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永杰
日前,小米集团在港交所的上市成为业内关注焦点。近期其股价表现也是涨跌互现。影响股价的因素很多,看小米的未来,还是应该回到其商业模式,尤其是模式带来的挑战。
此前小米的招股书显示,小米智能手机所属硬件的营收2016年为487.64亿元,2017年为805.63亿元,同比增长65.2%;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2016年营收为124.15亿元,2017年为234.48亿元,同比增长88.4%;互联网服务业务2016年营收为65.37亿元,2017年为98.96亿元,同比增长51.38%。
通过这组数据对比,可以看到,在小米三大业务中,无论是营收基数还是营收的增速,互联网服务均垫底。尤其是营收增速在前期大幅牺牲硬件利润的前提下仍不及硬件营收的增长。那么小米的互联网营收何时可以成为小米营收的中坚,让小米成为名副其实的互联网公司?这里同样需要强调的是,如果小米不能尽快改变高成本、低利润硬件以获取互联网用户及服务增长的模式,或不能找到二者相互促进的最佳平衡点,即便冠以互联网公司的头衔,也难以让互联网服务成为其主要的营收和利润来源。
需要说明的是,从市场可见的小米宣传、推广中可以推断,小米增加的成本基本上来自硬件(智能手机及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也就是说,小米的硬件大幅拉低了小米或者说是小米互联网业务的整体利润率。那么小米这种以高成本、低利润硬件获取互联网用户及服务以证明自己是互联网公司的做法是否是个可以形成良性循环的商业模式?从目前的事实来看,还不是。
提及小米的利润率,尤其是以智能手机为主的硬件,同样此前的招股书显示,2018年1-3月,小米智能手机合计带来收入232.39亿元,占总收入的67.53%。智能手机销量合计2841.3万部,智能手机平均售价为817.92元/部。
由此可见,面对创新和市场乏力的智能手机产业发展趋势,小米手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低价和营销,并导致其利润超低。
例如此前调研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发布的上年第三季度(也是小米手机增长最快的季度)主流手机厂商每销售一部智能手机赚取的利润显示,小米每部手机赚取的利润仅为2美元,分别是排名第五的vivo手机13美元的15%,排名第四的OPPO手机14美元的14%,排名第三的华为手机15美元的13%,排名第二的三星手机31美元的6%,排名第一苹果手机151美元的1.3%。微薄的利润导致其获取互联网服务的成本极大,直接压低所谓互联网服务的高利润。
不可否认的是,得益于海外市场,尤其是印度市场的高速增长,小米手机增长迅猛。但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三星、华为、OV等国外和国内厂商近期在印度市场发力,比如此前三星在印度建立了最大的手机工厂以期重新获得印度手机市场的霸主地位。而从小米海外市场出货比例看,印度市场几乎占据了2/3,印度市场稍有闪失,势必会对小米手机的整体销量造成负面影响。所以拓展印度之外的海外市场,对于小米至关重要。
但小米在海外的专利布局还远远不够(包括专利数量和质量),这导致其在短期内大幅度拓展海外市场有极大难度。一旦涉足海外市场,他们将面临很大的专利诉讼风险。从其他渠道获得的信息来看,也确实如此。据悉,小米推出“松果”自主处理器芯片,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要解决印度市场的专利问题;小米多次在美国被起诉专利侵权,如2016年被General Access Solutions, Ltd. 起诉,2017年被Sportbrain Holdings LLC起诉。相关统计显示,美国主流手机公司每年在美国要被起诉20次以上,可见小米一旦进入美国市场面临专利讼诉的风险极大。
众所周知,手机行业中,专利费用占据了产品销售价格的相当部分,因为手机里的每一个零部件几乎都包含了大量专利授权使用费。即便是明面上进行了全面豁免专利的液晶显示屏,仍然有很多原材料价格里面包含了所支付的专利授权使用费。
小米招股书显示,2017年小米手机部分收入806亿元,向外知识产权费用34亿元,占收入比达4.2%,业内认为,按照小米这种类型的公司,单部手机的专利费率占比应为8%~10%,这说明小米还有很多专利费没有交,知识产权诉讼风险极大。在小米上市前,酷派对小米的专利诉讼已经为此敲响了警钟。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尽管小米成功上市,然而其模式带来的挑战犹存,未来小米能否面对和解决这些挑战,将直接关系着小米股价的涨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