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饱肚子前少吃五口

2018-01-24 19:11:18冯远征,陈尔东
中国石油石化 2018年21期
关键词:暴食满足感如厕

冯老师:

公司就餐时我总是不停地吃,试过瘦身,但体重还是超重,真不知该怎么办?

金萧淼:

金萧淼:

食物是生命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但很多进食过量的人,实际上营养不足。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身体缺少什么,就不自觉地暴食,希望能恶补到某种养分,结果进食过量。

我们把食物放入口中,就像许多“吞云吐雾”的人不自觉地点燃香烟一样。嘴巴正是许多问题的祸首,从嘴里吃进去的、吐出来的都会产生毒素。在心理上,我们会寻求口腔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的根在婴儿期就扎下了。那时候,一旦我们哭闹,妈妈就会抱起我们喂奶,或者把假奶嘴塞入我们口中。因此,我们从小就把口腔活动和安全感联想到一起。

任何疾病都跟我们的生活习惯有关,而我们往往只看到问题的表面。大多数人之所以进食过量,是因为感觉没人爱他们,没人欣赏他们,没人体谅他们。而在潜意识中,爱和进食是被联想到一起的,于是冰箱就成了替代妈妈的角色。你有吃个不停的欲望就是因为想要得到爱,想要有人照顾。

心中由此常常生出一种空虚感,不知道该怎样去填补,所以就试图以填饱肚子来替代。我们拼命地往里面装食物,结果肚子满了,心还是空的。暴食的真正原因是缺少爱,需要有人照顾,是内在的不安全感引起进食的欲望。

如果心灵是充实的,就不需要去猛填你的胃。爱别人的人,自己不会胖。如果觉得没有人爱你,就主动去爱别人。要克服爱的挫折。我们在一生中会对许多人不满,不论是妻子对丈夫,还是儿女对父母,可还是要主动去做挑战性的事,才能去除孤独感。

暴食者的感官系统,从舌头到直肠这一段彼此相关的器官都麻木了。多数人都没有定时如厕的习惯,其实解大便的规律和食欲是相关的。如果不能控制进食,至少要控制食物的排出。每个人都应该养成在早上定时如厕的习惯。这是必要且最健康的习惯。一旦如厕有规律,体内的韵律就会重新启动,胃口也会变得有规律。

在人类的文明史中,食物都是传递爱的工具,为所爱的人准备饭菜,请自己所关心的人来家里吃晚饭。想跟人进一步熟识,就找他来共享茶点。把进食和爱联结在一起,已经成为我们不自觉的文化习惯。

如果觉得孤单,我们就会为了压抑孤寂感带来的空虚而想要进食。然而,用这种替代方式排解孤寂感是不可取的,而且最好不要单独进食。和别人分享食物,才会得到更多的满足感。要养成一种习惯:除非有人和我一起吃,否则我就不吃。

要懂得适度的自我节制。外面的世界有太多诱惑,又都触手可及,所以我们这一代人很难学会自制,想要的就去拿,非得到不可。“是我的东西,我爱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是现代人的通病。假如人们都完全不懂自我节制,社会就会解体。

最健康的节食是有节制地进食。对于进食的自我节制,则可以在心中默默立誓:下次进食的时候,在填饱肚子之前少吃五口就好。至于刚刚开始的人,少吃三口也行。如果觉得没饱,停不下来,就想想自己五分钟之后会是什么感觉。你会明白,即使不再继续吃也真的不会饿。就这样慢慢尝试,自然就成了规律。

有的人大吃大喝之后就过度节食,然后又大吃大喝。用餐之前下定决心:我要少吃三口。这不是自虐,也不会太困难。无论追求到多少东西我们都不会满足。可是,每天只要花一点点时间静下心来和自己相处,就可以带来持久的知足感,处在平和的心境中。

猜你喜欢
暴食满足感如厕
下期预告:如何帮助幼儿愉快、轻松地进行如厕训练?
论跨性别者如厕权实现的困境与方式
反歧视评论(2022年0期)2022-10-21 06:13:54
幼儿如厕能力的培养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34
教师,独特的满足感
科教新报(2019年10期)2019-10-21 10:11:16
“贪吃”的小靖有心病
保健与生活(2018年9期)2018-01-26 22:47:50
推迟的满足感
鉴定出暴食神经元
暴食症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
教师“满足感”增强与职业精神提携
绩效考核公平感对员工组织认同的影响路径——基于需求满足感的中介模型检验