播形式,更新体验单一的传播内容,是“互联网+”对传统的档案文化传播模式的巨大革新。通过整合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以及物联网等多种先进的信息技术,档案文化的传播形式既能确保实体空间中的线下流转,又实现了在网络中的线上扩展,能够充分满足当前用户愈发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消费需求。在内容体验上,借助“互联网+”工具,档案文化的传播可以完成文字描述、图片展示以及音视频播放的同步呈现。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图形图像以及特种视效技术等,档案文化传播的内容显得更为新颖而切实,不仅释放充分的感官冲击力,而且也保障了文化要素的集中体现。随着档案行业内部竞争的不断升级及用户消费要求的持续提高,“互联网+”的导入,无疑增强了传播形式及内容的独特性,形成了具有差异性、区分性以及辩识性的传播特色,能够营造出色的感官体验与人文体验,因此也更能激发用户了解与探究这一新型传播模式的兴致,继而进一步增强对受众的消费吸引力。

(三)对接时代主流文化发展需求,增强档案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促进文献资源的高效流转,提升受众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传播档案文化的核心目标之一。随着社会的开放式与多元化演变,追求更为自由多样的文化消费已成为当今时代民众的主流需求。在这一背景下,对档案文化的传播,也应进行同步调整与优化,顺应时下用户的实际需求,才能在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赢得主动。通过导入“互联网+”发展理念和模式,倡导开放分享的传播形式,契合当前用户普遍追求的个性化、差异化和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合理引导用户使用各类“互联网+”工具和平台,去充分接触和体验更为丰富的档案文化,激发自身关注与支持档案文化传播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进一步提高民众对档案文献的认识水平,集中发挥档案文化对社会良性转型和发展的助益作用。这就使用户在获取知识信息增强人文素养的同时,也能使运用“互联网+”去体验以及探索档案文化成为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和方式,促使民众形成更为科学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由此也对社会文化的长效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二、“互联网+”服务的档案文化传播的制约因素

(一)档案文化的传播定位相对模糊,网络平台对用户的挖掘与维护待加强

“互联网+”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生事物,与档案文化传播机制进行对接,不仅要凸显各自的特色和优势,而且也应进行精准定位,强化对目标客户的吸引黏性,由此才能真正取得互利双赢的预期效果。由于缺乏对于“互联网+”的全面认识,当前仍有部分档案馆停留在简单的升级网络和更新计算机配置等初级认知阶段上,并未意识到应进行发展理念和运营模式的同步完善与深度革新。因此,对于“互联网+”与档案文化传播机制的对接,不少档案馆都仅仅进行了前期的硬件改造,强调以各类新颖的媒体和网络元素去体现所谓的感官冲击,附带进行档案文化的展示与推广,并未形成清晰鲜明的市场定位。对于一些潜在的消费群体,国内一些档案馆也缺少有效的开发与维护手段,缺乏双向的互动反馈,所以也很难对潜在的客户群体产生充分的吸引效应。

(二)网络媒体技术应用缺乏针对性和契合性,弱化了档案文化的特色属性

档案文献的目标用户年龄跨度大,文化层次差异明显。在进行传播之时,要针对受众的实际需求去调整策略,而并非一味去堆砌所谓的科技元素,以单纯的感官刺激去激发用户的好奇心。然而,在趋利意识的驱动下,时下国内不少档案馆在对“互联网+”的利用上,仍普遍强调以技术为先导,倾向于借助,淡化档案文化本身的人文属性,以追求商业利益的最大化。尽管当前受众的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崇尚更为个性和多样的体验,然而对于档案文献,获取知识和分享价值的需求仍占据主流。一味进行技术升级,忽略档案文献的本质,无疑背离了用户实际的需求,难以真正满足受众的要求。这就使档案文化失去了原有的人文内涵,弱化了自身的特色属性,因此也容易让受众产生质疑排斥等心理。这自然不利于档案文化传播的长远发展。

(三)用户信息监测和反馈机制有待改进,档案文化传播的同质化愈发明显

随着受众消费需求的差异化转变,市场格局的多元化发展,档案行业必须要充分利用各类智能便捷的网络工具,逐步建立起针对用户需求变化的动态监测反馈机制,依据用户需求的变化进行管理策略的同步调整,才能真正发挥“互联网+”的助益作用,推动档案文化的高效传播。由于在用户动态监测及反馈机制的建设上存在滞后性,未能全面地把握受众群体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缺乏对于新型的档案传播形式与体验概念的宣传和推广,在档案文化的传播方式上,又显得愈发趋同甚至雷同,导致当前国内不少档案馆往往被动地进行服务完善,很难及时了解和把握用户的需求,当然也难以进一步有效引导和影响用户去合理获取档案资源,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档案文化传播的实效性。

三、以“互联网+”服务促进档案文化传播的对策

(一)精准定位受众市场,全面对接“互联网+”服务与档案文化传播

应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各类“互联网+”技术,及时了解和掌握受众消费需求的变化,有针对性地进行目标用户的分类,明确技术更新与人文体验相同步的传播理念,完成对消费市场的精确和全面的定位。在此基础之上,应逐步建立起规范的学习和观摩机制,围绕“互联网+”与档案文化传播的深度衔接,进行发展理念转变、管理机制完善以及运营体系更新,引导档案行业的从业人员充分了解和熟练使用各类“互联网+”工具,使大数据技术和发展思维能够充分融入到档案文化传播和管理的各个流程之中,完成先进技术更新与传播机制革新的高度融合。

(二)开发多类型客户端程序,建立“互联网+”档案文化主题传播社区

档案馆要充分借助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平台,开发出针对PC端和移动智能终端等不同类别的信息推送程序,集合文字浏览、图片观赏以及音视频播放等多种展示内容,并不断优化编研文献、口述史萃编及名人轶事等细分板块,构建层次鲜明及功能丰富的档案文化传播模式。同时,利用各类客户端程序,档案馆也应加强用户之间的线上线下联结,定期围绕相关主题展开心得分享和经验交流等集体活动,共同探讨档案文化传播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逐步打造开放与多元的“互联网+”档案文化主题互动社区,有力助推档案文化的高效传播。

(三)构建以社交媒体为主的“互联网+”传播体系,突出档案文化的特色性

以微博、微信和微视频等为代表的“互联网+”社交媒体,是当前流行度最广与影响力最大的新型传播媒体之一。进一步促进档案文化的长效传播,可以合理借助以上社交媒体,形成特色鲜明的传播策略。通过整合微博、微信和微视频,将其纳入到档案文化“互联网+”传播体系之中,既要突出三种媒体各自的显著特性,又需充分衔接彼此间的信息交互,形成便捷智能的动态展示生态,不断突出档案文化与其他人文要素之间的差异性、区分性和辨识度,提高用户浏览、搜索和分享档案信息的体验,激发其关注和讨论档案文化的兴致,产生积极的群体带动效应。

(四)完善用户信息实时监测与反馈机制,推动档案文化传播的品牌建设

要转变相对单一及被动的服务理念和方式,借助“互联网+”所提供的信息传输和分析的优势功能,逐步建立用户信息动态数据库,实时监测和解析用户的需求与变化,依据不同年龄段及兴趣偏好去细分目标用户群体,更加精准地了解用户的实际需求,同步调整现有的传播机制。在及时掌握用户消费需求变化的同时,档案馆也要加快传播机制的品牌化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工具,推出选择多样、内容充实和体验新颖的产品与服务,培育出具有广泛知名度与公信力的传播品牌,持续推动“互联网+”与档案传播机制的协同共进,探索出更具创新性和适用性的传播模式。

猜你喜欢
档案馆受众机制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云南省档案馆馆藏《东巴经》
云南省档案局办公室关于表彰2018年度《云南档案》优秀通联组及发行先进单位的通报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when与while档案馆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