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生动展现北宋城市经济管理状况的历史画面

2018-01-24 19:27
国画家 2018年4期
关键词:汴河清明上河图货物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真实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社会生活与繁华景象,以图像形式展现了繁华街道、店铺、广告招牌、运输船只、骆驼队和收税站等北宋的城市经济管理状况。

一、店铺林立的街道——坊墙倒塌之后的繁荣

《清明上河图》中的城内大街,行人摩肩接踵,店铺鳞次栉比,有酒店、客店、药铺、香料铺等等。河边商铺和客店林立,在虹桥上是热闹的“桥市”。豪华的“孙家正店”的门首搭建有高大的彩门欢楼,长杆上挑着“孙羊店”的大幅酒旗,门楼前左右两边的灯箱广告上分别书写着“孙家”“正店”,门前设置一排红色拒马杈子。“久住王员外家”客店的店牌高大醒目。“刘家上色沉檀楝香”是一家大型香药铺。在杨家医药铺的附近有一家经营锦帛的店铺,旁边的立竖招上写有“罗锦疋帛铺”几个大字,横招上书“王家□□疋帛铺”。

宋代之前的唐代的城市实行坊市制,其特点是:城市中的居民区和商业区截然分开,居民区的单位称为坊,其内不得开设商店,城市中有指定的商业区,称为“市”。坊和市的周周都筑有围墙,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坊的所有门户都有官兵把守,早晚定时启闭,对“市”内销售的商品也有严格限制。唐代的长安就设有东市和西市,买商品要到东市或西市,所以后来有“买东西”一说。到了北宋时期,原来固定死板的坊市制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障碍,给居民的生活和商品交易活动都带来了极大不便,城市发展要求拆除坊墙,建立新的街市制度,取而代之的是坊厢制的出现,市墙、坊墙逐渐被拆毁,坊市界限不复存在,面街设市,形成新的街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繁华街市的出现使得宋东京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各色店铺鳞次栉比。北宋时期东京人口超过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市,北宋时期十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有50多座,而当时欧洲最大的城市威尼斯也不过十万人口,巴黎有四万人,伦敦只有两万人。宋代出现了夜市,可以说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城市中的“夜生活”是从宋朝开始的。《清明上河图》充分展现了坊墙倒塌之后的城市的经济生活及管理状况。

二、汴水悠悠百舸争流——汴河漕运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清明时节汴河开航百舸争流的情景,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再现了千年之前的经济活动的生动画面。在汴河的画面中,共有20多艘船,有客船、游船、货船等。在郊外汴河的首段,首先看到的是两艘重载的大船已经靠岸,正在卸货,搬运夫正背着沉重的麻袋通过跳板向岸上的仓库搬运,一位监工向搬运夫发放计件的筹——竹签,有一艘满载货物的大船正在河中逆流而上,有几位纤夫吃力地在岸上拉船行进。有几艘船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船已经卸完货。

汴河是北宋京城与南方经济交流的大动脉,也是其生命线。东京人口高达100多万,物资消费数量十分巨大,需要不断由全国各地以至海外输入大量消费品和奢侈品。当时汴河船工约有2万名,每年往返汴河之上的官方漕船就有3000多艘,运粮达五六百万担之多。货船上的桅杆都是“人”字桅,即前后有许多缆绳拉撑着的桅杆,桅杆过桥时可以放下,船首尾各有大橹一支,需6~8人操作。为了保证汴河漕运的稳定可靠,宋政府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北宋以纲作为漕运管理的基本单位,十船编为一纲,按漕船载运的货物,宋代漕纲可分为粮纲和杂般纲。又推行转般法,即分段运输,提高了运输效率。为了消除官办漕运的弊病,也允许在官运之外,吸纳私人商运船只参与运输。

三、正店与脚店——宋代的榷酒制度

在《清明上河图》中十字大街附近有一大酒店“孙记正店”,楼高两层,酒店的彩楼欢门高大,装潢华丽,气势非凡。欢门左侧的立柱上伸出一个长杆,挑出一面川字酒旗,上书“孙羊店”。大门两侧分别设置灯箱广告,上面写有“孙记”“正店”和“香醪”。虹桥边有一家“十千”“脚店”,门两旁还有两个长方形灯箱广告“天之”“美禄”,门前的高杆上悬挂着一面川字形酒旗,旗上有“新酒”二字。

汴河两岸和城内大街,多是酒店和饮食店。《东京梦华录》记载:“在京正店七十二户,此外不能遍数,其余皆谓之‘脚店’。”宋代对酒类实行专卖,称为榷酒。榷酒就是政府严格限制民间私酿私卖酒类,由官府专卖,独享其利。宋代榷酒主要是榷曲,就是对酒曲的专卖,由官府曲院造曲,允许购买官府曲院所造曲的酒户自由酿造销售。宋朝还实行榷酒禁地制度,在规定的禁地内(例如京城内等)禁止一切私卖酒的活动,只有特定的大酒户(如东京七十二正店)可以从官办的曲院买曲造酒,其他小的酒店再从七十二正店买酒出售。但是,在禁地之外,例如乡村是允许私人酒户酿酒卖酒,但需要交岁课,也允许私人酿酒自用。正店有权从官府那里购买酒曲酿酒,而脚店没有酿酒权,只能从正店批发酒进行零售。

四、“斤六十足”招牌——宋代的“省陌”制

《清明上河图》中“孙羊店”左侧的一个肉铺的房檐下悬挂着一个小的招牌“斤六十足”。“斤六十足”中包含有重量“斤”和数字“六十”,应与出售的物品的价格有关。“斤六十足”的确切含义应与宋代的计钱方式和“省陌”制有关。宋代的计钱单位是贯(或缗)和文(钱),贯的单位一般不能省掉,在计算少量钱时,钱若干或若干钱中的钱都表示一个钱,即一文(钱),有时“文”或“钱”可以省去不用。宋朝的“省陌”(陌通百)制就是以不足一百钱充作一百来用,例如,宋初规定以七十七文(钱)作为百文(钱)来用,沿用了近三百年。省陌制产生的原因本是古代在乱世之中铸币的短缺,人们就以不足一百的钱充作一百钱来用。随着北宋商品交换的发达,货币流通量也明显增加。宋太宗时期,一年铸造的铜钱最多时可达180多万贯,铁钱50多万贯,但仍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因而实行钱币的“省陌”制来缓解铸币的短缺。钱币交易中每贯钱十足支付一千文,每百文一枚不短缺,谓之“足陌”,即足钱。“短陌”与“足陌”相对,以不足一百之数充作百文行使,俗称“短陌”。若以不足“短陌”定数之钱,作“短陌”使用,谓之“省陌”。宋代沈括曾提出了货币理论中的一条重要的规律: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流通必要量成反比,比西方提出该理论的时间早六百年。沈括建议用加快货币的流动速度来缓解货币短缺的问题。

因此,“斤六十足”的意思是每斤六十文足(钱),而“文”和“陌”又可以省去。在实际生活中,在斤或升等量词前的“每”字以及“文”和“钱”都可省去。简言之,“每斤六十文足陌”或“每斤六十文足钱”中的“每”“文”“陌”或“钱”皆可省去,所以“每斤六十文足钱”可简单地用“斤六十足”来代替。该肉铺招牌的完整写法应是“羊(猪)肉每斤六十文足钱”,可以简写为“羊(猪)肉斤六十足”。

五、收税站——宋代的过税

在《清明上河图》中的城内路北靠近城门口的地方,门前堆放着一些打包的货物,一人手拿着白纸板,另一只手拿着笔好像在记着什么,货物的主人手指着货物做着介绍,另两个人在一旁很关注地看着。正中间的房子内一位穿着官服的官员坐在桌子后面,后面墙上是一幅书法中堂,或者是税收条例。另一位工作人员拿着一卷纸正向官员汇报。房子的左侧地上放着一个很大的秤砣和一个上小下大的方框木架子,木架上吊着一杆大秤,可用来称量重的货物。学者们认为,这个地方是一个收税站。

宋代的赋税主要有田税、租赋、杂变、力役、商税、住税和过税等。过税是对商人贩运货物所收的税,按照货物价格,每千钱征收二十,即税率为百分之二。商人每经过一个场、务都要交一次过税,场、务发给商人收据。客贩运货物还需要携带“引子”,即通行证,由出发地的税务机关把货物的名类、数量、等级、应税和目的地等登记在“引子”上。商贩每通过一个“税务”或“税场”都要缴纳过税并在“引子”上登记。图中的收税站应是收取过税的“税务”。东京城的货物消费和流动量巨大,因而税务自然繁忙。城门口是交通要道,是货物运输的必经之地,也是收取过税的最好地点。北宋东京外城的每个城门口都设有收过税的监门官,图中屋内坐着的官员应是监门官。这幅画面为我们展示了宋代收取过税的真实情景。

六、胡人骆驼队——宋代的边境贸易

《清明上河图》中一个骆驼队正通过城门,牵骆驼者的颧骨突出,眼窝深陷,鼻梁高翘,嘴唇厚重,人们认定他是一位胡人。城门外一匹骆驼已经露出半个身子,城门内一匹骆驼背上插着一束野鸡翎的商队队标,另有两匹骆驼正向城门洞走去,他们满载着货物缓慢前行。考虑到城门洞的长度,估计这支骆驼队大约由七八匹骆驼组成。这是西北少数民族的商队到中原地区进行贸易,象征着宋朝与西域的商贸交流。

陆上贸易包括对西南少数民族,北方的金,西北的西夏、回纥和党项等。由于宋朝与西夏、吐蕃的边境战争,来自中亚的胡人要比唐朝时期少得多,这支胡人骆驼队是古代丝绸之路仍在继续的图像记录。对西北少数民族的贸易主要有官方的贡赐贸易、边境榷和走私贸易等。图中的胡人骆驼队可能是西夏的商队满载着宋朝官府的大批回赠物品返回西夏,其中一匹骆驼好像驮的是书籍,宋朝的印刷业和造纸业比较发达。

猜你喜欢
汴河清明上河图货物
逛超市
基于汴河水系的北宋东京滨水商业初探
汴河故道,深埋地下的辉煌
从汴河兴衰看开封的城市发展起伏
《清明上河图》身世传奇:多次入宫曾遭劫被调包
《清明上河图》的盛世记忆
《清明上河图》中埋藏的科技秘密
路遥知马力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